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永年:中國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作者:追趕小天才
鄭永年:中國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2022年1月1日拍攝的上海陸家嘴朝霞(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楊帆 攝)

2021年中國經濟成績單出爐,大陸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18%,人均國内生産總值突破1.2萬美元。這意味着大陸發展的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同時也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展望2022年,在世界經濟還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情況下,為什麼說中國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中國如何靠自身政策實作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此,思客采訪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

以下為采訪實錄節選:

2022年世界經濟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是後疫情時代什麼時候到來,這個還不确定。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能夠确切斷定新冠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即便疫情過去,世界經濟會馬上就好轉嗎?這也值得商榷。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範圍内供應鍊、産業鍊遭遇嚴重沖擊,即便疫情得到控制,全球供應鍊和産業鍊能否快速修複?我認為這取決于幾個因素。

第一,世界各大經濟體内部問題尚未解決。今天新冠疫情影響下的世界經濟,實際上跟新冠疫情之前的世界經濟形勢是分割開的。比如2007、2008年發生的以華爾街次貸危機為先導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當時大家都公認危機是世界經濟結構失衡的産物。然而世界經濟結構不是抽象的,世界經濟結構失衡就是各個主權國家,尤其是大國内部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它内部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雖然各國因全球化受外在影響,但如果内部沒有能力來解決外部影響而産生的問題,仍舊是自己内部的問題。是以我認為即使新冠得到控制,像美國、歐洲、日本這些主要經濟體内部的經濟結構調整,還是需要很長的調整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政府解決經濟危機的能力,正在出現問題。受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國家存在收入差異擴大、社會高度分化的情況。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民粹主義越來越盛行,多黨政治往往也變得互相否決,缺乏一個有效的政府。在我看來,資本可以創造危機,但資本本身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各國政府。如果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誰能來解決經濟問題呢?

鄭永年:中國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在美國芝加哥,一名男子過馬路。新華社發(文森特·約翰遜攝)

第二,今天整個世界範圍内都呈現出經濟政治化的大趨勢。今天世界的很多問題,實際上是在政治因素操縱影響下産生的。各個國家的政府越來越激進,歐美一些政客,根本不管本國經濟生活,專業主義已經靠邊站,他們制造各種烏托邦。供應鍊危機是如何産生的?新冠疫情可能在某些運輸問題,比如集裝箱問題上産生一些影響,但這是問題的主體嗎?不是。主要還是因為政治幹預,因為政治的不當幹預,引發了很多經濟問題。你看亞洲國家,在新冠疫情下供應鍊、産業鍊基本上沒有問題,就是因為亞洲國家還是把經濟發展、經濟穩定作為政府的一個主要責任,是以亞洲國家沒有哪個國家去破壞供應鍊和産業鍊,是以它是比較完整的。

是以我認為,随着西方民粹主義的崛起,尤其是局外人主政這樣一種現象的産生,經濟政治化的現象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毒害世界經濟,給世界經濟帶來負面的影響。

在這樣一個局面之下,中國怎麼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我們帶來很多正面資訊。中央再一次強調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國家政策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發展還是硬道理。在這方面跟其他的一些經濟體比較,我覺得中國具有很大比較優勢。

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叫“共同富裕”,我認為“共同富裕”的核心就是要轉向内需社會,當然内需社會也是一個客觀現象。中國經濟增長大家都知道以前是“三駕馬車”——投資、貿易、消費,在我看來,投資、貿易拉動還是會繼續,但已經不是主體了,未來,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才是最大。

鄭永年:中國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2021年1月14日,消費者在海口日月廣場免稅店選購化妝品。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消費經濟就是中産經濟,任何社會中,都是少數富人容易過度消費,窮人永遠消費不足,真正能消費的是中産。是以共同富裕要培養更大的中等收入階層。中國現在約有4億中等收入階層,到2035年,這一數字會是多少?有人估計8億,有人估計6億。如果取一個中間值7億。7億中等收入階層意味着什麼?我想這可能是另外一個世界經濟奇迹,因為人類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哪個單一經濟體,擁有7億中等收入人口。是以我覺得“共同富裕”這樣一個政策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

當然中央也強調,共同富裕并不是說簡單地分财富,而是要繼續在把大餅做大的基礎之上,把餅分好。對于中産社會的建設,我個人一直強調,我們的硬基建實際上已經建設完成,比如公路、橋梁、港口、航空港、高鐵等,但軟基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是以一定要搞好軟基建。

軟基建主要包括社會保障、醫療、教育、公共住房這些領域,搞好軟基建既是社會脫離貧窮的基本保證,也是中等收入階層建成的基本制度保證。現在國家也非常強調軟基建的建設。

鄭永年:中國是穩定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

2021年11月25日,長護險機構護理機關青鳥頤居(晉江)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護理人員在晉江市社會福利中心為參保長護險的老人服務。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另一方面,國際環境的變化不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該如何看待它?

我覺得這方面,大家還是要有信心。實際上,這幾年在跟美國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學習了很多經驗。從特朗普到拜登一直在跟中國搞經濟脫鈎、經貿脫鈎,他們怎麼搞呢?一是想把美國的企業和産能通過稅收财政的力量吸引回去,包括日本安倍政府之前也想這麼做,但你看現在有多少企業回去呢?這是不成功的,因為中國市場足夠大,沒有一個資本、一個大企業想自願放棄中國市場。二是美國想把外企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同樣沒有成功。一方面新冠疫情下中國防疫做得最好,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的市場跟中國無法相比,某一項兩項産業可以轉移到比較小的國家,但整個産業鍊供應鍊轉移是不可能的。比如汽車行業,日本、德國、美國的汽車制造商都在中國,本身中國市場内部已經形成了供應鍊産業鍊,企業不可能把所有的産業鍊都轉移到其他國家。此外,不光是生産的問題,市場也是重要考量,誰會願意放棄中國這麼大的市場呢?

在晶片方面,美國還會繼續打壓,隻是從全面打壓轉變到精準打壓,拉幫結夥、團結其他經濟體一起來打壓中國,但這也促進了中國從中央政府到社會到企業的全面覺醒和大量投入,這一點是挑戰也是給我們一個機會。

從政策理念上來說,我們依托改革開放40多年形成的非常好的經驗,形成了一攬子的開放政策,提出了更重要的概念——制度型開放,我自己稱它為“第三次開放”。我們以前一說開放,都是指開放政策或者政策性開放,但是我們現在提制度型開放。政策性開放與制度型開放是不一樣的,政策性開放下,政策會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一直在變化,但制度型開放則具有持久性,我們現在提制度型開放,就是要保證中國的開放政策是持久不變的。

這是我們從曆史經驗中學到的。曆史告訴我們“封閉落後就要挨打”,隻有開放才能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内部的開放實踐,我們現在也有幾大塊,不僅是政策層面的,還有實踐層面。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島的建設,還有長江經濟帶建設,這些都是在開放狀态下成長起來的,在國際大循環情況下成長起來的,那麼這些區域也會以更大的開放程度得到可持續的發展。還有成渝經濟區,京津冀經濟區,這兩個經濟區也有很大的開放成分。

從國際層面上大家也看到,我們跟東盟等國家簽署的RCEP實施生效,這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成員國都會帶來很大影響,是以從總體而言,盡管世界經濟還是面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們中國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我們能通過自己有效的政策而實作可持續的發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為穩定世界經濟作出貢獻。這個現實我想今後幾年都不會有很大的改變,中國還是會成為穩定世界經濟的一個力量。不僅僅是穩定的力量,中國還會繼續推進全球化或者經濟區域化,像“一帶一路”,成為促進世界經濟複蘇的有力引擎。是以我是覺得在困難的時候困難是有的,但是信心最重要,中國現在的态勢有足夠的理由使我們保持樂觀,保持信心。

監制:李曉雲

編輯:周佳苗

校對:郭建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