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作者:上觀新聞

昨天,一個霜冷的上海早晨,徐銀娣老人離世了。

老人的女兒,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

感謝張總,17年前為老媽動遷,老媽後半輩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認識張總!

徐銀娣老人,曾是上海舊區改造大潮中,态度激烈的一員。2004年,她在已經簽訂協定并搬離的情況下,突然反悔,随後不斷上訪,還去過北京。

而老人女兒口中的“張總”,是全國勞模、當年的動遷人員張國樑。17年前,正是張國樑用公平感動了徐銀娣,用“陽光透明”化解了徐銀娣的怨念。

一個是動遷上訪戶,一個是動遷老法師,徐銀娣和張國樑因動遷而相識,因化解沖突而熟悉,因争論而結緣,因“絕不放水”的承諾而時常聯系……最後,兩人成為“母子”。張國樑喊徐銀娣“老媽”,徐銀娣喊張國樑“兒子”。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今天上午,張國樑和徐銀娣的女兒一起翻看舊照片,回憶和“老媽”在一起的時光。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徐銀娣以親身經曆,勸說其他上訪人員,幫助張國樑化解了好幾對沖突。張國樑則時時刻刻,關心着老人的生活日常。

第一次見面時,老人的女兒曾對張國樑說:“侬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

17年過去了。昨天,老人的女兒對張國樑說:“你是老媽這輩子唯一喜歡過的人。”

張國樑聽了,淚流滿面:“她也是我老媽。”

視訊加載中...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兩個保證和一包“紅雙喜”

時針撥回2005年。

張國樑與徐銀娣第一次聯系,是一通電話。老人在電話裡發脾氣:“我不到公司來,我要到我家裡去。”

“你家不是拆掉了嗎?”

“那我就在拆掉的家門口等你。”

兩人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塊草地上。站着談話,不是辦法。于是,兩人走進了馬路對面的小飯店。

老人說,自己動遷不公平,隻拿了60萬元,應該拿100萬元。

張國樑說,你簽了協定,又打了官司,按政策就是隻能拿這麼多。當然,你有具體困難,隻要不突破政策,可以具體商量。

人與人的相識,似乎有磁場的影響。總是認為“鬧得越大越好”的老人,慢慢願意聽張國樑講政策,講道理,态度不知不覺有點軟化。

當然,老人也“将”了張國樑“一軍”,“動遷就是‘吓哄騙’,你化解了我,就一溜煙不見了。以後這個基地要是給别人更多,我連人都找不到。”

張國樑當場給出自己的聯系方式,并表示可以簽承諾書,“保證不放水,保證你找得到我”。

事态有些緩和。老人的女兒回憶,臨走前,徐銀娣見張國樑煙沒了,跑到外面買了一包“紅雙喜”,還說:“中華牌沒了,你湊合抽”。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張國樑拿起照片,回憶和徐銀娣老人的故事。

以後你的生日我都陪你過

老百姓,不患多寡,患不均。

張國樑先後和徐銀娣溝通了十幾次,最長一次,從上午8時,到晚上9時。溝通期間,張國樑要無數次回答老人的問題——你們會不會放水?會不會給其他動遷戶更高标準?

張國樑一遍又一遍回答:“我這個基地,絕對不放水,一定是‘公開公正、陽光透明’。”

為了說服徐銀娣,張國樑說:“以後你的生日,我都陪你過。不為别的,就是讓你每年都能看到我。要是給了别人更多錢,你可以當面罵我,也可以繼續鬧……”

徐銀娣心定了。

溝通有了初步結果。既然政策不能突破,錢不能多拿。那麼,考慮到徐銀娣當時已年過七旬,身體也不好,公司可以幫助她用這些動遷款,置換一套二手房。

為了妥善解決安置問題,張國樑先後6次陪同老人看房。當年8月6日,台風“麥莎”席卷上海,張國樑陪徐銀娣看房,為老人打傘,自己渾身上下淋得濕透。徐銀娣見狀,非常感動,喃喃地說:“我要是有你這麼個兒子就好了。”

徐銀娣的女兒說,直到看到張國樑渾身濕透的這一刻,老人的“上訪死結”,才徹底打開。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張國樑和老太太的女兒李紅情同兄妹。

快來看兒子幫我訂的夜報

沖突化解後,張國樑和徐銀娣的緣分,并沒有散。

誰也沒有想到,這對動遷人與被動遷人,居然能維系長達17年的“母子情”,一直到老人過世。

徐銀娣一直是獨居。張國樑見狀,就主動聯系裡弄興趣小組,幫老人聯系了一份“串珠編織”的工作。老人找到了感覺,串珠編得又多又好。後來,徐銀娣還成了編外老師,專門指導别人,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此外,徐銀娣畢竟是高齡,身體時不時有些小毛病。每一次,也都是張國樑張羅,幫老人找醫院的專家看病。一來二去,老人看到張國樑就眉開眼笑。

連續多年,每年徐銀娣的生日,張國樑總是自己花錢,在外面擺上一桌。席間,兩人親熱地叫着“老媽”、“兒子”,不知情的,真的以為徐銀娣多了一個兒子。

徐銀娣的女兒說,老人有時念佛。她常念叨:“我還有一個兒子,他是做動遷的。動遷不是一個好行當,但我這個兒子是好人,要保佑他的。”

後來,老人進了養老院。張國樑每年為老人訂一份《新民晚報》,徐銀娣就每天招呼同伴:“快來看兒子幫我訂的夜報……”

每當身體好一點,老人總要女兒推着輪椅,到公司看望張國樑。她常說:“希望有困難、有心結的動遷居民,都能遇到阿拉兒子。”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徐銀娣女兒李紅與張國樑微信對話截圖

老百姓隻要你陽光和透明

張國樑和徐銀娣的故事,不是唯一。

從徐銀娣身上,張國樑領悟到了動遷居民的“心結”。2006年開始,他把唯一的手機号碼,對動遷基地的所有居民開放。居民們有任何有關動遷的事,打一個電話,發一個短信,都能在24小時内,得到回應。

曾經每一周,張國樑會選擇雙休日的某一個下午,和動遷居民“面對面”。有什麼實際困難,有什麼想法,大家都攤開來談。張國樑總是說一句話“老百姓都是講道理的,隻要你陽光、透明!”

2005年世博動遷後,為了兌現對動遷居民“找得到人”的承諾,張國樑連續十年,邀請世博動遷居民“回家看看”。不少人感慨:“這就是‘陽光透明’的底氣!”

在帶領團隊完成市中心一個又一個基地舊改任務之後,如今,張國樑已過了退休年齡,要開始遠離星月簽約、火速生效的熱度了。但是,張國樑的溫度,依舊繼續。他還是關心、照顧着20多名像徐銀娣這樣的,已經完成動遷但仍需要關心的居民。

昨天晚上,有人勸張國樑,可以歇一歇了。但張國樑說:“動遷是一陣子的事。而付出真心,和動遷居民成為朋友,這是一輩子的事。”

徐銀娣的女兒說,上海灘的歲月悠長,忘不了張國樑這一句話:“她也是我老媽。”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新民快評

三種“用心”

一個動遷者,聽到一個曾激烈上訪的被動遷人去世了,淚流滿面。

這是臘月裡最暖的故事了。

張國樑和徐銀娣,兩人因動遷工作而相識,卻在沖突化解的過程中,成了“最親的親人”。沖突化解後,張國樑依舊關心“老媽”的生活,“母子情”維持了17年。

從事舊改行業30年,張國樑接觸過幾萬名動遷居民,沒人見過他流淚。動遷這份工作,是菩薩心腸、金剛手段,也不允許人流淚。然而昨天,動遷人的這一把熱淚,終究還是為了動遷居民而流。

劍膽琴心。張國樑用心了。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被教育,做事做人,要用心。何謂“用心”?我想,有三種境界。

第一種,努力過了,但求無愧我心。這是做人。

第二種,學會了換位思考,“吾非魚,亦要知魚之樂”。這是做事。

第三種,人與事,融為一體。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就是做事。

最近兩年,上海的舊區改造大規模推進,數十萬老百姓改善了居住條件。從昔日的“天下第一難”,到如今大型地塊動辄“簽約首日生效”,這當中,也無非兩字“用心”而已。

老百姓滿意的背後,既有制度突破,又有隊伍更新,既有暖心政策,又有民生期許。了解了動遷的意義,也就了解了群衆的态度,了解了為什麼會流淚。

面對老百姓,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碰着阿拉老媽,算侬倒黴!”一句話竟引出上訪戶與動遷老法師的17年“母子情”

視訊攝制:賀信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房穎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晏秋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