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在網絡上說起抗日名将,孫立人是除了張帥哥靈甫之外又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而且仁安羌之戰是必須要提的。同為入緬作戰的雙子星的廖耀湘能否上榜,就得看别人心情了。

和網絡名将們相比,廖耀湘有點不起眼。他殲滅日軍雖多但沒救過英國人,是以孫立人赴英受勳時,他隻能看着;他也不像胡琏,八年間就一個石牌保衛戰拿得出手,還被吹成斯大林格勒,誰讓胡師長後邊有土木系呢。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在國軍序列中,廖耀湘和他的新六軍核心部隊新22師很有傳奇色彩,先後隸屬過五大主力之三: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不但這個履曆在國軍中獨一無二,而且新22師在這三支部隊的戰績,和誰比都毫不遜色。

傳奇經曆

廖耀湘是黃埔六期生,僅從這一點看他的晉升速度,在國軍将領中就很特殊。

1940年1月初,昆侖關戰役結束。新22師副師長廖耀湘在戰役中代替負傷的師長邱清泉指揮,因戰功升任師長。胡琏要到一年後才升任預9師師長,孫立人當時正率領重建的稅警總團在貴州訓練,尚未進入國軍序列,天天為戴笠要吞并他的部隊發愁。

到了大決戰前,廖耀湘出任兵團司令時,手下軍長除李濤為六期同學外,劉玉章、向鳳武、龍天武、鄭庭笈、潘裕昆均為黃埔四、五期師兄。如果曆數一下國軍當時的主力兵團司令,這個最強大機動兵團的主官資曆之淺,是絕無僅有的。他作為兵團司令,铨叙軍銜才是騎兵上校,也是這個緣故。

廖耀湘黃埔畢業後,又公派去法國聖西爾陸軍軍官學校留學,這和孫立人自費留學性質不同。1935年,蔣百裡受國民政府委派到各國考核留學生學習情況,對廖耀湘極為贊許。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廖耀湘回國後,先到桂永清的教導總隊任少校連長、中校參謀主任,參加了南京保衛戰。後來組建全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200師時,被何應欽選為師參謀長。後與原200師副師長邱清泉組建新22師,邱任師長,廖任副師長,隸屬第五軍。

廖耀湘負責部隊整訓工作。他不但對大小演習都能精心指導,課堂講授生動精辟,而且自團、營、連、排、班至單兵動作,都能講解示範,深得軍心。軍委會校閱組在點驗時說:“第五軍居西南各軍第一,新22師為五軍第一。”

廖耀湘在第五軍編制内,先後參加了昆侖關戰役和第一次入緬遠征。

第一次遠征軍的全稱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聽這名字好像還有後續第二路、三路似的,然而戰事失利,下面就沒有了。

廖耀湘率新22師穿過野人山退到印度後,隻餘3000人。史迪威不喜歡花生米,與他在印度境内中國軍隊上司權上鬥智鬥勇了一番。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史迪威與廖耀湘

起初,史迪威想把重建部隊營以上軍官全換成美國人,不但老蔣反對,也犯了衆怒。後來老蔣看在美援的面子上主動緩和沖突,撤銷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成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任總指揮。同時,成立新一軍,下轄新22師、新38師,副總指揮兼軍長為鄭洞國,于1943年春到任。

對此,史迪威手握美援,他的辦法就是縮小軍部編制和權限,大權集于總指揮部,架空鄭洞國。于是,軍部隻有三四十人,沒有直屬部隊,任務隻是管理軍風紀。與此對比,總指揮部直屬部隊規模則大得驚人。計有:

3個炮兵團、1個重迫擊炮團、2個工兵團、1個汽車辎重兵團、1個騾馬辎重團、7個輕戰車營、1個高射機關槍營、1個獨立通信兵營、1個特務營、1個獨立憲兵營和1個徒步運輸團。

1943年10月,緬北反攻會戰打響,國内又于44年4月空運3個師投入戰場。5月,分别以新22師、新38師為骨幹,組建了以廖耀湘為軍長的新六軍和以孫立人為軍長的新一軍。新六軍下轄的還有第14師、50師。

戰績出衆

軍迷朋友們經常熱議新一軍、新六軍誰更厲害。戰鬥力不是比人頭、比裝備,又不能打一仗,但毫無疑問,廖耀湘新22師抗戰時期戰績更突出。

新22師于1938年組建,在昆侖關一仗成名。這場仗是桂南會戰的一部分,也是這次會戰難得的亮點。對手主要是日軍第5師團21旅團,這是個戰鬥力很強的常設師團,八路軍的平型關大捷打的也是它。抗戰中先後成就了國共部隊的兩次大捷,也很有點意思。

戰役中,新22師先在五塘、六塘地區阻擊日軍增援,然後又加強到攻擊昆侖關作戰并一舉攻克。

另外,列舉一組資料供軍迷朋友們思考:據白崇禧于1月24日的電報,昆侖關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聯隊長三木以下四千餘,國軍傷亡約一萬四千餘。有些軍迷愛用戰損比論勝負,又如何評價昆侖關大捷?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1942年3月,遠征軍第一次入緬。

先是日軍以55、56兩個師團主力圍攻同古的200師,由于英軍機場被摧毀,該師中斷補給,失去空中掩護。在敵衆我寡、英軍後退的情況下,史迪威仍堅持向日軍進攻,杜聿明為此和他鬧翻。

按杜聿明指令,新22師攻擊策應200師突圍,日軍隻占領了一座空城。新22師同古解圍作戰激烈程度超過仁安羌擊潰日軍一個大隊,但他救的是中國軍人而不是英國人,是以很少有人提同古解圍而隻知仁安羌大捷。

新22師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是斯瓦逐次抵抗戰。為了掩護軍主力撤退,新22師附兩個新兵團,節節抗擊日軍第55、18師團共五個聯隊,及其優勢炮火與空中支援。自攻擊解圍到完成防禦任務,持續作戰時間共達21天。下面電報所列戰果為戰鬥最激烈的一周。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摘自《抗日戰争正面戰場》

臨敵撤退很難,國軍往往将撤退變成潰敗。這次運動防禦打得好,杜聿明晚年在回憶錄中還贊不絕口。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第一次入緬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英軍自私傲慢加慫包、史迪威不顧實際情況蠻幹、羅卓英唯史迪威之命是從、林蔚是傳聲筒、老蔣一如既往地千裡遙控微操、甘麗初第六軍一觸即潰……

一地雞毛,一聲歎息,真為那些埋骨異國的軍人不值。今後有時間再寫寫這段曆史。

1943年10月開始的第二次緬北反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新38師、新22師為主力,分左右兩路進攻。新22師全程參加了第一階段收複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的戰鬥,第二階段隻打了一半,1944年12月由于日軍攻入貴州獨山,新六軍除50師外,緊急回國。1945年,該軍參加湘西會戰。

在第一階段中,各師傷亡,斃傷日軍資料見下表。與新38師相比,二者殲敵數相當,新22師傷亡略高。相信軍迷朋友通過昆侖關大捷的戰例,會更多考慮作戰環境等因素而不是隻看戰損比。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孫立人親美,新38師拿到的裝備又多又好,這是鄭洞國說的。老史對廖耀湘新22的态度從他的日記裡也能看出來。

1944年3月4日,對中美軍隊的戰鬥報告,老史這麼寫的:

66【團】切斷孟關以南道路,伏擊日軍。聲稱打死100人,也許隻有25人。

……

5點45分,弗蘭克·梅裡爾進入瓦拉盆。一人死亡,7人受傷。他說日本人的損失至少是其25倍。

廖耀湘沒和上司沒搞好關系,是以讓上司在日記裡吐槽。

在抗戰中,廖耀湘除獲青天白日勳章外,還獲美國頒發的自由勳章,英國頒發的十字勳章。

駐印軍戰鬥力爆棚,不是“美式裝備、美式訓練”那麼簡單

如果說駐印軍裝備了美式武器,并進行了相關技術訓練,後勤包括食品保障充足,這沒問題。但若把駐印軍在緬北反攻中的優秀表現,完全歸功于美國因素,是不正确的。

比較有說服力的,就是看看美軍全須全尾訓練出來的自己的部隊,在緬北反攻中的成色。

美軍在該戰區有一支代号為“加拉哈德”(Unit Galahad)的部隊,又稱“G字團”,兵力相當于一個團約3000人。指揮官為麥瑞爾準将,故又稱“麥支隊”。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麥瑞爾準将和史迪威中将

麥支隊有近2000名受過叢林訓練的官兵,另有674名參加過瓜島和所羅門群島等戰役的退伍老兵,麥克阿瑟又派了274名老兵,這900多人都有豐富的叢林作戰經驗。麥支隊的各種叢林作戰輕重武器和裝備精良、充足,在印度孟買又進行了三個多月的訓練。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右二廖耀湘,右一李濤,左一劉建章

麥支隊加入作戰比較晚。新22師于3月5日攻克孟關後,日軍逃向瓦魯班。駐印軍立即兵分兩路,新38師一部兼程急進,迂回切斷了敵後方交通;新22師附新38師一部圍攻瓦魯班。而麥支隊在迂回瓦魯班途中,遭到日軍兩個中隊的襲擊而敗退,“遺棄槍械、炮彈、無線電話機及其他裝備甚多。抛盔卸甲,其狀頗為狼狽”。還是孫立人派新38師113團一個營急行軍解圍。

當時麥支隊除後方留守200多人外,兵力共2750人,日軍兩個中隊不足400人。仗打成這樣也是沒誰了。這時,廖耀湘部卻于瓦魯班附近攻占18師團司令部,對比就有點鮮明。廖耀湘高興之餘吹了點牛,老史日記就帶了情緒: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美軍部隊打得不好,再指揮官表現。

新一軍軍醫處處長薛慶煜,随孫立人參加了第二次緬戰的全過程,他後來把孫立人指揮的一攻一防兩仗,與美軍指揮的突襲密支那進行了對比。表中的鮑特納即為駐印軍參謀長美國人柏德諾的不同音譯。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

表中列出的5個半團,即麥支隊(G字團)、第14師42團、新30師88團、89團和第50師150團,及炮兵一部、克欽族偵察支隊等。

在這次戰役中,先是指揮官麥瑞爾錯判敵情,增援不力,未能趁敵反應不及一舉取勝;更換為柏德諾後,又不聽中方意見斷敵後路,緻使敵援軍增加了2000人,傷亡慘重,進展遲緩,被老史撤換;三易指揮後,實際指揮官為親臨前線的鄭洞國。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柏瑞德準将

麥支隊參戰全程,除了被日軍胖揍那次,就是密支那這一仗,然後徹底退出戰場。

美軍成色鑒定完畢。總不能說,美軍隻顧裝備、訓練中國軍隊,把自己的部隊給耽誤了吧?

再說明一下,駐印軍、遠征軍,在軍史上是不能混淆的專有名詞。截止到1944年1月,也就是緬北反攻已開始兩個多月後,在蘭姆伽基地接受訓練的中國官兵共有32293人。

實際上,各種資料對駐印軍訓練的記載非常模糊。《史迪威日記》、鄭洞國等人的回憶都語焉不詳。張憲文抗戰史第四卷隻提到:“中國駐印軍采用美軍裝備和新的訓練方法,火力配備、通訊能力、機械性能大為增強,官兵素質、戰鬥技能明顯提高。”

這種模糊,也給不少朋友造成一種印象:中國官兵的全部軍事訓練都是由美軍負責的。但翻閱駐印軍中下級官兵的回憶資料,這種說法是高度存疑的。

新22師64團中校副團長祝能,在回憶資料中是這麼說的: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據功德林同學李默庵回憶,廖耀湘在抗戰期間寫過《小部隊戰術》、《森林戰法》、《街市與鄉村戰法》三本書。史迪威把這些書帶回美國,由陸軍部翻成英文。這與祝能的回憶可以互相印證。

客觀來說,美式裝備和技術訓練、充足的後勤保障,也包括官兵的食品供應,對提高駐印軍戰鬥力,确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也應看到,與國内部隊相比,駐印軍補充兵員都是國内選拔的身體強壯的學生兵。兵員素質遠優于文盲、半文盲的壯丁。

另外,與國内補充後缺少足夠訓練即上戰場的情況相比,駐印軍有絕對充裕的訓練時間。新38師在貴州訓練了三年才第一次入緬,又在印度訓練了一年多才參加緬北反攻。

最後強調一點:駐印軍官兵上下都有着“打回祖國去”的強烈願望,作戰意志之堅定,是參戰的美軍麥支隊無法比拟的。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1944年12月,新22師官兵乘飛機回國,随行的還美軍聯絡官

那種把“美式裝備、美式訓練”過度神化的言論可以休矣。

同樣,那種拿西點軍校教材、美軍說啥了等等為依據的言論,反映出的是一種不良心态。

東北戰場的從驕橫到忌憚的轉變

1946年2月,新六軍進入東北。這時,其原來下轄的第50師轉隸新一軍,補入青年軍207師。全軍軍為美械裝備,共3.4萬人。

從民主聯軍2月15日在沙嶺第一次與之交手,到6月撤至松花江北,在與新六軍多次交手中,除在前兩次鞍山保衛戰殲14師2000多人外,與新22師交手均告失利。

這客觀展現了我軍當時戰鬥力的差距。在談到這一時期的失利時,有很多朋友歸結于缺少根據地,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

筆者很喜歡張正隆能夠全面、深刻地講述曆史的态度,當然個别觀點也有不當。沒有艱苦卓絕,沒有披荊斬棘,東北三年解放戰争又如何稱之為波瀾壯闊?

“七七會議”之後至次年夏季攻勢,我軍一面修煉内功,一面打怪更新。部隊實力不斷壯大,戰鬥力迅速提高。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47年5月,據東總參緻軍委的電報,我軍實力為:

總部及直屬22469人。

炮兵司令部及下轄炮兵、高射炮、戰車等部隊7952人。

野戰部隊包括一、二、三、四、六縱及11個獨立師(旅),加上炮兵(不含總直)共207330人,輕機槍4633挺,重機槍1098挺,山、野、榴炮共187門,其它各型炮600多門,擲彈筒1498具。

地方軍區部隊包括冀熱遼遼軍區4個獨立旅在内,兵力據不完全統計為225253人;輕機槍2729挺,重機484挺;山、野炮52門,其它各型炮260多門:擲彈筒1518具。

尚有許多地武包括縣區武裝及西滿蒙古騎兵未統計在内。

這一時期,我軍與新六軍又有幾次交手。

1946年10月初,蔣軍進犯通化、安東地區,我軍3縱奔襲西豐縣城,殲207師工兵團及來援之該師第5團(欠1個營)。

新開嶺戰役期間,我軍在在遼南方向殲新六軍14師、60軍184師共1500餘人。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中,殲207師第2旅第3團(欠一個營),俘團長以下1370人;殲207師第1旅第2團1個加強營。

夏季攻勢中,我南滿部隊在南山城子地區殲新22師1500餘人。打新22師的這次勝利,說明民主聯軍戰鬥力比一年前有了明顯提高。

在之後的三打四平戰役中,蔣軍集中主力10個師分路增援。東總決定對四平改取佯攻,抽調9個師兵力,準備殲滅新6軍。因未切斷其退路,僅殲滅14師1個團,擊潰新22師和第169師。為另尋戰機,避免被動,東總決定結束攻勢。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杜聿明令廖耀湘率新六軍追擊我軍,廖擔心被殲拒絕執行指令,是以杜長官隻向校長給陳明仁申請了青天白日勳章,給周福成申請了雲麾勳章。也就有了陳誠後到東北,為了拉攏廖耀湘,給他補發勳章那一幕。

與一年前新六軍剛到東北時,敢于以一個團突出冒進相比,廖耀湘的這一變化,也反映了民主聯軍戰鬥力令其忌憚。

陳誠8月份到東北後開始整軍,廖耀湘當月即升為第9兵團司令,陳誠拉攏他确實下了本。

9兵團下轄新三軍,新六軍。原屬新六軍的14師調出,與原13軍54師、暫編59師編為新三軍;207師改為東北“剿總”直屬;新六軍保留骨幹部隊新22師,補入由地方保安部隊組建的169師,李濤繼任軍長。

這個小型兵團編制,與邱長官、胡師長後來的整編軍軍長職務大緻相當,但黃埔六期生又走到了前面。

之後,新六軍長期在沈陽一帶執行機動任務,在秋、冬兩大攻勢中未與我軍交手。

大結局

在上一篇寫新一軍的文章中,我們談到了遼沈戰役的一個轉折點,就是錦州解放之後,将攻錦葫改為遼西會戰。

網上曾經有一個盛傳的段子:101首長根據戰鬥中繳獲長短槍比例,判明敵指揮部位置,調動部隊聚殲之。有的自媒體作者将其搬到遼西會戰,以此說明101計算精準。

這未免有點兒戲。籌劃、指揮大兵團會戰,遠非單一戰法的戰役可比,是戰争藝術的天花闆。這種大規模的會戰,在解放戰争時期屈指可數,能駕馭者廖廖無幾。

“名将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當年明月先生論名将,細品。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筆者常以圍棋比喻戰争,但戰局遠比棋局複雜。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在局部中表現良好的國軍将領,總會在關鍵時刻犯一些緻命錯誤。如杜聿明在第一次入緬撤退時,既不敢于下決心突破日軍封鎖,又不敢違反校長意圖撤往印度,而是選擇了穿越野人山;黃百韬忘了架橋;張帥哥三天被殲……現在輪到了廖耀湘。

說起來也不能全怪廖耀湘徘徊不定,戰役打響了一個多月,蔣軍高層就戰役方針還沒有統一:老蔣反攻錦州是徒勞的賭博,衛立煌退守沈陽是慢性自殺,杜聿明讓他撤往錦葫注定會被側擊,廖耀湘主張撤往營口是唯一生機,卻與高層相左。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遲疑之間,生機已失。

慌亂撤退中,參謀長楊焜忘記了把發現解放軍主力縱隊的重要軍情報告廖耀湘,緻使兵團部被突襲端掉;慌亂中,廖耀湘明語通報,兵力部署位置被101首長了然于胸。

如果再用圍棋比喻的話,就像在快棋中突然遇到新的着法,能否做出恰當應對,最考驗指揮官的功底。

不能說蔣軍進階将領的軍事素質不行,而是他們所在的體系大哥蔣校長,從來沒給過他們鍛煉更新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說,是人民之幸。

遼西大捷,西進兵團所轄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49軍、71軍共5個軍12個師10萬餘人被全殲。廖耀湘與新六軍軍長李濤、71軍軍長向鳳武、49軍軍長鄭庭笈、新一軍副軍長文小山等被俘。

五大主力履其三,比孫立人戰功不遜名氣差,廖耀湘和新六軍差在哪

廖耀湘被俘後,曾一度在南京軍事學院當教員後于1956年1月到北京宣外功德林學習。1961年被特赦,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政協委員。

1968年12月2日,廖耀湘因心髒病突發,在北京逝世。1980年,全國政協公祭追悼,骨灰安放北京八寶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