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減”之下,老師如何與家長更好地溝通?

作者:光明網
“雙減”之下,老師如何與家長更好地溝通?

真正的教育,不是靠刷題刷出來的,在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雙結合,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驅動等。“雙減”下,家校關系如何變得更加緊密?

打造平台,為家長“開班”解焦慮

“雙減”落地,學生壓力減輕,有些家長卻焦慮了。作為老師,可以專門為家長“開班”授課。在網絡上開設政策解讀、家教指導、學生成長等“雙減”專題課程,向全體家長定期進行推送。

或者開設“家長熱線網絡平台”,家長可以咨詢問題,也可以反映問題;設立“家長服務中心”,利用校級、班級的家長委員會,暢通家校溝通管道。

把家長請到課後,共同參與“服務”

與學校溝通,可以把家長請到課後,參與“服務”,分享經驗。

家長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有着豐富的人生閱曆、廣泛的興趣愛好,把家長請進課堂,參與課後服務,利用好這些資源,也能收獲家長們的支援。例如家長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航空知識安全課、設立家長理事會機構,調動家庭乃至社會的力量參與進來。

将心比心,換角度思考問題

想想如果我們是家長,老師打電話給我們的時候,希望老師是怎樣做的?

比如,最近班級裡有個孩子在課間的時候,跟另外一個孩子玩耍的時候,摔傷了。這時候,我們就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把這孩子當成我們自己的孩子,那我們是非常細心疼的,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安全,希望他早日康複。

這時候,作為班主任就要特别地關心孩子的健康問題。每天至少要有一個微信或一通電話來了解孩子的恢複情況,同時要查清事情發生的情,經過,結果,給家長一個明确的答複,讓家長覺得不委屈。

這樣的家校溝通才是健康的,才是有效的。剛剛和家長建立信任的關系,因為我們關心的目标就是孩子。

把所教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在與家長交流時,明确談話的目的,讓家長更容易上手,目的不要太大,太盲目,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務方向,而且容易操作。

家校關系的核心:“做最好的自己”

除了教學實力,溝通品質是我們做好自己的重要方面。在家校溝通上,老師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遇事先找自己的原因,然後做出改進的方法。用這樣的心态工作,老師的臉上總有笑容,心裡總有陽光,心态積極了,溝通就有一個好的開始。

例如某班孩子在校出現了同學之間的沖突,家長可能會單方面隻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詞”,強硬責怪對方同學和老師,這時候老師們需要保持“空杯”心态面對家長的溝通,微笑傾聽,讓家長宣洩,然後才是不帶任何偏見,耐心解釋,還原事實。

建立、維護家校關系,需要日常做很多細緻的工作,例如成立各級家委會,定期舉辦家長開放日,請家長走進校園、體驗課堂,舉辦“家長講堂”,學校給每一位老師發放通訊補貼,鼓勵老師們多與家長溝通等等。

學校自身的發展和教育教學實力是關鍵,做到在家長說問題之前就把自身調理好了,這才是家校關系的核心。

老師的語言措辭要注意精準性

“雙減”會引發一些變化,老師和家長的關系也需要在慢慢磨合中适應。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個人情緒或者言語的不注意而讓自己很多努力付諸東流。

都說老師和家長是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雙槳,如果雙槳步調不一緻,受傷害的一定是孩子。“雙減”政策下,多一些包容和體諒,多一些溝通和真誠,少一些摩擦,少一些“誤會”。

如果把考慮所有問題的出發點都放在孩子身上,也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邊界才會有成長

事實上,任何工作都應該有邊界。家長和老師都要明白,家校之間需要合作,更需要界限。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沖突,家長怎麼說孩子也不聽。作為老師需要替家長想一些辦法,但如果家長已經從老師這裡擷取了方法卻不應用,老師就應該讓家長自己多去領悟和成長。

作為老師,可以幫助孩子去解決知識上的困難;鼓勵孩子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礙;告訴家長一些幫助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的方法。家長有家長的責任,老師有老師的角色,這裡的邊界需要厘清。

家長需要成長,老師需要适當放手。在課餘的時間進行家校溝通,請一定把握好邊界。

學校為教師提供更多支援

“雙減”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相關政策還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作為連接配接學校和家庭的“橋梁”,老師不僅要以積極主動的狀态沉下心、俯下身做好學生研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還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幫助。

學校管理者的頂層設計和指導,最重要的是指導教師怎麼做。要把限制性的“紅綠燈”換成引導教師主動作為的“導航儀”,指導教師改變課堂教學、優化作業布置、開展課後服務,需要學校管理者從整體去推進。

來源:中國教育報

來源: 教師博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