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代叫安南,曾多次成為中原朝廷的藩屬國,由于該小國地處偏遠,山林茂密,是以朝廷很跟其有過多交集。不過,中國曆史上曾對越南多次出兵,但都失敗了,大家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話說秦始皇當年修築萬裡長城駐兵30萬以防北方的匈奴外族入侵,除此之外還專門派遣大将軍趙佗率領50萬秦軍前往邊遠的南蠻之地(今廣西、越南),設營鎮守。到了公元前209年,時值秦二世執權,由于沉積多年的民怨,導緻大澤鄉的農民揭竿起義,反抗秦朝統治的聲浪迅速響遍天下。

此時秦朝急調趙佗班師回朝支援,可惜被嶺南地區的狼兵以山林遊擊戰術拖延,使得身陷其中,最終趕不回去支援。随着抵抗秦朝戰役開打,衍變到楚漢戰争,遠在嶺南地區的趙佗自知秦朝大勢已去,幹脆就把嶺南地區跟安南北部地區占領,建立起南越國,并号稱南越武帝,是以越南當時有一半領土屬于南越國。
後來,越南人認為南越國是他們曆史上一個重要的王朝,叫“趙朝”。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期,南越國被歸為漢朝版圖,而越南北部地區就被稱為交趾。在随後的朝代中,越南北部民族經常起義鬧獨立,到了宋朝時期,宋太宗開始對越南北部出兵想要平定他們,可惜宋軍在交趾山區被越軍重挫,之後狼狽的撤回宋朝,宋太宗無奈之下隻好放棄進攻越南北部的決定。
自宋朝之後,越南正式獨立發展,元朝初期元太祖容不得越南獨立,于是又出兵讨伐,随後元越戰争打響。起初衆人以為蒙古鐵蹄能夠征服中原大地,一個小小的安南國更是不在話下。不料,元朝軍隊深入越南地域之後,意外的遭到對方迎頭痛擊,導緻慘敗。
雙手經過一段大時間的互相消耗,越南因為小國原因才逐漸不支,于是跟元朝簽訂了休戰議書,為此變為元朝的附屬國。元末明初期間,永樂皇帝自信能一口吞掉安南,于是再次派遣大軍進攻越南境地,不想打了數年毫無勝果,均以失敗告終,這使得越南又開始獨立起來。
縱觀中華曆史,自秦朝到明朝,這些朝代都出兵打過越南,但大部分都是失敗而歸,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所緻的呢?總結有三點:
第一是地形環境問題,從地圖上看越南北部本是熱帶叢林,山多樹茂,野獸頻出,沒有道路可言,這對熟悉地形的越南人來講是優勢,可以夜襲敵軍,又能快速竄入叢林消失無蹤,令中原士兵無法追殺。比如冷戰時期的美越戰争,美軍裝備先進,具有超多優勢,但是一入越南北部叢林,依舊拿越軍沒有辦法,最終被拖陷進去,無法自拔。
第二:氣候原因,越南全國都屬于熱帶氣候地域,特别是山林裡瘴氣極濃,中原軍隊深入過去後,日夜吃喝睡覺都在那裡,導緻士兵因氣候問題頻繁發生水土不服病情,而當時醫生術落後,使得小病養成大病,最終士兵作戰能力被大幅度減弱。
第三:來自北方的威脅,細數曆代王朝,其威脅主要都在北方地區,那裡有匈奴、突厥、蒙古部落等,是以中原朝廷需要時刻注意他們的入侵。越南地處南方,有遙遠荒涼,很多時候不易久戰,通常是派一支大軍過去,能赢就赢,打不了就率師回朝,以免耽擱久了,會被北方外族借機入侵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