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自強院士逝世

據“中核集團”微信公衆号消息,2022年1月19日,中國核工業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核集團科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潘自強是輻射防護和環境保護專家,對大陸輻射防護學科體系和基礎結構的建立、開拓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潘自強院士逝世

潘自強(資料圖 圖檔來源:中國工程院官網)

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介紹,潘自強生于1936年6月,湖南省益陽市人,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技術實體系。

公開資料顯示,潘自強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環境學會核安全和輻射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中國代表等職,兼任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輻射防護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香港天文台科學顧問等職。

在大陸輻射防護學科發展初期,潘自強于1963年提出了大陸的實用保健實體學架構,在保證核武器研制和核能發展中,完成了多項監測技術和方法。自上世紀70年代,潘自強率先開展、參與并指導完成了“全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準調查”,主持完成了“中國核工業30年輻射環境品質評價”等工作。

80年代初,潘自強發表了“制訂核電站輻射防護的原則和主要數值限”等文章,在秦山核電站選址的環境影響審查中起了重要作用,從那時起步并延續至今的“能源與環境”的系統研究,為大陸核電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了技術基礎。

1997年,潘自強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自強積極推動“輻射事故和應急體系”的建立,在輻射防護法規和标準體系的建立方面作了開拓性工作,多次主持編制“國家輻射防護标準”。提出了“放射性廢物管理應以地質處置為中心的觀點”,奠定了大陸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的基礎,為培養輻射防護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據《中國科學報》2014年2月報道,潘自強在接受采訪時談起人類身邊的輻射。

“去醫院能接觸到的輻射有兩類,一類是身體診斷檢查中的CT掃描、胸透等,一類是治療中的放射療法。”潘自強說,大家也不必過分擔心醫療輻射,因為在大陸,它并非是與人們“打交道”最多的輻射,實際上,天然輻射比醫療照射還要多。

“天然輻射有些是不可改變的,比如宇宙射線。海拔越高,宇宙射線輻射劑量就越大。除了宇宙射線,地殼也會産生輻射,各地輻射并不均勻。”潘自強說。

“一直以來,大家以為核電站輻射一定是最大的,其實這是誤區。”潘自強說,實際上核電站輻射劑量并不大,影響範圍很小。

2016年,潘自強院士八十壽辰,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發賀信。賀信稱:“您學識淵博、為人謙和,始終工作在工程科技研究與實踐第一線。您關心并積極參與工程院的各項工作,為工程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您熱愛祖國、科學求實、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敬業奉獻,是大陸工程科技界學習的榜樣!”

據公開資訊,進入2022年以來,已有兩位院士逝世。

據《光明日報》消息,2022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陸精密機床設計及工藝專家,原機械工業部(局)科技委員會進階工程師徐性初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徐性初1934年1月7日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至1955年就讀于大連工學院機械系,後一直在原機械工業部工作。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徐性初長期從事精密計量及精密量儀研制和精密加工及超精密機床設計及制造工作,解決了一系列實際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他主持研制了大陸第一台一米縱動光電比長儀、以雷射波長為基準的刻制一米光栅和磁栅母機;開發了超精密機床及超精密加工技術,先後研制成功超精密車床、超精密銑床及高精度圓度儀等新産品;還主持研制了高效率超精密機床、能輕觸定壓超精定位的刃磨鑽石裝置等,為大陸精密加工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