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年中國旅遊類上市公司市值蒸發4800億元

疫情爆發以來的第二個年頭已然過去,作為旅遊行業的佼佼者,旅遊上市公司在過去一年裡的市值變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外界對行業的信心。新旅界(LvJieMedia)通過梳理重點監測的48家中國旅遊類上市公司發現,在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有23家公司市值下跌,占比47.92%,合計市值縮水約5253.14億元。市值實作增長的有25家,占比52.08%,但合計增長的市值僅約436.35億元。也就是說,國内旅遊上市公司市值在過去一年蒸發了超4800億元。

2021年中國旅遊類上市公司市值蒸發4800億元

其中,騰邦國際市值下跌55.9%,跌幅居首,市值已從年初的25.59億元跌至年末的11.28億元;途牛、凱撒旅業市值分别下降48.75%、42.89%,跌幅位列第二、第三。跌幅超過30%的有6家,跌幅10%到30%的有7家,跌幅在10%以内的有10家。市值縮水額度最大的兩家公司分别為美團和中國中免,其市值分别較年初蒸發了3284.98億元、1230.84億元,這也是48家公司中僅有的兩家市值蒸發超千億元的企業。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講,美團的酒旅、到店闆塊在其業務體系中尚未占到主導的地位,而中國中免主營的免稅業務亦算不上是傳統的旅遊業務,是以若剔除這兩家公司市值變化的影響,46家上市公司整體下跌的市值僅為約300.9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48家旅遊上市公司中,美股旅企均出現了市值下跌的情況,而且跌幅均在17%以上。

在二級市場表現較好的企業中,海昌海洋公園以超5倍的漲幅“獨領風騷”,市值由年初的15.99億元暴漲至年末的104億元。飛揚集團和國旅聯合則分别以51.11%、49.32%的增幅緊随其後。增幅在30%以上的有7家,增幅在10%-30%之間的有12家,增幅在10%以内的有6家。市值增加最多的為錦江酒店,其年末市值比年初增長了133.42億元,海昌海洋公園和首旅酒店則以88.01億元、83.42億元的增長額度分列二、三位。

在過去一年,這些公司的市值憑什麼漲?為什麼跌?哪些闆塊表現比較亮眼?哪些賽道情況不容樂觀?

OTA闆塊領跌

從業績來看,跌幅靠前的騰邦國際2021年的日子并不好過。訴訟纏身之餘,公司前三季度淨虧損已經達到了1.32億元,期末淨資産-2285.83萬元,已然資不抵債。更無奈的是,被騰邦國際寄予厚望的破産重整方案并未獲法院受理,盡管瀕臨退市的騰邦國際表示将提起上訴,繼續推進重組事項,但法院是否會受理仍是未知數。

從業務類型上來看,2021年上市旅遊公司中OTA闆塊市值全線下跌,其中途牛市值下跌48.75%,而美團和攜程也有超20%的跌幅。

途牛在2020年曾一度面臨納斯達克上市長期低于1美元将被摘牌的窘境。此後不久,凱撒集團宣布接手京東持有的途牛股份,途牛股價迅速拉升至1美元以上,暫時脫離這一窘境。而後,途牛股價一度出現了超200%的累計漲幅。不過,受疫情等因素影響,途牛在2021年并未能打成“翻身仗”。據悉,2021年7月以來,受多地零星散發疫情及鄭州雨情、上海台風等影響,7月20日至8月20日的一個月間,途牛累計處理使用者退訂訂單超過8.5萬筆,其中涉及的打包産品退訂金額超過1.2億元。最新市值顯示,途牛市值還剩1.3億美元,折合8億人民币左右。

2021年中國旅遊類上市公司市值蒸發4800億元

(圖源:雪球網)

去年領到34.4 億元反壟斷罰單的美團,即使刨除罰金等影響,經調整後的淨虧損依然錄得 55億元,是其在上市以來的單季最大虧損。資料顯示,美團主要把錢投入到了包括優選、買菜、閃購及共享出行的新業務上。2021年第三季,美團的 “新業務及其他”闆塊的經營虧損高達109億元。但大力投資新業務為美團帶來了低線城市的新使用者,這也使美團當季到店、酒店及旅遊收入得到了回報,該闆塊營收86.21億元,同比增長33.1%;經營溢利同比增加35.8%至38億元,而經營利潤率則由43%略為增加至43.9%。如今大手筆的投入能不能助力美團在後續把“失去的市值”都拿回來?我們拭目以待。

過去一年,旅行社行業的寒冬還在繼續。所幸的是,旅行社闆塊上市公司市值變動并未出現一邊倒的情況,而是漲、跌基本平分秋色,其中,飛揚集團、衆信旅遊、中青旅市值實作增長,嶺南控股、凱撒旅業等公司市值則出現下滑。

有意思的是,同是年初合并重組的标的,年末宣布“聯姻”告吹的衆信旅遊和凱撒旅業一年下來市值出現了一漲一跌的狀況。

究其原因,是衆信旅遊在與凱撒旅業“分手”後獲得了“金主”阿裡的加持——與凱撒旅業宣布“分手”後僅三天,衆信旅遊宣布接受阿裡2.4億“加倉”。在此次增持的同時,經股東提名,阿裡巴巴集團旗下飛豬旅行副總裁和度假事業部現任總經理趙磊,成為衆信旅遊第四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另外,此次馮濱與郭洪斌出讓股權所獲得的資金将以借款單形式用于維持衆信旅遊的日常經營。這次阿裡巴巴、馮濱和郭洪斌的再次“輸血”,無疑是為衆信旅遊打了一劑“強心針”,其市值拉升也順理成章。

2021年中國旅遊類上市公司市值蒸發4800億元

(圖源:衆信旅遊官微)

但事實上,凱撒旅業也從未放棄轉型自救。公司2021年完成遷址海南,目前已在海口和三亞兩地分别設立三亞同盛商貿和海口同盛世嘉商貿,作為拟開展在島免稅業務的營運主體,積極争取并參與海南在島免稅業務。同時,凱撒旅業還全新組建了目的地闆塊,形成新零售、食品、目的地、旅遊四大闆塊發展,将圍繞旅遊投資、目的地營運、數字化營銷等。雖然多措并舉,但今年以來,凱撒旅業繼續虧損。今年前三季度,凱撒旅業實作營收7.8億元,同比下滑34%;淨利潤虧損2.59億元,同比下滑34%。

自然景區表現亮眼

在市值實作增長的一衆旅遊上市公司中,長白山、桂林旅遊、曲江文旅、張家界、九華旅遊、峨眉山A、黃山旅遊等國資控股的老牌自然景區表現亮眼,市值在過去一年裡都實作了增長。其中長白山和桂林旅遊的漲幅均在20%以上,曲江文旅、張家界、九華旅遊、峨眉山A市值增幅都達到了兩位數。

其中,長白山表現尤為突出。資料顯示,該股2021年股價最高見13.28元,最高點相較于年初最大漲幅達到67.89%,2021年度共計6次漲停收盤。分析認為,該股上漲原因為其受冰雪産業,振興東北等概念拉升。此外,随着進入長白山的首趟高鐵——敦白客專即将開通,長期困擾長白山旅遊的外部交通瓶頸将徹底打破。

而九華旅遊、峨眉山A和黃山旅遊等則披露,雖然第三季受疫情影響進山人數有所影響,但前三季受疫情影響較2020年有所緩解,是以整體營收同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長,其中,九華旅遊前三季度淨利同比增加303.83%。這也反映出投資者對自然景區在後疫情時期的複蘇抱有較大信心。

相比之下,連鎖景區過去一年的市值成長并不那麼盡如人意,如華僑城A、宋城演藝、大連聖亞等公司市值均不同程度下滑,但海昌海洋公園是個例外。

實際上,自上市以來,海昌海洋公園股價“表現平平”,近兩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更是出現大幅虧損,這與公司大舉擴張下的巨額有息負債規模和持續滾大的财務費用(支出)不無關系。但公司2021年年末打包出售包括武漢、成都、天津及青島四個城市的主題公園項目100%股權及鄭州項目公司66%股權這一舉動,或标志着該公司基本面和經營業務政策發生重要轉變。受此影響,海昌海洋公園股價自10月份至今持續被推高。分析認為,從财務角度來看,海昌海洋公園将是以交易回收65.3億的現金,可用于降低杆杠水準和有息負債規模。從戰略布局來看,海昌海洋公園将重整發展路徑的重點放在推進輕資産業務,這對海昌海洋公園來說或是最佳的發展路徑。

連鎖酒店兩極分化

與OTA闆塊的“大落”和自然景區闆塊的“大起”不同,連鎖酒店闆塊的公司市值兩極分化嚴重。一方面,頭部連鎖酒店集團首旅酒店和錦江酒店市值持續走高;另一方面,金陵飯店、大東海、華住、格林酒店等市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市值增長的公司都是相似的”,從發展戰略層面看,首旅和錦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加碼中高端酒店,進而進一步鞏固酒店龍頭優勢。

其中,錦江酒店近年來維持較快的拓店速度。公司在中國區2023年計劃整體開業達到1.5萬家以上,未來三年計劃新增1萬家簽約酒店、新增7000家開業酒店。2020年在疫情的背景下,逆勢新開店1842家,2021年計劃拓店1500家,前三季度已新開店1266家,進度符合預期。同時,自2020年開始,公司和全資子公司多次剝離經濟型酒店資産,以托管的形式繼續負責這些酒店的營運,在釋放資産增值收益的同時,輕資産戰略更進一步。

2021年中國旅遊類上市公司市值蒸發4800億元

(圖源:錦江酒店官網)

首旅酒店方面同樣不甘示弱。公司2020年規劃未來三年開店萬家,2021~2023将新增約5000家酒店。公司新增門店主要以加盟模式為主,截至2021第三季,加盟門店占比達到86%,距離同梯隊平均水準仍有提升空間。不過,公司在2021年釋出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修訂稿),公司拟非公開發行A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0億元,将用于酒店擴張及裝修更新項目以及償還金融機構貸款。此外,公司在采用加盟模式拓店的同時,還推出了投資小、輕管理的雲酒店模式,深耕下沉市場,發力中小單體酒店,試圖進一步擴大盈利的覆寫面。

國内另一頭部酒店集團華住2021年第三季新開業酒店481家,開店速度同樣保持增長。但集團經營利潤率僅剩2%,無論是較上年同期的19.1%或是上季度的22.7%相比,均是較大幅度的下滑。或許正是因為其所面臨的經營壓力,華住集團首席執行官金輝表示:“在疫情背景下,華住調整了自身戰略,更加關注‘精益增長’。除了酒店規模,公司現在更加重視顧客滿意度及加盟商的盈利能力。” 有機構認為,華住管理層突然對其近期前景的态度更為保守可能會導緻短期内被繼續下調評級。截至2021年末,華住集團市值已下跌超17%。

除了華住集團,其他幾家市值下滑的酒店企業經營壓力也繼續顯現。格林酒店2021财年第三季經營利潤為5488萬元,同比下降45.6%。營運中的所有酒店的入住率(OCC)為72.4%,與2020年第三季度的79.1%相比下降6.7%。每間客房收入(RevPAR)為118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金陵飯店第三季度淨虧損470.55萬元,淨利潤同比減少131.89%。金陵飯店披露的資料顯示,2021年7月,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了暑期旅遊及商務市場,公司7月下旬至8月份的酒店經營闆塊收入大幅減少,較去年同期下降22%。

而單體酒店大東海盡管前三季淨利潤扭虧為盈,但其營收多年未超1億、扣非淨利連續兩年虧損,如今已經來到退市邊緣。更糟糕的是,公司2021年試圖通過資産重組來“保殼”的計劃再次泡湯,是以投資者對其熱情下降、市值下跌也是在情理之中。

總體來看,過去一年國内旅遊上市公司已大體上在資本市場中從2020年“跌跌不休”的節奏中走了出來,并且有超過半數公司市值實作了上揚。這得益于國内疫情較上一年有所緩和,也得益于各企業主動求變,不斷在自身資産、業務結構以及發展戰略的調整上下功夫。

國家統計局最新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143670億元,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實作了“十四五”良好開局。随着國内經濟大環境的逐漸好轉,疫情應對技術和機制的日益成熟,國民休閑娛樂消費需求的進一步釋放,相信旅遊股在新的一年裡的表現更值得我們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