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中華文物“開口”講好中國故事

讓中華文物“開口”講好中國故事

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側面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古文明。而文物,則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與他們“對話”的橋梁。

近幾年,《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熱播,掀起了全民“文物熱”,激發了青少年觀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引導他們更多地去了解文物與曆史文化。那麼,這些中華瑰寶文物能否成為與海外閱聽人交流的密鑰呢?

1969年,河北定州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了一個玉座屏,高16.9厘米,長15.6厘米,材質為新疆和田黃玉,由4塊玉闆插拼而成。它上面雕刻了中國神話故事中分别掌管男仙與女仙的首領東王公、西王母的形象,他們同遊瑤池,相談甚歡,四周還雕刻有羽人、玄武、朱雀等奇珍異獸。

這塊“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的故事出現在由中青報·中青網制作的《如此中國之探秘博物館》欄目的首期視訊《探究這塊玉背後的神仙故事》中,玉座屏展現了當時東漢中山穆王追求長生不老的美好願望,同時也是大陸目前出土最早的玉質屏風。

首期中英文雙語短視訊在海外社交平台釋出後,海外網友紛紛好奇這個神話故事的原型,留言“東王公、西王母是做什麼的”“這塊玉好精美”“玉座屏有什麼用”等進行互動。

随着大陸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中國文物在國外展出,但這并不意味着每個外國人都有機會通過線下展覽看到這些文物。各個國家的文化、社會制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不僅是文物故事,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中,如果過于強調“不同”,就很難與海外網友溝通。海外閱聽人關注中華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從中了解它與自己的關系,尋求相似感。對此,《如此中國之探秘博物館》也進行了探索。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天津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張玲表示,文博事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對我們的文化自信是相當重要的。“現在的博物館服務不是說把文物放在那兒等着觀衆來參觀,而是要想辦法讓文物活起來,是以我們一定要關注社會需求,服務人民,真正做到為國家的文化發展做貢獻。”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正因如此,中華文明才具有包容性和吸引力。通過“文物講故事”可以打破不同國家文化的隔閡,推動不同民族間的互相了解與尊重,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曹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