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两地协同创新取得了有实质内容的重要成绩。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标志,意味着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加速道。如何提升更多的更强的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1月19日,四川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提出了他的建议。
激活区域资源
联合争创国家级平台、国家级研究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布局
“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创新极核比较,川成渝地区科技资源具有要素齐全、链条完整,但激活不够、应用不广、能级不高的特点。”杨丹介绍,成渝地区是全国第五大科教资源集聚区,拥有高等院校19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5个,集聚了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重庆科学城等重要创新平台,已建和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7个,数量居全国第3。要继续强化川渝政策协同、组织协同、资源协同和产业协同。
具体建议是,要联合争取国家创新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争创国家级平台、国家级研究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布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按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统一布局,形成成渝地区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发共享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已有创新平台的作用,特别是重大科学装置的军民双重作用。充分发挥四川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实力较强、重庆在产业技术应用领域基础较好的互补性,将四川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优势和重庆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优势相结合,川渝协同创新的产业目标是共同打造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将政府的创新协同举措落实到企业、高校、研究院等创新主体的行动中。
创新管理模式
开创川渝协同创新格局
杨丹认为,川渝协同创新实践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在现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基础上,根据需要形成部、市、省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和更加制度化的决策模式。在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川渝高竹新区实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赋予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权限,统筹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同时,在科技城(科学城)和融合发展重点区域,研究实行科技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解决西部科学城管委员会与科学城建设内容分属不同行政区管理的体制问题。创新管理模式,先行先试,共同创造川渝改革新经验。
协同区域立法
建强川渝协同创新保障
杨丹介绍,在经历了决策部署、规划制订、政策贯彻阶段后,成渝协同创新发展目前已进入法治建设阶段。川渝两地要积极推动协同立法进程,建议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制度建设,适时启动《四川省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调研、制订和立法工作,并与《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草案)》修订工作保持协同。夯实川渝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在国家战略的推进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将国家战略的实施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推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