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支付不能“二選一”、嚴查股東資質……發改委等九部門發文明确平台經濟金融監管

作者:經濟觀察報
支付不能“二選一”、嚴查股東資質……發改委等九部門發文明确平台經濟金融監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萬敏 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1月19日消息,發改委等9部門日前釋出《關于推動平台經濟規範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平台經濟在金融領域的監管提出強化支付領域監管,落實金控公司監管制度等。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0%。

對于發展數字經濟與規範平台經濟之間的關系,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進階研究員金天認為,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要堅持促進發展和監管規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此次發改委《意見》堅持這一政策基調,對規範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和安排,其中所提的健全完善規則制度、提升監管能力和水準、優化發展環境等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增強創新發展能力和賦能經濟轉型發展,引導包括網際網路平台在内的數字經濟參與主體為制造業和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市場資源與硬核科技支援。

強化支付與資料領域監管

“強化支付領域監管,斷開支付工具與其他金融産品的不當連接配接,依法治理支付過程中的排他或‘二選一’行為,對濫用非銀行支付服務相關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加強監管,研究出台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意見》指出。

過去一年多來,金融監管部門圍繞支付與資料領域的安全、反壟斷方面已多次強調合規重要性。

2021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德“金融科技與全球支付領域全景-探索新疆域”視訊會議的開幕緻辭中表示,中國監管當局也在努力平衡好鼓勵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系。易綱稱,一是堅持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同時要求支付回歸本源,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産品的不當連接配接。二是強化反壟斷,出台《關于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推動大型網際網路平台企業開放封閉場景,充分保障消費者支付選擇權。三是落實審慎監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合規開展網際網路存貸款、保險、基金等業務。

在不同支付工具跨平台的互聯互通方面,金融機構、清算機構與非銀支付機構之間已在穩步推進合作。2022年1月,招商銀行App與微信支付正式實作二維碼互聯互通,客戶通過招商銀行App“掃一掃”功能,掃描微信收款碼即可進行付款。2021年9月,微信釋出公告稱,微信支付已與銀聯雲閃付 App 正式實作線下條碼的互認互掃。2021年雙十一,支付寶向銀聯雲閃付開放了淘寶85%商鋪,雲閃付首次加入“雙11”。

非銀支付機構管理方面,2021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釋出了關于《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其中第五十五至第五十七條明确了市場支配地位定義以及相應監管措施。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翁翕教授在日前召開的第23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發言中表示,目前,針對平台“不公平競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缺乏或限制競争,以及利用客戶資料不正當獲利”這四大核心壟斷問題,大陸的政策法規有基本的抓手,但是,這些原則在實際操作中遭遇挑戰。

“在從嚴監管和包容審慎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政策區間,而且從學術來講都有各自的理由。”翁翕建議,平台反壟斷需要關注四個方向:如何權衡競争性原則和鼓勵創新目标之間的沖突;如何權衡平台治理規則與使用者的差異化、個性化需求之間的沖突;如何看待使用者偏好不一緻等行為偏誤問題;以及如何界定相關市場和相關利益者。翁翕認為,在這些方面,是“從嚴監管”還是“包容審慎”,需要“微妙的平衡”,根本來講,亟需重構“平台反壟斷”的社會目标。

同時,數字人民币的開立賬戶和支付場景也在快速豐富中,有利于高效滿足公衆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僞水準,助推大陸數字經濟加快發展。2022年1月18日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釋出會中,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介紹,截至2021年12月31日,數字人民币試點場景已超過808.51萬個,累計開立個人錢包2.61億個,交易金額875.65億元。鄒瀾表示:“試點有效驗證了數字人民币業務技術設計及系統穩定性、産品易用性和場景适用性,增進了社會公衆對數字人民币設計理念的了解。”

《意見》還提出,規範平台資料使用,從嚴監管征信業務,確定依法持牌合規經營。目前,《個人資訊保護法》已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再次從法律層面定調金融賬戶的敏感性,要求金融機構在處理生物識别、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迹等敏感個人資訊時,都必須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

中國人民銀行釋出的《征信業務管理辦法》也 2022年1月1日起實施,在總結近年來征信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遵循規範與發展并重、機構監管與業務監管兼顧的原則,明确信用資訊的範圍,細化征信業務的合規要求,規定征信機構、資訊提供者和資訊使用者的法律責任,為依法合規開展征信業務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規範指引。

在個人征信領域,樸道征信、錢塘征信分别獲得個人征信牌照。此前,政府有關部門已明确将資料列為與勞動、資本、技術并列的生産要素,資料确權是資料市場化配置及報酬定價的基礎性問題。分析人士認為,市場機構穩妥有序加入持牌征信行列,既有助于資料治理與資料規範,也能夠為後續資料确權乃至推動完善資料流轉和價格形成機制打下堅實基礎。

落實金控監管制度

《意見》中要求,落實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嚴格審查股東資質,加強穿透式監管,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和關聯交易管理。嚴格規範平台企業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督促平台企業及其控股、參股金融機構嚴格落實資本金和杠杆率要求。

《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已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包括螞蟻集團在内的數家網際網路平台,在過去幾年通過發起設立、參股等方式,在實質上已控制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第三方支付機構等多間多類金融機構,其按照金控集團的管理方式如何整改,一直是行業關注的重點。

在個人信貸業務方面,螞蟻的“借呗”和“花呗”的品牌隔離工作已正式啟動,按照監管要求,2021年6月成立的螞蟻消金将承接主要承接“花呗”和“借呗”的營運。螞蟻消金目前注冊資本金80億元,是國内注冊資本金最高的消費金融公司,但按照監管的杠杆率要求,仍不足以承接此前“借呗”和“花呗”的存量信貸規模。

2021年12月24日公布的股權認購方案,中國信達作為增資認購方之一,與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其他增資認購方及其他現有股東訂立股權認購協定。根據股權認購協定,螞蟻消金向全體增資認購方增發注冊資本人民币220億元。其中,中國信達将出資人民币60億元,以現金方式認購螞蟻消金20.000%股份權益。增資事項完成後,螞蟻消金的注冊資本将由80億元增加至300億元,按照原本的增資擴股方案,參與增資擴股的共有6家,除中國信達外,還包括螞蟻集團(出資110億元)、 魚躍醫療(出資10.978億元)、舜宇光學(出資18億元)、博冠科技(出資13.222億元)和渝富資本(出資7.8億元),除螞蟻集團和魚躍醫療外,其餘四家為新股東。

但僅僅三周之後,2022年1月13日深夜,中國信達(1359.HK)釋出的不參與股權認購的公告稱,董事會宣布,公司經進一步商業上審慎考慮,與目标公司(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協商後,拟不參與此次股權認購。1月14日,魚躍醫療釋出了“關于暫緩對參股公司增資暨交易進展的公告”。

螞蟻消金增資的波折或對其個人信貸業務的規模有所制約,乃至對消費金融市場格局發生影響。

在财富管理業務方面,2022年1月4日,螞蟻财富聯合興證全球、廣發基金、南方基金、嘉實财富、中歐财富和财通證券六家機構,推出了“金選投顧”組合政策。然而在1月14日,有使用者觀察到這一産品已在支付寶APP中下線。市場人士認為,這與監管層強化持牌經營,持續加碼對基金投顧業務的規範和限制有關。

同時,2022年1月14日,證監會釋出《重要貨币市場基金監管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單一基金滿足淨資産規模大于2000億元、或投資者數量大于5000萬個等條件的,應納入重要貨币市場基金參評範圍,對重要貨币市場基金有限制杠杆比例、壓縮投資組合剩餘期限等管理措施,并對同一基金公司在同一銷售平台合并計算規模規定。從2021年三季度基金報告資料來看,螞蟻旗下的天弘基金符合重要貨币市場基金參評條件。

在保險業務方面,2022年1月19日,螞蟻集團對衆安保險持股數量減持46537063股,持股比例從13.54%下降至10.37%。對此,螞蟻集團向媒體回應稱,本次減持系正常的投資決策,盡管持有衆安的股份有所降低,但雙方的戰略合作關系将保持不變。

2021年12月23日,騰訊控股釋出公告稱,将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将其持有約4.6億股京東A類普通股發放給合資格的股東。本次派息後,騰訊對京東持股比例将由17%降至2.3%,不再為第一大股東。

中南财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進階研究員金天認為,規範平台企業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是為了嚴格落實金融行業特許經營和将金融活動納入全面統一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不宜簡單認為是針對特定的平台企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