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川省政協委員楊丹:激活區域資源 建強川渝協同創新保障 推動成渝“雙圈”建設“加速跑”

作者:封面新聞
四川省政協委員楊丹:激活區域資源 建強川渝協同創新保障 推動成渝“雙圈”建設“加速跑”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随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兩地協同創新取得了有實質内容的重要成績。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釋出為标志,意味着雙城經濟圈建設已進入加速道。如何提升更多的更強的協同創新能力,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跑出“加速度”?1月19日,四川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四川省委主委、西南交通大學校長楊丹提出了他的建議。

激活區域資源

聯合争創國家級平台、國家級研究院所等高端創新資源布局

“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區域創新極核比較,川成渝地區科技資源具有要素齊全、鍊條完整,但激活不夠、應用不廣、能級不高的特點。”楊丹介紹,成渝地區是全國第五大科教資源集聚區,擁有高等院校19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85個,集聚了成都科學城、綿陽科技城、重慶科學城等重要創新平台,已建和在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7個,數量居全國第3。要繼續強化川渝政策協同、組織協同、資源協同和産業協同。

具體建議是,要聯合争取國家創新任務、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争創國家級平台、國家級研究院所等高端創新資源布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按照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統一布局,形成成渝地區國家級創新平台開發共享體系,最大限度發揮已有創新平台的作用,特别是重大科學裝置的軍民雙重作用。充分發揮四川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實力較強、重慶在産業技術應用領域基礎較好的互補性,将四川在電子資訊領域的優勢和重慶在裝備制造領域的優勢相結合,川渝協同創新的産業目标是共同打造電子資訊和汽車産業兩大世界級産業叢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将政府的創新協同舉措落實到企業、高校、研究院等創新主體的行動中。

創新管理模式

開創川渝協同創新格局

楊丹認為,川渝協同創新實踐需要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在現有“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四川重慶黨政聯席會議機制”基礎上,根據需要形成部、市、省重大事項會商機制和更加制度化的決策模式。在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和川渝高竹新區實行經濟區與行政區适度分離改革試驗,賦予與發展階段相适應的管理權限,統籌規劃建設、營運管理;同時,在科技城(科學城)和融合發展重點區域,研究實行科技區與行政區适度分離改革試驗,解決西部科學城管委員會與科學城建設内容分屬不同行政區管理的體制問題。創新管理模式,先行先試,共同創造川渝改革新經驗。

協同區域立法

建強川渝協同創新保障

楊丹介紹,在經曆了決策部署、規劃制訂、政策貫徹階段後,成渝協同創新發展目前已進入法治建設階段。川渝兩地要積極推動協同立法程序,建議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制度建設,适時啟動《四川省促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調研、制訂和立法工作,并與《重慶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草案)》修訂工作保持協同。夯實川渝協同創新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

在國家戰略的推進程序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将國家戰略的實施在法治的架構下有序推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