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丹旭
7月29日,中國在巴黎奧運會競技體操男子團體決賽痛失好局,因最後一輪的失誤被日本逆轉。(路透社)
巴黎奧運會第三個比賽日,中國社交媒體又掀起熟悉的輿論風暴。
當地時間星期一(7月29日),奧運會競技體操男子團體決賽上,中國選手在前五輪過後,以3.267分的優勢,領先排名第二的日本隊。
許多熬夜觀賽的中國體育迷幾乎認定,這塊奧運體操賽事中含金量最高的金牌十拿九穩。中國前奧運冠軍陳一冰甚至在最後一輪比賽結束前,發微網誌提前慶祝中國體操男隊重奪團體金牌。
中國隊選手蘇炜德在單杠比賽中失誤掉杠。(中新社)
誰都沒料到,逆轉發生了。最後一輪比賽中,替補出場的中國選手蘇炜德在單杠比賽中連續出現重大失誤,兩次從杠上跌落。最終,中國男團以0.532分的微差痛失好局,把幾乎到手的金牌讓給了老對手日本隊。賽後釋出會上,蘇炜德難掩自責,哽咽向隊友們道歉。
中國群眾對巴黎奧運會的關注度并不高。奧運開幕後,網際網路上出現過一些熱度較高的讨論,比如圍繞東道主法國在開幕式上呈現的多元文化,中國選手在射擊、跳水等比賽中摘金等,而在體操男團與金牌失之交臂後,中國社交媒體上徹底炸了鍋。
意難平的網民紛紛把矛頭指向蘇炜德,沒等到天亮,針對蘇炜德的輿論風暴席卷而來,指責、嘲諷、謾罵不斷。網民指他實力不濟連累隊友,害中國隊痛失金牌;道歉态度不夠好,沒有誠意;甚至有人攻擊他身體瘦弱,手臂肌肉不像體操運動員等等。由于蘇炜德在這次比賽中替補賽前受傷的隊友參賽,有網民開始挖他的背景,質疑他是“關系戶”。
當天比賽後,中國在金牌榜上以五枚金牌名列第三,日本則因收獲男子體操團體金牌,在金牌榜上以六枚金牌躍居第一,這讓好些中國網民難以接受。有網民上升到國家榮辱高度,指蘇炜德是“民族罪人”,不僅讓中國丢失了一塊本不應該丢的金牌,還讓日本在金牌榜上升到第一位。
日本隊在男子團體競技體操驚險擊敗中國隊後,擁抱在一起,慶祝勝利。(路透社)
網民一哄而上指責運動員的事過去也曾在中國發生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頭頂雅典奧運110米欄冠軍光環的劉翔在北京主場因傷退賽,受到千夫所指;四年後在倫敦,劉翔在預賽中跨越第一個欄時就被絆倒,最後單腿跳到終點。劉翔從國民偶像,變成“劉跑跑”,有人罵他是“懦夫”,也有人指責他作秀、假賽,還有人責備他給國家蒙羞。
原以為随着中國觀衆的成熟、民族自信的上升,“唯金牌論”的思維已逐漸被擺脫,沒想到巴黎奧運會上,中國輿論場的第一波高潮還是回到了金牌問題上。
從1984年中國首次在奧運賽場上摘金以來,中國民間對奧運金牌一直有很強的執念,一到奧運會,大家眼裡隻看得到金牌。
金牌數量一直也是中國代表團重點追求的目标,它不僅被視為評估國家競技體育整體水準的名額,也被視為綜合國力的展現,是國家榮譽,也是民族氣節。換句話說,奧運金牌的意義在中國遠遠超越體育本身。尤其是在中國崛起的年代,與美國、俄羅斯等傳統體育強國在金牌榜首上的争奪,更被很多人看作中國趕超世界強國的标志。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以舉國之力培養奪金運動員,憑着主場優勢,首次在金牌榜上超越美國躍居第一,這在當時讓很多中國群眾深感揚眉吐氣。後來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以及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雖然沒有在金牌榜上登頂,但中國都位居前三甲。
過去幾屆的奧運會,一些中國“95後”“00後”運動員在賽場上嶄露頭角,他們不僅展現出較高的競技水準,也在場内外透出率真、自信和張揚,像“洪荒少女”傅園慧、“比心”射手楊倩,都擺脫了體制内運動員制式的拘謹形象。這次巴黎奧運會,面對西方媒體圍繞興奮劑問題的發難,以及不公平的高密度賽前檢測,中國泳将張雨霏也成熟地面對,沒有抱怨藥檢次數太多,隻是委屈表示,擔心外國選手戴着有色眼鏡看自己。
中國媒體對奧運會的報道,如今也不再局限于賽事成績和運動員為國争光的故事,而是把運動員的個性放大,讓大衆看到他們與普通人一樣的真性情。體操男團失利引爆輿論風暴後,人民網、新華社等官媒也接連發文,強調“渴望金牌,但絕不唯金牌論”,“體操男團痛失金牌,并非一人之責”,試圖引導輿論抛棄對金牌的盲目崇拜。
中國社會的“奧運觀”、運動員在場内外的面貌,都是社會環境變化的寫照,希望圍繞蘇炜德的輿論風暴盡快平息,尊重勝敗乃兵家常事的客觀規律,成熟和包容地對待失敗,才是一個社會真正的進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