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尼古拉斯·格沃斯傑夫:哈薩克斯坦暴亂平息,另一個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作者:觀察者網

【文/ 尼古拉斯·格沃斯傑夫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西方追求綠色能源和渴求完成氣候變化的目标,是否間接引發了哈薩克斯坦目前的動蕩?這表明了環境政策、能源選項和歐亞地緣政治穩定之間有什麼關系?

回想一下,多年來,中東的獨裁政權似乎一直生活在朝不保夕的陰影之中。2008年,在埃及爆發的一系列政治抗争運動都以失敗告終,并沒有對胡斯尼•穆巴拉克政權構成嚴重威脅。然而,2010年歐洲大旱導緻俄羅斯大規模限制谷物和其他食品出口,以及在21世紀初生物燃料取代糧食成為農業的主要産品(部分原因是能源價格創下新高),使得整個中東地區的各國政府,特别是埃及政府,更難以補貼食品價格和降低各種生活成本。埃及群眾本就對政府的治理水準抱有一觸即發的宿怨,埃及的面包價格翻了兩番終于引發了“解放廣場革命”。

在過去兩年,西方政府和能源公司承受了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和股東壓力,它們被要求放棄生産和使用碳氫能源,轉而在今後使用綠色能源。美國的頁岩氣生産商此前已受挫于2020年的沙特-俄羅斯石油價格戰以及随後發生的新冠疫情,它們現在還解讀出本屆美國政府已不再以氣候和環境為代價,把美國能源自給(以及出口能力)當作是優先施政目标。

西方能源公司一直不願在石油和天然氣生産方面進行新一輪大規模投資。盡管奧密克戎疫情帶來了不确定性,但石油(和天然氣)需求正在攀升,供應卻在收緊。正如茨萬塔娜•帕洛斯科娃(Tsvetana Paraskova)所報道的,“在2021年的最後一個星期,對沖基金正以四個月來最快的速度購買石油期貨和期權合約。”

為了彌補股價下跌造成的損失,石油賣家正在尋求将利潤最大化,這麼做部分是為了緩解疫情給他們造成的總體損失,同時也是為了支撐他們的資本公積。規模擴大的歐佩克集團執行紀律嚴控石油産量增長,它國一次性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還會對石油價格造成實際下行壓力,兩者結合意味着石油供不應求的情況會持續下去。

哈薩克斯坦國有企業與其西方夥伴合夥建立的石油财團看到了石油需求在增長,西方和亞洲消費者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石油(各種石油“溢價”高于基準世界市場價格以保證傳遞)。這裡可能埋下了一個緻命的算計。哈薩克斯坦出口原油的一個主要副産品是“液化石油氣”(LPG),這是在石油生産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碳氫氣體混合物。液化石油氣(許多美國人使用的丙烷)是哈薩克斯坦的主要能源産品,用于取暖、烹饪和驅動汽車(如汽車瓦斯)。多年來,液化石油氣被以遠低于生産成本的補貼價格出售給國内消費者。此外,國家還對其他商品給予補貼。

尼古拉斯·格沃斯傑夫:哈薩克斯坦暴亂平息,另一個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哈薩克斯坦爆發示威抗議

政府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來換取公民遠離政治,這樣的交易我們在許多極權國家都可以看到。正如我們在埃及和委内瑞拉所看到的那樣,當一個政府無力人為扭曲商品市場價格以完成這一心照不宣的社會契約時,抗議總會随之而來。

取消液化石油氣價格上限的決定,确實激起了人們對哈薩克斯坦現狀久已有之的怒火,尤其是在群眾中流行這樣一種觀念的時候——如果大量利益不是被精英階層私吞了,那像哈薩克斯坦這樣的能源生産國應該能夠保證人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準。

與此同時,這可能會刺激其他能源生産商想發設法将更多的能源留在“國内”。雖然沒有受到哈薩克斯坦事件的影響,但墨西哥最近自行宣布,其國有石油公司将開始減少石油出口,以保證能源更多地被國内所用,這一做法可能會進一步收緊國際能源市場。

抗議活動給了卡西姆•約馬特•托卡耶夫總統一個借口,使其完全解除了“第一任總統”努爾蘇丹•納紮爾巴耶夫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并撤掉了納紮爾巴耶夫的幾個重要助手。實際上,自2019年持續至今的哈薩克斯坦雙峰共治模式已經結束。由于恢複液化石油氣價格上限的措施和實施政治及經濟改革的承諾尚需時日才能見效,并且出于對安全部隊忠誠度的擔憂,托卡耶夫曾要求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提供安全援助。現在的賭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和亞美尼亞維和部隊和憲兵部隊的到來,能否促使哈薩克斯坦軍事和安全部門服從托卡耶夫的指揮并驅散抗議活動,進而鞏固托卡耶夫的地位,還是他們的到來會進一步加劇動蕩?

此外,哈薩克斯坦對俄羅斯和中國都非常重要。沒有哈薩克斯坦經濟體,就沒有歐亞經濟聯盟,也就沒有許多重要的俄哈合資企業。此外,在俄羅斯還未決定對烏克蘭采取何種态度的當下,長期不設防的俄哈邊界是俄羅斯不希望正視的一個薄弱環節。對中國來說,哈薩克斯坦是構成其“一帶一路”倡議裡“新歐亞大陸橋”的基石,同時也是中國能源和資源的重要供應國。世界範圍内的天然氣供應短缺進一步打亂了供應鍊(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油輪駛離其傳統的亞洲客戶,轉而投向更為瘋狂的歐洲買家),哈薩克斯坦的危機也是對俄中兩國的一次考驗,測試莫斯科和北京對如何管理中亞地緣政治是否看法一緻。

正如能源是引發俄羅斯-烏克蘭緊張局勢的重要暗流一樣,對主要能源生産國中斷能源供應的擔憂也會産生廣泛的消極影響。随着歐洲能源危機逐漸加深,德國繼續面臨考驗,是否還要放緩其對北溪2号管道項目的行政審批過程。雖然液化石油氣不是天然氣(或以管道輸送或以液化天然氣形式輸送),但擾亂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的下一波抗議,将使新一屆德國聯盟政府承受更大壓力,迫使其采取措施改善德國的能源和經濟安全環境,即使導緻聯盟破裂也在所不惜。

最後,在哈薩克斯坦發生的事件給歐亞大陸其他國家的政府敲響了警鐘,特别是阿塞拜疆和俄羅斯。社會契約很重要,經濟問題不可避免地會引發政治抗議。被視為總體上擁有相當穩定政府和體制的哈薩克斯坦已經顯露其脆弱性,其它國家的政府可不歡迎這種脆弱性。還有令人生疑的是,納紮爾巴耶夫的接班“方式”(将日常工作移交給繼任者,同時保留國家上司人的職責,進而不完全“退休”)是否現實,弗拉基米爾•普京正借鑒這種方式,試圖在2024年後的俄羅斯政壇保持自己的事業和地位。

現在的局勢瞬息萬變,局勢變化之快以至于觀點和看法已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這表明能源使用和氣候變化這樣的政治問題(常常被視為一個國内政策問題),實際上能夠而且必然将對全球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