天天看点

《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女方式,终于明白那些风尘女子是怎么来的

作者:热爱生活的大苹果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观不正的父母,就无法教出三观正确的孩子。

就像要在已经受到污染的水里养鱼,即使鱼最终能够存活下来,也是病入膏肓,生命毫无意义可言,只剩苟延残喘。

看到矛盾的小说《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养女儿的方式后,我再次感到父母对孩子的终身影响是深远,且重大的。

小说通过三次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将这一对极品父女,尽毁三观的形象推至读者眼前。

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一句话: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确很有道理。

《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女方式,终于明白那些风尘女子是怎么来的

来看看小说中对冯家父女言行的三处描写:

1 .

冯云卿公债投资失败,损失惨重。

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际,他在公债投资市场新近认识的“好友”何慎庵,建议冯云卿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冯眉卿送给公债钻营大户赵伯韬做情人,利用美人计,从赵伯韬口里探听出公债的投资方向,以图日后翻本。

面对如此阴损缺德的计策,冯云卿听完之后,不但没有当场翻脸,反而还觉得何慎庵的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足以可见,冯云卿自己的三观早已尽毁。他身上不但毫无血性, 更缺乏的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品质。

2 .

在送走两个各自心怀鬼胎,前来出谋划策的“好友”后,冯云卿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去亲自说服女儿,使用美人计靠近赵伯韬,企图从赵博韬嘴里探听出公债投资的风向,好让自己重新翻本。

不得不说,冯云卿虽然身为人父,但是心里丝毫没有为人父的底线和做人起码的德行。

他的心里、眼里只有金钱,和私利。

过去在乡间时,他为了金钱,不惜放高利贷,盘剥农民;后来在上海投资失败,走投无路之时,又不惜利用女儿的未来和幸福,来为自己铺路赚钱。

他的贪婪自私,和冷酷无情,让人不寒而栗。

《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女方式,终于明白那些风尘女子是怎么来的

3 .

冯云卿的女儿冯眉卿,在听了父亲厚颜无耻的建议后,不但没有表现出震惊、愤怒,反而表现出扭捏、娇羞的模样。

可见,冯眉卿长期在家里耳濡目染了父亲和姨娘的糜烂作风后,早已混淆了是非曲直,也分不清羞耻和道德的底线是什么。

虽然年纪只有十七八岁的冯眉卿,内心早已污浊不堪。看到赵伯韬的出手阔绰,冯眉卿内心其实也早已有了蠢蠢欲动的想法。

但是,因为出于一种懵懂的羞耻心,害怕父亲的责罚,显然她还在伺机行动。

而当冯云卿对女儿讲完一番龌龊之极的话后,冯眉卿也终于放下心里最后的顾虑了。有了父亲的默许,冯眉卿从此就走上一条放荡荒淫的道路,且越陷越深。

《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女方式,终于明白那些风尘女子是怎么来的

从小说《子夜》中描述到的以上三部分中,足以可见,冯氏父女所谓的人伦及三观,早已毁灭殆尽。

看到这里,我也终于明了,那些自甘堕落,深陷风尘之中的女子都是怎么来的了。

身为一位父亲,冯云卿对自己的生活丝毫不检点。他娶了一个和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九姨太,两个人生活放荡糜烂,整日里和一帮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在家就是吸鸦片,生活劣迹斑斑。

作为父亲,冯云卿对女儿尽到的最大的职责,就只是给钱。至于女儿在学校里都和什么人交往,平日里做些什么,这个做父亲的几乎从不过问。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冯眉卿,心里自然地认为,亲情就等于金钱。

她看到自己的父亲荒淫无耻,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九姨娘妖冶放荡,冯眉卿以为这就是正常的人生。她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无不给了她一个糟糕透顶的示范。

《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女方式,终于明白那些风尘女子是怎么来的

所以,冯眉卿也模仿父亲,整体在学校里花天酒地,结交一些不务正业的狐朋狗友,不是逛街购物,就是举办各种类型的聚会,和各色男人鬼混在一起。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冯眉卿,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她只知道,只要有钱,她就可以过上恣意妄为的生活。

所以,当父亲建议冯眉卿利用美人计,去探听赵伯韬的投资消息时,冯眉卿不但没有表现出震惊和意外,反而有了一种瞌睡恰遇枕头的庆幸————原来父亲对于自己的劣迹不但不责骂,反而是支持的。

看到这里,不得不替冯眉卿感到悲哀,生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又遇到了这样一位毫无羞耻心,自私贪婪的父亲,真是大不幸啊!

《子夜》小人物冯云卿教女方式,终于明白那些风尘女子是怎么来的

这样的不幸和悲剧不是偶然。

还有《红楼梦》里的贾迎春,其父贾赦为了敛财,不顾兄弟贾政劝说,无视女儿死活,执意将迎春嫁给孙绍祖。

结果,贾迎春后来被孙绍祖虐待,活活打死。

还有白先勇的小说《台北人》之《孤恋花》里的娟娟,被父亲强暴,后又被卖到烟花巷,一生悲苦不堪,犹在炼狱。

这些可怜的女性,她们似乎在出生时就被恶魔诅咒过一般,降临到如此不堪的家庭。

她们的不幸,主要原因都是家庭造就。

她们遇到的父母,都贪婪自私,压根儿就不具备成为父母的资格。

这世上,许多人都有机会做父母,却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父母。

做父母需要修行,需要学习,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所谓育儿先育己。

倘若父母自己本身没有清晰的做人原则,缺乏正确的三观,那么也就无法教出三观正确的孩子。

也希望天下准备做父母的人,在成为父母之前,先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自己,再做父母。

也希望,人间少一些悲剧,多一些爱和美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