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昨天,在國内某大公司做主管的好友A發了個某社交平台的帳号給我,問我覺得這裡面的文章寫得怎麼樣?

我翻了翻,回答道:“欸,粉絲還不少嘞(自嘲一下做自媒體的神經啊)。嗯,一看就是剛入職場不久的小姑涼寫的,碼碼字,發洩一些工作上的情緒罷了。怎麼了?”

A回了一句:“這是我們公司xxx部門的,她這個号已經被轉給大上司看了。”

我好奇的問,“你們怎麼确定這是她的号呢?”

“還不是她的小夥伴分享的,要不然我們這些70後,80後老人哪會混這些社群啊。”

我心想,這姑涼,前途未蔔啊。

她的本意看上去是為年輕人分享職場經驗,但上面寫的東西指向性太強了。

抱怨工作就算正常的了,還有用嘲諷的語氣評論同僚上司們的各種言行,2022年新年願望是“跳槽,早點擺脫有毒環境”,細節太多,基本上都可以和現實工作裡的人一一對号入座了。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據A說,這個姑涼本來就業務能力很一般,出了這個事,大機率會讓她的離開加速吧。

客觀地說,這位姑涼口中的“有毒環境”,那是許多高學曆年輕人打破頭都想進入的崗位。估計她到離開的那一天,也不太可能會知道,這背後的推手是誰。說不定她們私下還是同仇敵忾的“朋友”。

今天我就來聊聊,職場中關于友情的那些事。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一、有共同的敵人,不代表就是朋友

工作就是一堆人的事,你必須學會溝通、學會協調、學會計劃、學會合作。

也就是說,原本你是孫悟空,喜歡單槍匹馬,現在你必須學會跟着唐僧,帶領着豬八戒、沙悟淨團隊作戰。配合和合作是你必須學會的技能。

在團隊裡,你在什麼位置,該為誰助攻,什麼時候主動攻擊,都是你要慢慢領悟的必備技能。但,這不代表,你的同僚就是你可以無話不說的朋友。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在很多時候,你和同僚都有共同讨厭的對象—老闆。你們私底下會批評老闆的種種,罵得越狠,感覺彼此愈是親近。這種“互相取暖”的交情,不表示你們就是朋友。

這種有“共同利害關系”的交情,能讓你和他人成為短暫的“盟友”,記住喔,是“盟友”并不是“朋友”。

千萬别一時意亂情迷,傻傻地把底牌都翻開示人。切記,當利害關系開始轉換(例如,老闆開始耍離間手段時),盟友也會變成可怕的敵軍……。

有個很寫實的“代罪羔羊”人際理論。我們常會藉由“排除第三者”— 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不在場的人”來确認當下彼此的交情有多親近。

雖然你屬于人際小團體的一員,平時大家感情也不錯,但當你不在場時,你99% 會成為代罪羔羊,成為其他人“話是非”的對象。

這就是人性,是以當你有天成為别人嘴裡的羔羊,真的不必太過在意。

對人性不太了解的人,往往會優化和高估許多事物的“價值”,人與人的“交情”就是其中一種。

開頭那位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同僚老闆的姑涼,一個隐藏的号就這麼被她的“盟友”交給了上司。是以當人性遇上了交情,“淺薄的交情”是假的,“赤裸的人性”才是真的。

是以我們在職場中,别太相信交情,要相信人性。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還有一種職場交情是競争型。我在荷蘭的一對一學員B就分享了一個對她來說,影響深刻的經曆。

她和另外一位南美女性同時入職著名大企業,級别差不多。在她們一次喝咖啡的交談中,無意間發現上司給她們布置了類似的任務。

于是那位南美女同僚就提議,正好接下來她和上司有個一對一會談,建議B也一起參加,把這件事情當面說清楚。

于是B就跟着去了。上司一進會議室,看到B在場時,比較吃驚,當她們開始問這個事情的時候,上司臉色就非常不好看,說話的語氣也很不爽的樣子,直接讓B離開會議室。

從這個事件以後,B女生和上司的關系直降入冰點。而那位南美女生在老闆面前是混的風生水起,妥妥的宮鬥劇在海外職場上演。

同僚相處的社交連結比較複雜,有上下關系,還有平行關系,以及不少利益糾纏,是以說話,做事的邊際,是需要小心拿捏的。當你愈是了解人性,你在人際關系上就愈不容易受到傷害。

二、有智慧的分寸

不跟同僚交朋友不代表沒有交情,你們的工作就是交情,不交朋友更不等于不社交。

有許多管理學上的研究證明,如果職員與其它員工相處融洽,員工較有可能會留在公司,降低流動率。

不過,職場上的友誼,會經過許多考驗:如果同期的同僚早一步升遷,你們能繼續做朋友嗎?又或者,介紹朋友進公司,最後他卻變成你上司,你做何感想?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職場的許多特點,有時候會和友誼本身發生沖突。因為友誼,具有非正式、自願的特點,其首要目标是滿足社交關系和情感需求。

友誼的互動方式以公共交換和需求為基礎:我需要你時,你應該予以回應。

然而很多企業組織特征卻是圍繞一些正式關系展開的,比如職級。把誰放到一個團隊内部并不一定由你說了算,有時候一些不由你決定的關系卻是必需的。

人在企業内必須努力達到很多目标,它們不一定彼此相關,卻都是為了實作企業要的最終結果。

是以,并不是要你别對同僚有深入的共鳴,而是将重點放在工作上的合作關系,緻力于建立有智慧的人際關系。

我們每天與同僚相處的時間可能超過家人,如果做不到“有智慧地保持距離”,就可能在職場的人際關系中經曆地獄般的煎熬。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同僚不是朋友,而是“為了工作而努力的同伴”。

當彼此建立緊密的關系時,期待就會變大,也會發生單方面對他好,之後自己卻受傷的狀況,進而影響工作進度,大量消耗情緒。是以,如果能熟悉面對那些讓自己痛苦、不自在的同僚,在職場上的人際關系就會更輕松。

那職場中就沒有真正的友情嗎?當然不是。

因為一段正面、健康的職場友誼關系不隻能讓生活愉快,也能提高生産力,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升遷的重要助力。

小雯和小秀是一對相交近十年的好友,兩人的交情緣起于在前一份工作的日子。年齡差了六歲,個性也不一樣的兩人,也不太清楚兩人為何開始熟識,隻覺得彼此投緣罷了。

兩人感情要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有共同興趣愛好,有了溝通與處事的共同原則。雖然這麼多年來,相處過程中難免有意見沖突的地方,但是兩人都會用成熟的心态面對彼此間的差異性。

不論是“同仇敵忾”,或是其他機緣下建立起的友情,要能繼續走得長遠,彼此必須有誠意及智慧克服繼續相處必然經曆的摩擦。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

成熟的職場人,會知道如何尊重對方的邊界,比如:

  • 不會去打探對方的薪酬等個人隐私的資訊,因為我們知道,怎麼大度,都會影響到心理平衡;
  • 也不會把私下八卦,抱怨的内容,正式的場合裡;
  • 不會用工作考驗友情,而是從專業上和角色上的角度為對方着想;
  • 不會把自己的認知,強行加到對方身上。

成熟的職場人,會了解換位思考和陪伴的力量:

  • 他們會給對方提供客觀,中肯的建議,也會在遇到困難,感到失落的時候為對方打氣;
  • 他們知道如何調整到和對方一緻的頻率,不讨好,不解釋,不争辯,沒有勉強,沒有掙紮,也沒有痛苦;
  • 最好的社交狀态不是踮起腳尖強融進優秀的圈子,而是找一個頻率相同的人一起變好。你是誰,就會遇見誰,你想遇見什麼人,就先成為什麼人。
  • 什麼是好的感情?就是讓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互相惦記,彼此獨立,有事就聯系,沒事各忙各的。
職場上的“交情”vs.“友情”,還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