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9日下午,在由親子貓承辦的「遇見·預見」大會上,中國旅遊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唐人文旅智庫創始人張曉軍為我們作了《研學旅行:文旅發展的新功能、新賽道、新思考》的主題分享。
(張曉軍作發言)
以下為部分演講實錄,經編輯:
5年前的文旅業太過傳統。
是以,當國家文旅部門提出要為旅遊插上科技翅膀的時候,很多傳統的旅遊人也是不了解。
但是經過5年的發展,現在的文旅和科技的融合已經很理想了,這個理想包括各種沉浸式的體驗,包括各種虛拟式的旅行,包括很多旅遊企業的數字化。
但是這種理想在快速發展的技術面前往往就成為過眼煙雲。
因為科技的發展實在是太快。
01
研學旅行,實際上至少應該包括4個方面。第一個,頂層制度設定,第二個區域性研學旅行目的地的建設;第三個消費端,也就是消費者,他們要的是什麼,和怎麼實作。第四個,傳播端。
至少包括4個方面,應該怎麼考量呢?
事物前進的唯一動力就是問題導向。我們要去尋找現有的研學旅行,至少4個領域内所存在的那些所謂的痛點。
我作為一個兩個國小生的父親,近幾年帶着孩子,或者為孩子提供了不少的所謂研學旅行的消費。
作為一個家長,我能切身感受到研學旅行在生産端,也就是供給端,還存在着大量的不足。
比如資訊的獲得,現在的研學消費資訊,應該說不少了,可是我們作為消費者,或者說所謂的c端,我們該通過什麼管道去獲得資訊,采用什麼手段去甄選這些資訊呢?
沒有。
我記得十幾二十年前,有一家非常棒的旅遊線上企業叫途牛。
途牛的模式是什麼?他不生産任何一條線路,他不提供任何的旅遊服務。但是,他通過網際網路的技術,把市場上已經存在的那些旅遊線路整合到一起,供給消費者去挑選,這就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然後就極大地降低了當年旅遊消費者的采購成本。
消費端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我們作為家長,怎麼能知道我的孩子,是能夠按照研學機構所承諾或者提供的服務的内容,服務的品質來獲得他的收獲?
20年前我做旅行社的時候,曾經提出一個商業模式的創新,叫先旅行後付款。
當年還不是信用社會。很多的旅行商,是先收錢後旅遊,就導緻消費者是弱勢群體。是以我提出,我們能不能先旅遊,後付款。旅行結束,我根據我享受到的旅遊服務品質,去給旅行社付款。
當時這件事情,在現在聽起來應該是順理成章,完全可以實作的。
但是在當年,是天方夜譚,也捅了很大的馬蜂窩。
02
後來我到了旅行社,我就想,我應該能讓消費者在走之前就能夠獲知他享受到的服務的内容是什麼。
旅遊行業有行前說明會,但是行前說明會是什麼?
就是把我們要去的地方的照片、視訊、圖檔,給遊客展示一下。
現在有了所謂的虛拟的技術,行前說明會就可以做得很真實,但是假如再導入更加完美的元宇宙的技術,是不是就不僅僅是行前說明會了?
作為家長,我最擔心的我的孩子在研學過程中受委屈,受傷害,有隐患。
但是很多研學營地對家長是封閉的。
家長放心了,把孩子交給他們,7天後來接他,頂多是晚上有一個線上聊天,讓我們知道孩子這一天他的評價是什麼。
可是,假如傳統的營地的管理,包括研學機構的服務模式能夠再開放的話,運用虛拟,運用元宇宙,家長是不是就可以實時地不僅僅是監管,審視,而且是可以參與孩子的研學的?
我想,不管是現在的虛拟現實,還是未來的元宇宙,對研學機構的服務品質的監督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也包括研學目的地的政府的行業監管,現在的監管是前是後,但是缺少過程。
客人投訴了,旅遊部門馬上就會受理,來處理這個問題。
行前,旅遊部門,會要求旅行社或者研學機構送出合同,送出行程。
過程呢?沒有。
因為技術手段達不到。
我想,不管是虛拟還是元宇宙,過程管理才應該是行業監管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事後的彌補,不僅僅是事前的管控和監督。
03
是以圍繞着研學旅行,從供給端到消費端,從行業管理端再到行業的傳播端,研學旅行還有太多的痛點。
比如營地,現在的營地建設得還不夠充分,何談虛拟空間?
但是反過來,如果營地建設在規劃設計之初,就能夠導入這樣的技術,再加上傾聽營地所在社群的居民的意見;營地所在政府管理者的意見;營地的消費者,也就是研學旅行的家長、孩子的意見;以及支援配套供應商的意見,這樣的營地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營地。當然也包括傳播端。
研學旅行是一個巨大的風口,這個風口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有無窮的想象:元宇宙,也許是一個巨大的風口。
當兩個風口碰撞的時候,我相信研學旅行就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更多資訊關注研學貓公衆号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