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難忘的年味

難忘的年味

北京“小西藏”蒲窪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已到了知命之年。是日,吃完晚飯,翻開黃曆,已是臘月十五,不由想起以往家鄉過年的味道。

倘若談論起家鄉,我定會滔滔不絕有說不完的話語、講不完的故事,因生長在農村,自然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對這片養育我的熱土情有獨鐘。我的家坐落在高高的山上,四周群山環抱,蒼松翠柏,就如同一個孩子依偎在母親的懷抱。這裡的山連綿起伏,植被豐厚;這裡的空氣清新,四季涼爽,恰似天然氧吧;這裡的水是純淨的山泉水,甘洌清甜;這裡的人土生土長,熱情好客,民風淳樸。這山、這水、這人、這空氣永遠都是我一直的牽挂與想念,久久不能忘卻。

在我的童年,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在那個缺衣少吃的年代,家家戶戶吃不飽、穿不暖,隻有過年了才能吃好的穿好的,是以盼年盼的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壓歲錢。從小就熟識的“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這首流傳甚廣的童謠,把人們迎接春節的景象描繪的淋漓盡緻。在農村,每年臘月初八喝了臘八粥,過了臘八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就開始忙活起來,殺年豬、做豆腐、推黃面、蒸年糕……,一直到大年二十九,把所有過年的“年過貨兒”(指過年吃的和用的)就準備齊全了。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推黃面、做豆腐,你可别說這有啥,老家人都知道,每逢這個時節家家戶戶都要推黃面、做豆腐的,過了臘八每天排隊忙羅,一忙活就好幾天,大家齊心協力,你幫我、我幫你,有說有笑,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立刻把整個村子裝扮,使整個山村頓時沸騰了起來。而在我家裡,每年這個時候最忙活的當屬我的父親,他每天奔波在各家各戶免費殺年豬,可以說全村百分之九十的豬都由他宰殺,但他從來沒有向東家讨過工錢。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就是小年了,人們主要是供奉糖瓜、糕點,請竈王爺,祭竈神。各家各戶住的房屋都是用石頭壘砌的石闆房,家家都有一條土炕(睡覺用的),用地爐子燒炕取暖。在這一天,人們會把竈王爺像貼在爐口處的炕廂上,供品用盤子裝好擺放在爐口旁邊給竈王爺上供,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會越來越紅火,收獲許多的吉祥運勢。供奉儀式後,就把竈王爺像燒掉了。

每年的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這一天,是家家戶戶貼對聯的日子,一般在中午前貼。這一天,是家人團聚的日子,無論身在何鄉,都要趕回到家裡吃團圓飯的。晚飯後,就開始忙活起來,剁餡、和面、包餃子,準備大年初一的早飯。這一天,農村人講究守歲,也叫熬年,人們習慣于守夜通宵不眠,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其實,最重要、最熱鬧的就是放炮竹,一般放兩場,晚上八點前放一場,看完春節晚會後,夜裡二十四時放一場。深夜的大山是又黑又靜的,有時候靜的有些吓人,但在鞭炮聲聲中确打破了山鄉的甯靜,特别是在“閃光雷”、“鑽天吼”、“二擡角”等五顔六色的煙花交織在一起形成電閃雷鳴的壯觀景象,一時顯得熱鬧了起來。坐在土炕上,透着窗子就能觀賞到空中美景。

到了正月初一早晨,一般大家很少睡懶覺的,這天有一個重要的禮節就是拜大年。各家各戶會在五六點鐘起床放炮竹,放完炮竹吃餃子,吃完餃子就去走街串戶串門拜年了,叫做互為拜訪。最有盼頭的就是孩子們了,這時長輩們會為孩子長歲給壓歲錢。

從正月初二開始,大家就忙着張羅請客吃飯的事了,一家子一家子的,早晨在你家、晚上在他家,家族内輪流請客,可以一直持續到過了正月十五,這也叫“吃轉家飯”。其實,吃飯是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增進感情,為春節增添喜慶歡樂的氣氛,讓年味更加地“濃”起來。這種場面和感覺,城裡人是體會不到的,而對于我來說現在卻已成為了一種奢望。

離開家鄉已有二十餘年了,回想起兒時的記憶,對以往過年也有了些許的懷念。如今,終究歲月不饒人,随着年齡的增長,自己越發感覺年味也越來越淡了,再也找不到童年時的那種年的味道了,但我一直憧憬着,如果有一天時間能夠倒流,會選擇回到從前,我喜歡家鄉年的味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