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線上線下”到“戲裡戲外”

從“線上線下”到“戲裡戲外”

——戲劇專家“相約北京”探讨劇場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蘇麗萍

疫情及後疫情時代,戲劇創作如何應對?劇場如何脫困?在近日“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藝術論壇上,衆多藝術家和劇場管理者,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讨論,并積極獻計獻策,助力中國戲劇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從“線上線下”到“戲裡戲外”

1月12日晚,蘇州市歌舞劇院原創舞劇《運·河》作為“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蘇州文化藝術展示周的表演之一,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上演。資料圖檔

線上線下,營造“劇場”體驗仍至關重要

古今中外,無論是東西方的任何劇種,都在劇場建構出一種現場感、儀式感和沉浸感。但疫情來臨,很多戲劇演出被迫改為線上,這帶給戲劇人更多的挑戰。

戲劇導演賴聲川說:“我一直在排斥線上的東西,劇場本來就是小衆,我們如何變成大衆?想把戲劇變成給全世界所有人看的時候,是不是就不是劇場了?最珍貴的還是台上台下,我們共同在房間裡面,共同呼吸,腦力激蕩,探讨人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劇場?就是需要能夠連接配接大家,能夠連接配接到更大的東西,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宋官林也提醒大家關注内容本身。“科技賦能也好,沉浸式也好,好像已經成為中國戲劇的潮流。過多強調線上,而忽視了線下,是削弱戲劇本體的傾向。我們話劇演員的台詞、表演、感情,這是生命之本,不能因為有了科技賦能,有了沉浸式,就把這些東西削弱了。藝術家創造的主觀願望,藝術家創造的主觀的激情,還有内容與形式的關系,在劇場裡面演員與觀衆交流的方式,我覺得這是戲劇藝術中永遠不能改變的東西。”宋官林說。

國家一級編劇、北京演藝集團《新劇本》雜志主編林蔚然卻認為線上為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我們承辦的青年編劇人才培養計劃,今年上半年對近30位中青年劇作者進行教育訓練的同時,做了48小時的創作工作坊,目的就是逼一下編劇,讓他們在48小時之内互相配合,拿出一個作品,鍛煉他們快速反應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全部課程線上觀看人數達到了180萬人次,工作坊線上觀看30萬人,這也是我們以前不敢想的。”

雖然有争議,但難以否認的是,戲劇的線下體驗與線上傳播,會成為相當一段時間内的常态。

服務戲劇,科技賦能須找到契合點

“在當下,在未來我們如何讓人民更多地感受到戲劇的力量?我認為網際網路是勢在必行的一個平台。”導演出身的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認為,目前戲劇人需要在守護戲劇初心的基礎上對戲劇進行疊代更新嘗試,使戲劇盡力實作彎道超車或者說換道超車。

“交響樂、芭蕾舞等通過網際網路線上向觀衆展現的時候,還是按原來傳統的電視拍攝方法,機位都是平面的,拍完了以後就直接播放,這使觀衆不如在現場看得真切,觀衆線上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缺失的。我們劇院目前在積極地跟各方科技人才合作,将會打造一個更新的數字劇場,讓觀衆通過打造的線下演出和線上演出獲得雙重快感。”

日前,國話與中國聯通、華為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攜手打造國内首個5G智慧劇場。國話的新作品《紅色的起點》,采用了VR連屏的方式;話劇《直播開國大典》,采用了即時拍攝的方法;國話首部原創公安題材話劇《英雄時代》,也是首部高清的影像話劇作品,該劇将成為雙演融合的一個新的嘗試。“科技給話劇舞台制作和呈現帶來了一些改變,也會改變劇院的發展和未來。目前國話正在積極嘗試話劇與新科技的融合,探索話劇線上演播系統、高清戲劇影像作品、話劇衍生和網絡的産品,為數字劇場做準備。”

導演葉錦添則對燈光情有獨鐘,他說:“我做了很多舞台,有一個時段很難忘記,就是當光亮起來,燈光照着你,有成千上萬的觀衆看着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時,有非常神聖的力量。”

但也有專家認為不能過度依賴現代科技。國際戲劇制作人、原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制作人翁世卉說,如果舞台上的呈現特别新鮮,能讓觀衆有感官和心靈的觸動,這就是有益的嘗試。技術與戲劇的結合,如果能夠找到核心的點,就非常有意思,如果找不到,那就是“燒錢”。

探索嘗試,深入挖掘本土富礦

對于劇場來說,引進國外經典能保證票房,但疫情之下,隻有重視原創,挖掘本土富礦,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

上海文化廣場以做音樂劇聞名,其副總經理、資深音樂劇人費元洪認為音樂劇的探索是很多條道路同時在走的,“但我越來越體會到,中國要敢于走中國特色音樂劇的道路,我們自己有責任。我們自制的一部音樂劇《粉絲來信》近日首演,另一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深圳因為疫情取消一天的演出。疫情影響之下大家一直是如履薄冰的狀态,但是還在持續地發聲”。

鼓樓西劇場的原創作品也漸成規模,劇場創始人,戲劇出品人、制作人李羊朵告訴記者,自2018年起,鼓樓西劇場開始将國内當代經典的文學作品轉變成大劇場的戲劇作品。“從那個時候我們開始跟作家劉震雲合作,改編他的作品《一句頂一萬句》和《我不是潘金蓮》,包括他最新的作品《一日三秋》,我們都已經在前期籌備中。”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路生則鐘情于方言劇,認為方言是大陸的一個富礦。“使用方言能給演出帶來質感,用上海話演繹的《繁花》,一票難求,這是真正表現上海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包括《白鹿原》,用經過改動的陝西話演出,觀衆基本上能聽懂,隻有這樣才能表現陝西普通人的情感。”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9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