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如今在台灣台中市的東南墓園中,有着這麼一座陵墓,它占地面積不小卻十分的簡樸,沒有華麗裝飾,看起來似乎是平平無奇。

比較奇怪的是,一般的棺材都是埋進土裡,而這個棺材卻是安放在地上,四周隻是用黑色大理石做了密封。

這樣的做法就意味着暫時安放,也就是所謂的停靈,然而這個棺材自1990年11月起,至今已經在此安放了31年。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孫立人陵墓

根據墓碑上的名字可以得知,這個墓主人就是抗日名将孫立人,抗日英雄的棺材竟在此停靈三十餘載,究竟為何不入土為安呢?

抗日名将孫立人

出生于書香世家的孫立人,自小便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雙重教育,這使得他能從國小到更多優質且精細的知識。

也正是這個原因,1914年,他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的清華大學,當時他選的專業是土木工程系。

雖說這個專業跟他書香世家的出身多少有些違和,但孫立人好學的性格,以及他謙虛聰明的行事,使得他很快就赢得了專業内不少同學的好感。

在校期間,孫立人因為擅長打籃球,被選進了校籃球隊,在不久之後,又以清華校籃球隊隊員的身份,代表中國參加了第三屆遠東遠東運動會。

在運動會上,孫立人因為動作迅猛,身手矯健,還被在場的觀衆親切的稱為“飛将軍”。

孫立人作為籃球隊裡的主力,帶領着中國籃球隊,一路奮勇向前,很快就進入了總決賽,并在決賽時擊敗了日本隊,獲得了冠軍。

這也是中國在國際大賽中的第一個籃球冠軍。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1923年,因為成績優秀,孫立人有了公費留學的機會,在同年的8月17日,孫立人和冰心、梁實秋以及吳文藻一起,乘坐了前往美國的郵輪“傑克遜号”。

到了美國之後,孫立人直接進入了美國的普渡大學三年級,繼續進修土木工程學,在1925年的時候,獲得了學士學位。

同一時期的同學在畢業之後,都選擇了回國工作,而孫立人選擇暫時留在美國的橋梁公司工作,在僅僅工作了四個月之後,孫立人就改變了想法。

他看到在美國的華人,隻能做着最底層、最辛苦的工作,卻拿着最少的薪水,他們在這個号稱是自由之都的美國,隻看着美國人過着自由的生活,而他們依舊卑微。

看到這樣的場景,孫立人認為:華人之是以在美國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就是因為國家貧弱。隻有中國強大起來了,才能夠庇護遠在他鄉的國人,讓他們的生活變的好起來。

于是孫立人毅然從戎,随後考上了有着“南方西點”之稱的弗吉尼亞軍校。

弗吉尼亞學校雖然有着“南方西點”之稱,但它還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叫做“打人學校”。

這個學校的新生在進入學校之後,都會被老生以各種理由打罵,甚至有時候連理由都沒有。而身為華人的孫立人,被打得最多。

當時的弗吉尼亞學校隻有孫立人一個華人,而在那所學校的人,大多都看不起華人,可想而知,當時孫立人在弗吉尼亞遭受了怎樣的精神與肉體上的折磨。

但孫立人都一一地忍了下來,到了1927年6月,他還以優異的成績從弗吉尼亞學校畢業。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孫立人于美國弗吉利亞軍事學院畢業紀念冊上的照片及評語。

1928年孫立人回國後加入了國民革命軍,成為一個普通的士兵,後來在宋子文的幫助下,逐漸展現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成為稅警總團第四團團長。

1937年8月13日的凇滬會戰中,孫立人率軍7次擊敗日軍強渡蘇州河的行動。為奪回失去的陣地,他不惜以身犯險,親自率領沖鋒隊,奪回陣地。

在1938年的時候,孫立人統率的這支部隊,已經成為了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

1941年,蔣介石決定派孫立人前往緬甸與同盟軍一起作戰。随後就将孫立人所率領的稅警總團改編成為了新38師,并由孫立人出任師長。

這次的出征,對于孫立人來說是他生命中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一場讓他揚名立萬的戰事,在經過短期且緊急的相關訓練之後,孫立人就率領新38師前往了緬甸。

1942年4月19日,孫立人按照計劃率領部隊趕往前線的時候,正好碰上了被日軍包圍的英國軍人。

孫立人在看着被包圍的英軍,心想道:這下就不用再往前了,日軍這是自己送上門來了。但戰況不由孫立人想更多,因為此時的英軍已經是危在旦夕。孫立人立刻派新38師唯一的一個裝甲團,火速投入戰鬥中。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在印緬戰場上的孫立人

為了能盡快将日軍一網打盡,救出被圍困的英俊,孫立人直接說:“38師所有裝甲團的戰士給我聽好了,一會兒按照指令包圍日軍,天黑後聽我信号,将日本鬼子給端了。”

很快,裝甲團就在日軍不遠處埋伏好,隻等天黑就發起攻擊,戰士這麼給力,孫立人自然也不落下風,就在月亮剛爬上樹梢的時候,他直接端着一把機槍沖日軍掃射。

機槍掃的信号一出來,其他人紛紛發起進攻,把日軍打了個猝不及防,經過兩天苦戰,孫立人的新三十八師,殲滅日軍33師主力部隊一千二百多人。

殲敵的同時,他們還解救了包括英緬總司令亞曆山大在内的七千多名英軍,以及被日軍俘虜的英國士兵以及美國記者。

此次的仁安羌勝利,是中國遠征軍出征後揚威國際的大勝仗。而解救英軍的孫立人,被英皇授予帝國英雄勳章。美國總統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此次戰役,孫立人以少勝多,自此一戰成名。

1943年春天,孫立人的新38師和第五軍的新22師,在印度重新組成了新一軍,并接受了美式訓練,決定勢必要奪取日軍占領的緬北要地密支那。

在10月29日,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以迅猛之勢,奪下了日軍在胡康河谷重地,并擊潰敵軍18師主力,占領了新平洋。

随後,中國的部隊又成立了“敢死隊”,對日軍展開了攻擊。在艱苦奮戰81天後,日軍全面潰敗。

密支那戰役的勝利,再次讓世界看到了孫立人的軍事能力,讓他的威名更盛,還被國際輿論界譽為“東方的隆美爾”。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1945年1月,孫立人由英國軍官陪同在印度北部視察部隊

1945年5月,孫立人率領新1軍回國。

與此同時,歐洲的同盟軍統帥邀請蔣介石派三人考察團前往歐洲戰場考察。但要求蔣介石必須派孫立人前往,其餘的兩個人由蔣介石推薦。

正因為這個要求,讓孫立人在國民黨内部有了争議,甚至連蔣介石也開始有所忌憚。

遭到幽禁

在抗戰勝利後,孫立人也從歐洲戰場考察完回國。

随後孫立人就奉命率領新1軍前往廣州接受日軍的投降,與此同時,孫立人也趁機對為自己的新1軍進行整訓與擴軍,不僅裝備了美國、日本的武器,還收納了大量的軍用物資。

此時的戰力強盛的新1軍,已經成為了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甚至新1軍更是自稱天下第一軍。

在1946年的時候,新1軍被派往東北,投入反共反人民的内戰中。

但由于孫立人出身并非是黃埔軍校,進而遭到了那些自诩是“天子門生”的黃埔系将領的排斥,雙方之間的關系勢如水火。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孫立人任新1軍軍長的照片,照片上的字是其自題

當時的孫立人因為擁有着享譽國際的戰績,于是就成了史迪威眼前的紅人。但蔣介石此時與史迪威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水火不容來形容。

就這樣自然而然的,身為史迪威眼前紅人的孫立人,開始有些礙蔣介石的眼。

之後在那些嫡系的将領的排斥下,孫立人的長春警備司令一職,被移交給了比他小六歲的廖耀湘。

甚至在後來,孫立人因為在東北戰場上沒有打過幾場勝仗,讓蔣介石以此為由卸了他的兵權。

後來,孫立人通過美國人與蔣介石周旋,讓美國人為他說情,蔣介石看在美國人的面子上,将孫立人改派到台灣督練新軍。

在蔣介石敗逃台灣後,孫立人又被任命為台灣防衛司令。

随後蔣介石在台灣複任總統後,為了讨好美國,特意又将擁有親美背景的孫立人,任命為陸軍總司令,想以此來獲得美國的幫助。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陸軍總司令”孫立人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一起

在第二年的時候,孫立人又晉升成為了二級陸軍上将。

但當時蔣介石比較的重視海軍與空軍,陸軍的待遇相比較起來就是比較的差,這引起了孫立人的極度不滿,甚至還為此與蔣介石吵過架,蔣介石還大罵孫立人不懂政治。

而不懂政治的孫立人,後來還抵制了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在軍隊中的政治工作,于是就這樣,在得罪了蔣介石之後,孫立人又得罪了蔣經國。

這時,美國人已經看不上蔣家人,并有心扶持孫立人以及吳國桢。

當然,美國人更喜歡的是孫立人,因為之前他就是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的優秀畢業生,也是享譽國際的将領。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為此,美國人多次提出要扶持孫立人統治台灣的想法,但都被孫立人拒絕了。

雖然孫立人拒絕了,但這件事還是傳了出去,這讓本就讨厭和忌憚孫立人的蔣家父子,更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生怕那天孫立人接受了美國的扶持,将他們趕下台。

于是為了防止孫立人進一步接觸美國人,在1954年6月,他們免去了孫立人的陸軍總司令一職。

就算是這樣,蔣家父子依舊不能安心,他們先是陷害孫立人的屬下郭廷亮,稱其發動兵變。将一頭霧水的郭廷亮抓捕,接着将孫立人以縱容的罪名看管起來。

臨終遺言: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就這樣,孫立人長達33年的幽禁生活拉開了帷幕,作為當時被蔣介石軟禁的國民黨将領,孫立人的幽禁時長,曾一度跟張學良媲美,甚至有第二個“張學良”的稱号。

而且為了防止别人說自己虐待功臣,蔣介石做足了表面功夫,他給孫立人安排了一個占地495平方的房子,位置在台中市,并且還以照顧他起居為由,“順便”安排了6名便衣,似乎真的不在意孫立人的“叛變”。

但實際上,這幾個人都是蔣介石借着光明正大的由頭,明着來監視他的而已。

在此期間,孫立人不能随意出入自己的住所也就算了,就連他想參加個活動,或者想聯系什麼人,也要先跟蔣介石那邊上報,并在得到準許後,才能出門。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在幽禁的日子裡,孫立人極少能有與外人說話甚至是接觸的機會,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孫立人就會到神龛面前為死去的部下焚香燒紙,同時也許下了自己的兩個心願。

一、是想要回到安徽老家,看望父母的墳冢。

二、希望在死後,能夠葬到廣州馬頭崗新一軍印緬陣亡将士的公墓,這樣他就能夠與戰友們同冢長眠。

然而他的兩個願望,最終都未實作。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後來,在蔣經國去世後的1988年3月20日,孫立人終于獲得了自由。

在得到了自由之後,他迫切希望政府能夠還他和自己屬下一個公道與清白,然而政府隻是說調查,卻始終未能為其證明清白。

除此之外,孫立人還有兩件事放心不下,一個就是尋找自己的戰友的後代。

當時在仁安羌戰役的時候,他的一個部下張琦犧牲,獲得了英國皇室頒發的銀星勳章,他想要将勳章交給他的後人。

而另一個就是回家,他想要回到安徽老家。

他曾在回憶錄裡寫道:我是安徽人,是從安徽鄉下的一個叫做金牛山的地方出來的,但最終因為身體的緣故,始終未能得償所願。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之後他的舊部劉文美回到大陸探親的時候,知道孫立人的願望,根據孫立人所說的地方,找到了他老家的房子,特地為他拍了一張照片。

看到故鄉舊宅的孫立人,不免想起了自己的父母的墳冢。

1989年的時候,孫立人舊部潘德輝先生回大陸探親時,孫立人托他代為祭祖。潘德輝到了地方之後,當地有關部門帶他去了孫立人父母的墓地進行祭拜。

在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将孫立人于台中病逝,在去世之前,留有遺言: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孫立人臨終前的飲恨與痛苦,他的後人不禁落淚,之後便将他的棺材暫時安置在台中市的東南墓園中,并且特别聲明,這個棺材不僅要封死,而且還不能入土。

但歲月載載,時至如今,孫立人前輩的棺材依舊在墓園安靜地躺着,不與下面的泥土有半分糾葛。

1990年,孫立人在台灣長逝,臨終遺言堅定: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時間轉眼來到了2015年,孫立人兒子孫天平受邀參加了抗戰勝利70周年的慶典。

在慶典結束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有機會我一定要把父親的墳遷回來,這可能會付出很長的一段時間。但這是父親的心願,我覺得隻要持續努力,總有一天父親的心願會完成的。”

魂歸故裡,這是許多戰士的心願。他們渴望回到故鄉,渴望回到自己的熱愛的土地上。希望孫立人将軍的遺願,能夠早日完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