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刷屏的“天才兒子”金曉宇:與梵高、海明威一樣的雙相障礙患者

近日,一篇報道《杭州男子從殡儀館打來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在全網刷屏了,被譽為中國版的《美麗心靈》。此文是杭州一名“雙相障礙”患者金曉宇父親金性勇的自述,他講述了兒子曲折的患病經曆,以及在翻譯中取得的成就。據金性勇叙述,從2010年開始,金曉宇在十年時間裡,以每年兩本書的速度,一共翻譯了22本書。其翻譯的作品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

“雙相障礙”究竟是什麼病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境障礙科吳創鑫醫師、彭代輝主任醫師帶來了解答。

聽來有些陌生的病症,其實與許多著名人士都有關——

1885年4月,郁金香在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季風吹拂中大片蘇醒。梵高此時拿起他的煙鬥,盯着畫布上《吃洋芋的人》初稿。昏黃的燈光灑在農民憔悴的面容上,低低的房頂讓屋内的空間更加顯得擁擠突兀。整個畫面色彩陰暗,給人以壓抑感。他的心情不是很好,焦慮不安,他急着要給周圍的人證明自己的才能。但他再也提不起幾年前在比利時傳教時那種過于熱情,像炙熱的夏天裡快要燃起自己的情緒。

1960年秋,大西洋彼岸。海明威的狀況更加惡化,情緒躁動仍纏繞着他,就像他開始《老人與海》寫作至初稿完成隻用了8周那樣。而不幸的是,失眠、妄想接踵而至,自負、好鬥、行為乖張如附骨之疽,他甚至不止一次當衆擺弄步槍,半開玩笑地表演自殺的場面。

多個世紀以後,這些大師們也不會料到,曾經低低盤旋在他們頭上,名為“雙相障礙”的疾病陰影,如今依然以各種方式,影響并困擾着現代社會人群。

雙相障礙,是當今世界範圍内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平均首發年齡約25歲。吳創鑫介紹,各國家及地區的報道不盡相同,一項覆寫9個國家的調查發現,雙相I型患病率為1.4%,雙相II型患病率為0.4%,阈下雙相的患病率為0.6%。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2005至2015的10年間,患病總數及傷殘損失生命年(每千人)增加14.9人,給全球帶來的負擔逐漸加重。

彭代輝說,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5》标準,雙相障礙可細分為雙相I型、雙相II型、環型心境障礙、物質/藥物所緻雙相及相關障礙、其他内科疾病所緻雙相及相關障礙、其他特定的雙相及相關障礙、非特定的雙相及相關障礙等亞型。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躁狂發作與抑郁發作交替。

躁狂發作的患者常表現為在一定時間内心境高漲、思維奔逸和精力活動增強。患者自我感覺良好,自尊心膨脹,思維内容豐富多變,言語增多,信口開河,注意力随境轉移;心情愉悅,整天興高采烈,有些患者以容易激惹、易憤怒、充滿敵意為特征;患者精力旺盛,睡眠需求減少,以及伴有無節制消費、輕率性行為等魯莽行為,甚至可出現破壞及攻擊行為。部分患者可出現誇大妄想、關系妄想、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抑郁發作以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及軀體症狀為常見表現。患者可表現為持續情感低落,沉悶悲觀,反應遲鈍,思路閉塞;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記憶力下降,注意反應時間延長;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意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嚴重的患者可出現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此外,各種疼痛、内感不适、人格解體和現實解體、精神病性症狀及強迫症狀等也不少見。

目前,學界對于雙相障礙治療的共識,是采用綜合治療、長期治療、個體化治療等原則。治療分為急性期、鞏固期、維持期三個階段。急性期治療控制症狀,通常為6至8周;鞏固期治療防止疾病複燃,雙相抑郁發作的鞏固治療時間為4至6個月,躁狂或混合性發作治療時間為2至3個月;如無複燃,可進入維持期治療以防止複發,維持良好社會功能,提高生活品質,此階段治療時間因人而異。藥物治療主要以心境穩定劑為主,可加用另一種藥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進行聯合治療,以及改良電休克(MECT)強化治療及心理治療。

雙相障礙給人帶來的精神痛苦是巨大的。梵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在大多數人眼裡我是誰?什麼都不是,一具空殼,一個從來沒有、也不會有任何社會地位的人,簡單地說,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作家諾曼·邁勒也曾說:“海明威漂泊不定的生活之真正的根源,是他的一生都在跟恐懼和自殺的念頭作鬥争。他的内心世界猶如一場噩夢。他的夜晚是在同死神的搏鬥中度過的。”

可以說,雙相障礙患者泅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們可能會與自己為敵,與現實相背離,不斷受到疾病的折磨。就像梵高所說,“在我神志不清的時候,我所熱愛的一切都顯得混沌無序——我絕不承認這就是現實,也絕不扮演冒牌的先知。”

但是,心靈的創傷也會可能導緻意想不到的結果。就像大衆無法得知梵高是如何在對現實的厭惡中重燃生活的熱望,但他在1885年至1890年這難熬的時光裡,成就了後世人們無法翻越的藝術巅峰。丘吉爾評價,“正因為他終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絕望戰鬥,隻有他才能夠告訴别人,絕望是可以戰勝的。能夠将悲情的現實轉化成大無畏的話語。”

如今,金曉宇的故事讓大衆再次認識了雙相障礙這一疾病,這些“病蚌成珠”的案例無不說明,心靈經受煎熬,未必導向自我毀滅,也可能催生非凡成就。“如果這種疾病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被社會包容接納,進行合理治療後,患者也能擁有美好的生活。透過雙相障礙的影,探尋其背後的光,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欄目主編:顧泳 文字編輯:黃楊子

來源:作者:黃楊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