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作者:一葦旅行

西北最大城市西安的南邊有個長安區,這個與石家莊下轄長安區同名的區由2002年之前的長安縣撤縣設區而來。雖然這個長安縣境内有遠至周代的豐鎬遺址和秦代的阿房宮遺址,近有華嚴宗和律宗等佛教四大宗派的祖庭,但在人們的認知中,長安這個名字隻屬于曾為大漢和盛唐都城的那個十三朝古都。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如果要給長安貼上标簽,那麼幾乎任何一個都是無比耀眼的:世界四大之一的古都,中國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和時間最長的雙料冠軍,隋唐兩代長期霸占世界最大城市的桂冠,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天然曆史博物館,世界曆史名城,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建城史,一千多年建都史......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但是這座秒殺中國任何一座“古都”的城市實際上已隕落了上千年,五百年内僅有的一次微弱的回光返照,則是在明末的農民起義中作為大順的西京一年多,而這一年距離它被改名為西安已過去了近三百年--明洪武二年,徐達進兵陝西,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是西安得名之始。奉元路的前身是京兆府,而京兆府則是長安城作為都城京畿轄域的代稱。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明朝将長安改名為西安二十多年後,朱元璋長子朱标曾西巡陝西,并提議将大明朝國都由南京遷往西安。不過随着朱标病逝,此事再無人提,而靖難之役後明朝國都北遷燕京,西安再一次失去了回光返照的機會。此後每次經曆政權更替,都會有聲音為西安發聲,但加注在這座城市身上的漢唐榮光是徹底一去不複返了。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實際上最早以西安為國都的并非秦漢與隋唐,鎬京作為西周首都長達275年,豐鎬遺址即在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内;東周遷都曆經春秋戰國,至秦定都鹹陽,帝國中心再次回到西安 ;劉邦建漢後取“長治久安”之意以長安為都名,為西漢延續210年國祚;東漢及随後分裂的三國兩晉南北朝,長安的國都地位大部分時間旁落,直至隋朝統一全國。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但作為隋朝國都的西安并不叫長安,而是叫少有人知的大興,同時,這個國都還在隋炀帝時期被東都洛陽分去了大半風光。而在承繼隋朝大一統的唐朝也存在東西二都,不過長安作為正統首都的地位得到了長久的鞏固,長安城的面積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近百平方公裡。長安作為唐帝國中心達286年,但這座城市也随着盛唐的覆滅盛極而衰。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西安的高光時刻為什麼在唐以後戛然而止?首先直接原因是唐末的連年戰亂毀滅了這座城市的繁華,這和西漢末年的漢長安城并無二緻,當時的長安可謂十室九空。而三國至南北朝和唐以後的國都遷徙,除了出于軍閥和少數民族政權的各種權宜考慮,還和中國曆史的演變讓逐鹿争鼎者的視野更為廣闊有關。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一方面文明核心區有從關中往中原回流的趨勢(隋唐以洛陽為東都是這種回流的試探),另一方面小國林立的分裂時期也讓中華文明邊緣的次優地帶有了作為一國之都的機會。但最主要的原因,卻與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本身自然禀賦的變化有關。可以說,作為古都的西安成也關中,敗也關中,這個“敗”指的是衰敗。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關中因處于陝北高原和秦嶺之間的四關之内而得名,多個王朝擇此立國,不光是它易守難攻的絕佳位置,還跟關中平原“八百裡秦川”上的沃土有關。輔佐劉邦成就霸業的張良憑一句“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裡,此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也”,讓關中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稱号。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關中富饒的土地和在渭水基礎上建立的灌溉體系,首先讓世界級的都城能容納更多的人口而不愁吃喝。但當潤長安的八水因氣候變遷和城市人口增長而不負重荷,“天府之國”的桂冠也就棄關中而落到了成都平原的頭上,安史之亂中逃往蜀中的唐玄宗似乎通過“明皇幸蜀”這一橋段見證了兩地換位的儀式。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在關中衰敗之後的歲月裡,中原王朝漸漸丢失了對西域和青藏高原東緣的掌控,奧斯曼帝國崛起後連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進一步被阻塞。随着江淮經濟的繁盛和海上貿易的興起,北方王朝起了以東南物力供養北方的心思。隋炀帝開鑿連通洛陽與江南的大運河,北宋選擇黃河邊的開封為都,元朝将大運河北引至京津,明清對大運河的依賴加深,都反映了這一現實。

曾經的十三朝古都長安是怎麼沒落的?

僅靠陸路的關中,一不能往西和中東與歐洲通商,二沒法提高和東部交通的效率,本身的富足又難以維持,那麼在衰敗後進一步成為棄子,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西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