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作者:钛媒體APP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穆勝

目前,人力資源專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有兩個:一是專業性缺位,選用育留等正常子產品工作更多是憑借手感,缺乏标準,淪為玄學;二是方向性迷失,選用育留等正常子產品工作難以支撐業務戰略,無法創造經營層面的價值。

由于HR無法回應這兩個挑戰,直接導緻了老闆和業務部門對于這個專業的質疑。如果你是在憑手感營造專業,又不能推動經營,為什麼要設定這樣一個部門呢?最近,位元組跳動整體撤銷了人才發展中心,其實就是這種質疑集中爆發的一個案例。位元組跳動這種“大戶人家”的動作,特别有典型意義,人家給出的是一個再明确不過的信号——我的錢多,但也不是風吹來的。

01、人力資源專業資料化

回應兩個挑戰,人力資源專業的變革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邏輯鍊:

一方面,是重塑“專業性”,即以資料量化專業,把人力資源專業由“國文題”變成“數學題”;另一方面,是校準“方向性”,即以專業推動經營,讓人力資源專業真正變成一門生意。

但回歸現實,後一方面的野心似乎真的太大了。于是,大量研究者和實踐者将心思放在了前一方面,形成了三個嘗試的方向(如圖1):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圖1:人力資源資料化的三個嘗試方向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

第一個嘗試的方向是“量化人”。典型的流派如敬業度測評(engagement)、素質測評(competency)、上司力(Leadership)等。這些概念已經被大衆廣泛接受,量化的方法也趨于統一,無非是各有各的呈現形式而已,實質都是差不多的。

但“所有的事不行,都是人不行”這種鋼鐵直男邏輯,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一方面,個體的狀态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如果不能打通選用育留等人力資源職能對于人的影響邏輯,并且将這種邏輯量化,人力資源專業就陷入了“事後分析”的尴尬,依然還是玄學。

另一方面,優秀的個體就一定能産生優秀的經營業績嗎?如果不考慮組織内個體之間的化學反應,如果不考慮這種化學反應對于經營的影響,這種邏輯依然不能成立。前者的典型例子是NBA裡幾個全明星球員抱團組隊失敗,現在的湖人隊就在遭遇這種尴尬;後者的典型例子是不少組織氛圍熱火朝天的創業團隊走向覆滅。是以,各位不妨回想一下,著名的蓋洛普Q12問卷認為,員工滿意了,企業業績就好了,這個邏輯真的正确嗎?其實,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邏輯謬誤。

第二個嘗試的方向是“量化人力資源專業職能”。典型的流派是IIP評估、人力資源審計、人力資源成熟度模型等。大概的思路是量化選用育留的動作,再檢視這些動作和标準動作之間的差距。

人力資源專業其實并沒有太多的标準動作,本身就是權衡企業需求而給出的定制化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執行某種标準動作并不一定帶來經營業績。是以,這些模型在HR中紅極一時,但最後卻并未成為行業共識,老闆和業務部門也不感興趣。

這個方向的量化還導緻了兩個惡果:一是人力資源部門失去公信力,他們好像不斷給自己出考卷,再不斷地拿到高分;二是人力資源部門醉心于塑造專業性,衍生出各種各樣花哨的操作模型,更加曲高和寡,這個現象就是俗稱的“差生文具多”“人菜瘾大”。

第三個嘗試的方向是量化“人力資源專業價值鍊”。所謂“價值鍊”,每個環節都産生相應的價值,相鄰環節之間還有明确的因果聯系。典型的流派有人力資源記分卡、薩拉托加系統等。這些模型陳述了“選用育留專業動作”到“人力資源狀态”的因果價值鍊,似乎相容了前兩個量化方向,覆寫了人力資源專業的每個角落。

但是,人們對于人力資源專業價值鍊顯然缺乏底層共識。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例如,對于人力資源專業的最終輸出,認知是完全不同的,有人認為應該是産出組織能力(Organization capability)或企業文化(Workforce mindset and culture),有人認為應該是産出員工滿意,還有人認為應該是産出選用育留各類專業結果,如招聘到位、考核公平、教育訓練執行等。

正因如此,量化人力資源專業價值鍊的想法很美好,但分歧巨大。

上述就是現有人力資源專業的學者和實踐者能夠訴說的全部故事:一方面是人力資源專業能夠甄别出合适的員工,提升員工的能力和意願;另一方面是說自己的選用育留有多規範,多能支撐戰略。

但是,這些故事在人力資源的“專業深井”裡,更像是自說自話;這些故事離經營太遠,讓老闆和業務部門沒有感覺。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02、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

目前,我們基本可以确定的是,人力資源專業的資料化一定會沿着第三個方向走。但問題是,第三個方向存在一個核心的分歧——人力資源專業的核心傳遞名額是什麼?

這裡面又分兩個流派:

一是強調專業有效性(Effectiveness)。這個流派要麼衡量内部使用者回報,也就是員工或業務部門是否滿意;要麼衡量專業結果,也就是選用育留是否運作良好。

我對這個流派極不感冒:前者讓人力資源部門成為了舔狗,我希望HR們記得,你們提供的是專業而不是服務,你們永遠不可能讓員工和業務部門完全滿意;而後者還是在自說自話,專業必須帶來結果,但這種結果應該是經營層面的價值,而不是自嗨。

二是強調組織能力或企業文化。我十幾年前就做過深度研究,這兩個概念其實是同義詞,都包括組織價值觀、組織規則群組織知識三個部分。說人力資源專業産生組織能力或企業文化,沒有任何毛病,但問題又來了,如何量化組織能力呢?有的機構一上來就發無數的問卷,在我看來,這是很搞笑的事情。企業看到這些調研結果,笑笑就好,放心,沒有人較真的。

我贊同後一個流派,同時堅定地認為,人力資源效能(HR Efficiency,簡稱人效)是組織能力的最佳代言。

企業好比一個裝有組織能力的黑箱(如圖2),一邊投入資源,另一邊産出績效。組織能力強,黑箱成為放大器,小資源投入帶來大回報;組織能力弱,黑箱成為衰減器,大資源投入帶來小回報。是以,資源的投産比,也就是效能(Efficiency)正好就說明了企業的組織能力。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圖2:組織能力的三明治模型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

效能分為财務效能和人力資源效能:前者展現為資産回報率、毛利率、利潤率等;而後者展現為人工成本投産比、人工成本報酬率、人均營收、人均毛利等。由于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流轉的中心,是所有營收、成本、費用發生的中心,人力資源效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财務效能。根據穆勝咨詢的研究,在網際網路屬性的企業裡,人效每變動一個機關,财效會同向變動4.33個機關。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效顯然更能代表組織能力。

正是基于上面這個堅實的邏輯起點,穆勝咨詢研發了一個工具——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HR Efficiency Dashboard, HED)。我們發現,以人效作為人力資源專業的核心傳遞名額,就能讓人力資源專業的價值鍊變得清晰。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沒有争議的量化,來提升“專業性”,還可以将其作為支點來推動經營,完美校準“方向性”。

我們的架構是量化三個次元:

第一個次元是效能層。這個層面是将業務戰略的複雜要求闡釋為人力資源效能的要求,這是推動經營的“支點”。典型的名額包括勞動生産率,人工成本報酬率等。

第二個次元是隊伍層。隊伍是持續輸出效能的保障,人的有機搭配構成了戰鬥力,既能與競對形成“田忌賽馬”的優勢,又能定向産生人效結果。

有些企業誤認為隊伍盤點就是人才盤點,一上來就做價值觀和績效的九宮格或四宮格,這種方式是很淺薄的,盤不出什麼有意義的結論。

隊伍應該包括組織和人才兩個子次元:前者衡量組織構型,例如我們有一個名額叫作扁平化指數;後者衡量人才,大家常常提到的敬業度、人才素質等都是這個方向上的量化。當然,我們最得意的一個嘗試是,将兩者結合,盤點人才在組織構型中的分布,這可以得出很多有意義的名額。例如,我們盤點了不同管理層級中的能力分布,形成了一個人才儲備指數,呈現了企業人才供應鍊的狀态,甚至可以找出斷裂的部分和缺口的大小。

第三個次元是職能層。這個層面就是選用育留了,職能層面的高水準運作是前面建隊思路的保障,人力資源專業各子產品應該有序協作,共同輸出一套整體的解決方案。表面上,這個次元應該有不少量化名額,畢竟HR們一直在這個次元裡談專業,但各位不妨想想,拿得出手的量化名額究竟有沒有?

一個典型的場景是,HRD憂心忡忡地向老闆陳述,本年的教育訓練計劃完成率下降了50%,但這種沒有誠意的名額隻會換來老闆的白眼。正因為如此,我們研發了若幹具有穿透力的名額,希望能夠把這課補起來。

這三個次元連在一起,就是我們提到的人力資源經營價值鍊。這裡,我們不提人力資源管理,提人力資源經營。管理是計劃、組織、上司、控制,是按部就班;而經營是創造市場價值,是無限創造。在這條價值鍊裡,每個企業都會有自己的一套打法,形成自己的人力資源戰略地圖。如果我們将人力資源戰略地圖裡的每個部分量化出來,就形成了一個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

我們想想,人力資源專業發展到理想狀态,應該是通過調整選用育留職能的各個名額,就能引發隊伍的變化,導緻效能的變化,最終導緻經營業績的波動。我想,如果達到這種狀态,就沒有老闆和業務部門會懷疑人力資源專業存在的意義了。

03、人力資源資料化的IBR

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量化的是企業獨特的人力資源經營價值鍊。要實作這種量化,需要三個基礎,我稱之為IBR。我們來看一個最簡單的模型(如圖3):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圖3:IBR模型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

這個模型就是人力資源經營價值鍊中上下遊名額關系的縮影。舉例來說,X是組織結構精簡度,而Y是人力資源效能,顯然,組織結構精簡對于人效有影響。要建立這個模型,我們需要知道三類資訊:

一是名額算法(Indicator),即找到量化組織結構精簡度(X)、人力資源效能(Y)的名額。這讓人力資源專業從“國文題”變成“數學題”。這個方向上考驗的既是設計者的資料思維(data mind),也是設計者對于人力資源專業的了解。現在談人力資源名額的機構不少,但說實話,名額有沒有才華,是不是油膩,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舉例來說,我們通過“扁平化指數”來衡量組織結構精簡度,這個名額受到管理幅寬和管理層級的影響,管理幅寬越大,管理層級越少,扁平化指數越大。

再舉個例子,我們通過“激勵真實指數”來衡量考核是不是真刀真槍,我們量化出績效得分中的實際變動部分,再用這個部分除以總分,就得出總分中的浮動占比。

二是名額基線(Baseline),即回答X和Y的名額多少算高,多少算低?這讓人力資源專業成為能夠迅速自檢和反映企業問題的雷達。

繼續前面的例子,我們給出的baseline是,扁平化指數低于1就是有組織備援,激勵真實指數低于5%就是假刀假槍。我們為一個企業進行組織與人力資源量化盤點時,發現他們的職能部門扁平化指數隻有0.3,我開玩笑——你們這已經不是金字塔大了還是小了,你們這直接就是埃菲爾鐵塔嘛。

三是專業規律(Rule),即回答X對Y的影響力a應該是多少?我們通過精簡組織來提升人效究竟靠不靠譜?這能讓企業發現提升人效的最佳路徑。這個方面的研究我們已經沉澱了很多,有的結論甚至是與各位的常識完全相反的。後續,我們也會持續釋出,今天時間有限,就不展開了。

我們發現,每當HR們和老闆讨論IBR時,就是他們提高自己身價的“高光時刻”。說白了,如果你深耕一個領域多時,但卻無法對IBR信手拈來,那麼,你就是沒入門。

為了讓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真正能夠成為人力資源專業的資料神器,多年來,穆勝咨詢做了大量工作。如果歸結到一個點上,就是“海量抓取資料”。

說到底,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是一組模型,隻有将大量過往的資料代入,才能修正變量、形成基線、摸清規律。應該了解的是,模型是用資料“喂養”出來的,資料越多,各個模型就會越精準,決策也會更高效。

但在人力資源專業裡抓取資料是很難的。一個陋習是,HR們喜歡以保密為由拒絕參與調研。有意思的是,每次上課時,HR學員們又很喜歡問我——穆老師,這個資料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有baseline嗎?有什麼規律嗎?各位,Baseline和規律是用資料喂養出來的,你們不給資料,穆老師的嘴又沒開過光,我怎麼知道答案?

在某些調研中,調研機構要求參與調研才能獲得結果,于是,有HR們通過上報“假資料”期待獲得“真結果”。殊不知,你是這樣想的,其他HR也是這樣想的,于是,整個樣本庫就被污染了,這樣的調研結果毫無意義。

穆勝咨詢對于資料的抓取,都是基于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這個模型,前後大概經過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20年之前做的小樣本調研。我們隻收集自己有把握的資料,也就是穆勝咨詢直接服務的企業資料,大概有幾十家左右。這樣很慢,但也很準。

第二個階段是2020年和之後做的大樣本調研。我們開始面向全國的企業發起調研,每年釋出年度《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究報告》。有了前一階段的基礎,我們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更加成熟,調研的結論也更具有穿透力。從現實的回報來看,市場也挺認可,大量知名的企業都是使用者。

這份研報實際上是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的泛行業呈現。無論是HR希望以“人效”為核心重構自己的人力資源專業世界觀,還是企業希望以“人效”為核心定制自己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都能得到一定的支援。

其實,我認為每個企業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人力資源效能儀表盤。這也是我們為企業做人力資源服務的核心子產品,它是現代人力資源專業的基礎,應用場景非常廣泛,關系着HR們生存前景。例如:

  • 人力資源年度計劃的資料基礎;
  • 人效提升專題項目的儀表羅盤;
  • 人力資源規劃項目的核心部分;
  • 組織變革轉型項目的核心調研内容;
  • HR數字化轉型項目的算法體系基礎;
  • ……

04、人力資源資料化的三個倫理

上面談到了很多我們對于人力資源資料化趨勢的了解,呈現的其實是我的人力資源專業世界觀。

我相信,每個專業人士都有自己的專業世界觀,受到各自知識背景、實踐經驗,甚至是管理哲學的影響。是以,我們的觀點有人可能會認可,有人也可能不認可,正如在專業上有人喜歡做量化,有人喜歡聞味道……

但如果您認可人力資源專業應該走向資料化,那麼,至少有三個倫理是必須遵循的:

第一個倫理是穿透為王(Woo)。

什麼叫穿透?就是你抛出一個名額後,看到的人會有“Woo”的反應,言下之意,你拓展了他的認知,讓他感歎“我怎麼沒想到”。我們應該清楚,老闆和業務部門的視窗有限,他們不可能與你探讨這個專業的細節,我們一定要呈現最有穿透力的名額。

有些人做的名額很油膩。例如,我可以猜出某些企業的人才盤點思路,無非就是用價值觀和績效的二維矩陣來做個四宮格或九宮格嘛。這些企業的HR朋友聽到後很驚訝:“穆老師,您怎麼知道的?”朋友,如果你衣櫃裡就隻有一件十年前的衣服,明天你穿什麼上街,這個很難猜嗎?

有些人做的名額就很有才華、很優雅。舉例來說,NBA的統計裡,得分、助攻、籃闆、蓋帽、搶斷五大資料是很容易統計的,從這些資料上可以甄别大多數球員的實力。但是,偏偏有一類球員,這五項資料得分都不高,但他們在場的時候球隊就是更容易獲勝。你不能僅僅把這歸因于人家是“福娃”,一兩場比賽有可能是運氣,那幾十場、上百場比賽還有這個規律,是不是就一定是人家在實力上有過人之處?比如,他的協防讓隊友完成了搶斷或蓋帽,這個時候資料不在他身上,但他是有貢獻的。于是,服務NBA的資料公司設計了一個名額——球員效率值,也就是這名球員在場時球隊淨勝多少分。這樣一個優雅的設計,一下子就洞穿了現象,這就是人力資源專業應該要追求的。

第二個倫理是客觀至上(Objective)。

我強調,一定要依靠客觀資料,而不是主觀資料。某些機構,在做組織與人力資源調研診斷時,一上來就抛出問卷收集主觀資料,而後,在主觀調研形成的随意結論上,再去找客觀資料來支援自己的結論。

說實話,主觀資料在我眼中就沒有太大意義。以敬業度調研為例,每個企業中最不滿意的都是薪酬嘛,但也不見得員工就要離開呀。對于薪酬的不滿,更多是一種職業表演,是職業人保護自己的最佳姿态。

再舉個例子,你問問員工有沒有離職意向,他怎麼可能告訴你呀?是以,我們更多是計量離職對于他形成的損益,重點維護那部分離職後有巨大好處但沉沒成本較小的人。

是以,主觀資料不是不能用,而是作為客觀資料的補充。我們在為企業做組織與人力資源診斷時,一定是先分析客觀資料,說白了,幾個關鍵名額出來,企業的基本面我們基本也就一目了然了。而後,再根據客觀資料錨定的基本面,進行定制化的主觀資料調研,為結論增加溫度和細節。這種操作方式和傳統玩法完全不同。

有的咨詢機構和HR們還有一個妄念,希望自己控制量化結果,是以他們喜歡用主觀資料。但話說回來,老闆又不是傻子,你以為在玩弄人家的認知,人家早就生火準備要做一盤“炒鱿魚”。

第三個倫理是連接配接經營(Connecting)。

這是說要跳出專業,思考生意。專業再花哨,不能産生經營結果,都是耍流氓。有HR常問:“穆老師,我們可以推動經營嗎?”我說:“自信點,把‘嗎’字和問号去掉。”

我說過,企業的經營實際上就是“三流雙效邏輯”(如圖4)。“三流”是業務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生意都是資金流和人才流推動業務流;“雙效”是财效和人效,也就是用什麼水準财務和人力投入,去追求什麼水準的業務結果。前面也說了,人效相對财效是更加前瞻的驅動名額。那麼,以人效為武器,HR一定可以影響到經營。

新時代變革下,HR如何建構「人力資源資料化」的專業壁壘?

圖4:企業經營的三流雙效邏輯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

那HR如何影響人效呢?HR掌握激勵流和知識流(推動賦能),這是推動人才流,抵達高人效的基礎。我也将人才流、激勵流、知識流稱為“小三流資料”,對應業務流、資金流、人才流這個“大三流資料”。從這個架構上看,你們在專業裡的每個動作,都可以影響到業務結果。

上面三個倫理被我總結為WOC,我想,每個緻力于推動人力資源專業走向資料化的朋友,心中都要有WOC。所謂“WOC标準記心間,專業轉型不走偏。”

對于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好的地方是,商業的大變局給了人力資源專業特别大的機會,呼喚這個專業的革命,也讓從業者有可能一飛沖天;但壞的地方是,大變局之下,僞概念、爛工具、假大師、毒瘤型企業标杆滿天飛,資訊爆炸填滿了公衆有限的視窗,讓大家很難接觸到真正的知識,進而無法進化。

願人力資源專業人士不要在繁花盛景中一事無成,而是抓住時代給出的機會,抵達新的專業境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