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國華:“三新”謀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房産高品質發展

作者:封面新聞

全球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城市化的新方向在哪?

全面現代化的新征程視窗期,城市發展的新邏輯該如何架構?

全新十四五藍圖裡的“雙城”戰略下,成渝房産将迸發哪些新動力?

洞見全球新機遇,把脈城市發展。1月19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舉辦的“聚勢·煥新 破局·謀遠”2021年榜樣中國·封面-華西房産TOP50城市發展論壇在成都隆重舉行。這一次,來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共建者們相聚暢言,将思維碰撞交織,攜手闊步邁向與城市共生長的蔚藍海域!

張國華:“三新”謀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房産高品質發展

聚焦成渝新格局,把脈樓市未來。着眼新征程,一邊是“房住不炒”下三穩長效機制的不斷深入,一邊有橫空出世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時代最強音,全新形勢下成渝房産又将迎來哪些高品質發展機遇和挑戰?中國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張國華進行了精彩的線上分享。

張國華:“三新”謀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房産高品質發展

新階段下,未來成渝房産新動力:

以現代化經濟體系與交通基礎設施網絡

共建城市群

城市,讓中國跨步全球,讓人類共赴美好。

“在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和國際化這四個趨勢中,城市化是最核心和最複雜的命題,因為它是工業化的載體、市場化的平台和國際化的舞台。”張國華指出。在他看來,新發展階段下,中國城市化将呈現兩大新方向,空間上以中心城市為主導、形态上以軌道交通為特點的現代都市圈和城市群。

相應的,對于城市共建者而言,需要明确城市化發展的新邏輯,即從“土地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從“人跟着産業走”到“産業跟着人才走”的變化,而城市模式也将從“房地産+園區+港口/高速公路+寬馬路”轉變為“公共/服務業+TOD/街區+機場、高鐵/軌道”。張國華認為這一變化說明城市的宜居性,未來将成為影響知識分子的居住選擇,進而影響人類智慧的聚集和人類财富的最終彙聚的重要因素。

張國華:“三新”謀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房産高品質發展

着眼新方向與新邏輯,房産高品質發展的新動力又在哪?“十四五等宏觀規劃中,在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中把基礎設施建設、都市圈和多層次軌道網絡放在一起提出,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張國華談到,“現代化經濟體系與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共建新動力,這是未來房地産需要特别關注的趨勢,房企要思考如何應對交通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業協同共進這一大勢。”

新理念中,未來成渝居住新趨勢:

以更好的服務協同産業與人口變遷

解困職住失衡

解構城市的生長邏輯,重塑城市的思維架構,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

在張國華看來,新發展理念下現代經濟體系的生長邏輯在于三大效應+三個法則。一方面,産業、人口等經濟要素在城鎮空間的規模集聚,帶來基建共享、鍊條比對、知識學習三大效應;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後将出現超密級、亞密級、出行簡單三大法則,譬如在可接受的成本情況下,人們會選擇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這一邏輯将帶來城市職業變遷的均衡與集聚,即制造業向成本窪地集聚、服務業向要素高地集聚;也将帶來現實世界的職業演變,呈現人口雙增長和收入的K型曲線。”張國華補充道。他指出随着網際網路、交通網的發展,空間的接近性變得更具價值,但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經濟也會讓城市間差距變得更陡峭。

張國華:“三新”謀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下房産高品質發展

根據《财經》提供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資料公報,自2010年至2020年,大陸自然村的數量從360萬個跌至270萬個,相當于每天消失80至100個。但現行土地政策下住宅用地占整個建設用地的水準偏低,一線城市不到25%,而該資料在發達國家超過45%,在首爾達到60%。大陸城市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配置失衡,促進城市職住平衡迫在眉睫。

基于此,張國華認為未來居住空間的戰略問題在于結構失衡與調整,居住空間将出現與産業交通協同共建城市群網絡體系的新趨勢。“基于不同經濟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人口流動、産業變遷将成為區域經濟新格局和城市化的關鍵力量;而區域經濟新格局的競争力關鍵是全要素生産率,主要展現為産業和空間的組織效率;是以房産未來應更多追随産業與人口的變遷,去提供更好的服務。”

新格局下,未來成渝生活新圖景:

以軌道主導與制度創新

構築全新都市圈和現代社群

十四五開局,雙城聚勢而興。立足“成渝脈動”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應如何建構奔湧向前的雙城新發展格局?張國華認為,要旨在于軌道主導與制度創新。

就都市圈層面,重點以軌道交通與公共服務攜手引領優勢發展空間新格局。“京津冀之間公共服務業的巨大懸崖是北京外圍新城新區發展的挑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都市圈的一體化面臨同樣的挑戰”,張國華指出,以教育、醫療代表的公共服務業一體化是開放與集聚的前提,建構成渝都市圈新格局, “牛鼻子”是破局公共服務業懸崖。

“在此基礎上,協同推進軌交樞紐體系與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實作産城一體化高品質發展;依托TOD營造未來社群和十五分鐘生活圈,創新外圍到中心、邊緣到前沿。”在張國華看來,TOD軌道交通與公共服務業是房産地區價值配置的杠杆,新階段下房産要轉變過去以住宅開發為核心的思維,将公共服務、服務業作為真正的價值配置杠杆而非僅是配套。

“現代社群層面,核心在于建構以人的活動和服務業發展為根基的城市發展模式。”世界城市化史冊,英國是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進而建立陌生人之上的現代社會與現代社群的?大陸城市化成績巨大,但為何上海、天津等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區仍然是百年前窄馬路、密路網的租界地區?北京拆牆之争與成都麓湖的社群建設探索,又映射着哪些挑戰與機遇?

“其根本都是城市文明制度”。張國華談到,諸如從“矽谷”到“矽巷”的服務業創新,提升交流密度與濃度的小街區制發展,探索社群長效管理體系化解公私沖突,“成都、杭州等城市已經開始率先轉型。”

十四五新征程,成渝雙城攜手共進,闊步邁向高效率城市功能的全新時代,實作商品交換主導轉向思想交流主導,這是中國城市化和成渝都市圈之未來。在此之下,“未來房産,将從傳統小區到現代社群;從住房産品到生活服務;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周轉、杠杆、利潤’走向長期主義”,張國華總結道,“一個人的成就取決于工作的8個小時之外在做什麼,這是高品質居住空間的要求。”

封面新聞記者 毛茂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