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作者:非教師講中文

有人說徐峥的《愛情神話》演出了中年人愛情的無奈,其實在很多年前的《愛情呼叫轉移》裡,他早已上演過中年婚姻的現實狀态。

電影裡有個經典片段,徐峥像往常一樣坐在餐桌前,和妻子相對無言地吃着飯,一成不變的妻子、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他像一個充氣的河豚一樣,忽然被刺激到洩氣。

他連珠炮般地對妻子吼到:“你在家裡永遠穿個紫色毛衣,我最讨厭紫色,每星期四次炸醬面,永遠都是一樣的電視劇,一樣的炸醬面,還有你吃炸醬面能不能不讓面在嘴裡一直轉圈圈……”

妻子被突如其來的指責愣住,随後二人離婚。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這種畫面在很多人的生活中上演,在周迅和阿雅的綜藝節目《很高興認識你》裡,一位女嘉賓流着淚說:她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

剛結婚的時候,跟戀愛的狀态差不多,日子過得很甜蜜。

有了孩子後,婆婆幫着帶孩子,夫妻倆都上班,又都很忙,什麼都幹完之後就十一點半了,兩個人各玩各的手機,沒有話說,特别可怕。

沒有出軌、沒有激烈的沖突,為什麼曾經浪漫的感情也會變淡?愛情是無緣無故消失的嗎?

《貪婪的多巴胺》認為,大腦中的多巴胺控制着我們的欲望、想象、沖動、創造力,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愛情始于多巴胺,卻無法終于多巴胺,因為多巴胺永不知足,它隻會說“我想要更多”。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1957年,一家醫院的研究員凱瑟琳·蒙塔古在大腦中發現了多巴胺,她發現,激活多巴胺,人們就會“感覺良好”。于是,科學家給多巴胺取名為“快樂分子”,大腦中産生多巴胺的途徑被稱為“獎賞回路”。

多巴胺是如何給我們獎賞的呢?

在經典的“猴子燈泡實驗”裡,科學家把微電極植入猕猴大腦中多巴胺細胞聚集的地方,然後将猴子放入一個裝置,其中有兩個燈泡和兩個盒子。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燈泡亮起,其中一個燈亮表示右邊盒子裡有食物,另一個燈亮表示左邊盒子裡有食物。

猴子雖然花了一段時間,但它們很快找到了規律。

一開始,它們會随機打開盒子,它們并不知道盒子裡有沒有食物,如果有,猴子的多巴胺細胞會被激活,它們非常滿足。

找到信号的規律後,猴子隻要看到燈泡亮起,就會準确找到有失誤的盒子,于是,它們釋放多巴胺的時機,從打開盒子的時刻,變成了燈泡亮起的時刻。

這能證明什麼?

一開始,哪個盒子裡有食物是不确定的,猴子的驚喜來自于找到有食物的盒子。後來它們意識到,亮燈意味着它們能找到食物,驚喜就變成了哪個燈會亮。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人們在情感上的追求也是如此,電影《最好的時光》裡說,你想和他在一起,他也想和你在一起,你知道你們一定會在一起,但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在一起,這就是最好的時光。

多巴胺的沖動、新奇感,來自于預期的不确定性。

還沒有在一起時,收到對方的留言,不知道說了什麼,會充滿期待。在一起時間久了,對方會做什麼、會說什麼,大部分都在意料之中,多巴胺沖動也随之消退,新奇感也就消逝了。

是以愛是真的會消失。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在很多出軌的故事中,當事人原本生活美滿,“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過,非要去外面找刺激”。

的确,多巴胺是貪婪的,它促使你不斷追求更超出預期、更能帶來刺激和驚喜的東西,就像很多人明明已經财務自由、功成名就,卻依然不願退休,想要更高的成就。

《貪婪的多巴胺》中有一個有趣的說法。

低頭向下看,你會看到什麼?你的手、桌子地闆,也許還有一杯咖啡、一台筆記本電腦,或者一張報紙,這些東西你都可以觸碰到。

擡頭向上看,你看到了什麼?天花闆、牆上的圖畫,或者是窗外的東西,樹木、房屋、建築物和天空中的雲彩,以及遠處的事物。如果你想觸碰它們,就得花點兒精力,甚至借助工具。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所有事物都可以分為兩種,觸手可及的,和需要付出一定的思考、計劃、努力才能得到的。

對大腦來說,這個差別是一道分界線,兩邊是兩種差别極大的思維方式,以及應對世界的方式。

觸手可及的東西,是被神經遞質所控制的,它們讓你體驗滿足感,享受你當下擁有的一切;而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東西,則是被多巴胺所控制的。

多巴胺能夠激勵你去追求、控制、擁有你無法立刻擁有的東西,不僅是物質的東西,還有看不見的知識、愛、影響力等等。

它讓人欲望無止境、不知道滿足,同時也讓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長遠,追求更高的目标;

它能讓你體會成功的喜悅,也讓成功變得平淡無奇;

它讓你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讓當初的深情被歲月磨平。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如果愛情注定會消失,那麼所謂愛的智慧,就是如何延愛的有效期。

就像吃棒棒糖,有的人喜歡嚼碎,快速把它吃掉,有的人喜歡一點點品味,吃到一半,甚至會重新包好,等攻克一道難題之後再獎勵自己。

降低預期,你就更容易感到滿足。

比如你過生日,預計對方會像短視訊裡秀恩愛的人一樣,用鮮花、蛋糕把後備箱裝滿,給你驚喜,還會送你昂貴的禮物。

結果對方隻是給你發了一個紅包,陪你出去吃了一頓飯,你就會感到失望。

如果降低預期,這個紅包和這餐飯,可能就會顯得非常珍貴,讓你感到幸福。

降低對愛情的期望,我們才能有平常心,儲存好愛情,讓它消耗得更慢一點。

不吵不鬧,為什麼愛情也會消失?

人類學家海倫·費希爾認為,多巴胺給人帶來的是早期愛情,或者叫“激情之愛”,它隻會持續12到18個月。

在那之後,一對情侶要保持對彼此的依戀就需要發展出一種不同的愛,這被稱為“陪伴之愛”。

“激情之愛”是多巴胺主導的——使人興奮、理想化、好奇,并關注未來。

而“陪伴之愛”則是由當下分子主導的——使人滿足、心平氣和,并通過身體的感官和情感去體驗。

通往“陪伴之愛”的過程,需要兩個人真正想要陪伴彼此,在一個個平凡的相處瞬間,将多巴胺刺激下的激情和濃烈,轉化為簡單但溫暖的陪伴。

需要兩個人願意接納對方的每一面,了解彼此的靈魂。

好的愛情,可以始于顔值、口才、學識、家境,卻一定會終于陪伴。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别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檔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