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為。"

——諸葛亮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在世間,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枯燥無味的數學題,還有複雜的人性,人心難測猶如海水難量,尤其在特殊的時代,若想保全自己,隻有算計别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爾虞我詐

,勾心鬥角,誰也不知道對面微笑的人皮面具下,究竟隐藏着一顆怎樣醜惡的心。是以,在這個時候,行走世間,便需要一雙入局的慧眼,名人更加如此。

葬禮疑雲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生長在神州大地上的中華兒女或多或少都應該讀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字字血淚,一言一行中,皆是對于後主的期望和寄托,事實上,諸葛孔明也的确是一代忠臣,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

他的一顆心全部在蜀國之上,生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後甚至也要規劃好一切,為自己的主君鋪平前路,就連臨死前還不忘穩定軍心,防備敵人乘機入侵,為此他托付了後主劉禅三件事。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諸葛亮是曆史忠臣,擁有異于常人的才華,自然而然的,他所鄭重提出的要求也并非尋常可比。

按照諸葛亮的身份,他的葬禮應該是風光大辦,以彰顯他的身份,但是諸葛亮對于自己葬禮的要求,卻奇怪得讓人匪夷所思。

首先,

在他死後,必須安排四個人擡他的棺材

;不多不少必須是四個人,每個人各擡一角,多的送葬儀仗甚至是護衛軍隊一律不要。這四個擡棺者擡起棺材後,必須一直向南走;不許停下來,直到棺材的繩索斷了,繩索斷在那處,他便埋在那裡,這便是所謂的

"繩斷棺藏"

這種葬禮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後主劉禅雖然不知道原因,但是畢竟孔明先生神機妙算名聲在外,況且作為父親留給他輔佐的一員猛将,不得不尊重,再說了,諸葛亮未出山之前,便有卧龍先生一稱,可見料事如神,這種安排有他自己的道理,是以沒有多想。劉禅嚴格按照諸葛亮的要求來安排事務。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其中出的差錯,卻讓諸葛亮的墳墓至此杳無蹤迹。一代名臣,自此銷聲匿迹。

事實真相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那麼,究竟緣何諸葛亮的葬禮為何如此古怪,又為什麼非要四個人擡棺材?

一切的背後,究竟是名相的一時興起,還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原來,諸葛亮在頒布這個指令的時候已是惡疾纏身,時日無多,眼見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大限将至,凡間塵世還為了解,如何能心安離去 ?

他如此世事洞明,怎會不知蜀國一旦失去自己,必然将迎來一場浩劫

,但是此時劉禅還難當大任,"扶不起的阿鬥"之名還在外流傳,百姓不但不會相信自己的主君有拿定大事的魄力,魏國虎視眈眈下,整個蜀國也會軍心渙散。

國家與名譽就如同魚與熊掌一般不可兼得,四面楚歌的情況下,為了不驚醒尚在蟄伏的猛虎,葬禮隻能簡單地舉行。

諸葛亮打得如意算盤也很巧妙

:四人擡着靈柩是按照一般小将軍的待遇,即使被敵人發現,也不會想到諸葛亮的葬禮。他們一定以為優秀的蜀漢丞相不會這樣簡單地送葬。諸葛亮要的,就是一個出其不意。

那麼,為什麼送葬隊伍要往南走?當時,蜀國的軍隊正在北伐。北面便是浩浩蕩蕩的大軍,一路向北,很容易與正面交鋒,雖然有簡單的葬禮禮制掩護,但是為求一個"穩",不确定的因素自然是越少越好。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那麼為什麼非要直到繩子斷了才能埋起來?這有什麼意義呢?

說起來,這算是這位為主君家國操勞一生、鞠躬盡瘁的丞相唯一的一點私心。諸葛亮知道自己大勢已去,蜀國戰敗已經是闆上釘釘的早晚問題了。

戰敗後的結局他也能夠清晰的預見,為定軍心,司馬懿多半會在打敗蜀國軍隊後掘開自己的墳墓,告訴自己的軍隊,曾經世人聞風喪膽的卧龍,如今不過是一具可以任意踩踏的遺骨。

此外,在戰亂時期,掘墓和盜墓也時有發生。

即使司馬懿沒有挖他的墳墓,他也說不定被盜墓者挖開。對于故人來說,被掘墓是很不好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想看到這種事情的發生,他之是以選擇這樣舉行葬禮,就是因為沒有人能預測繩子什麼時候會斷,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墓地是随機的,不可預測的,隻有擡棺材的那四個人知道他埋在什麼地方。

變故橫生

朝堂上面風雲莫測,變幻無窮,此刻是生,下一刻也許就是死

,生與死,善與惡,從來都隻在一念之間,諸葛亮不去算計别人,便會被别人算計。是以将自己的下葬辦法算得世事如棋局局新,也是可以了解的。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但是事情并不如這位丞相想象的順利。

經過三天,這四個人仍然擡着厚重的棺材。路途本來就遙遠,因為諸葛亮下令不許人送葬,也沒有人監管他們。最開始,這幾個人還是盡職盡責的擡着棺材,但是漸漸的,他們發現,距離繩子被磨斷可以說為時尚早,但是舟車勞頓,四個擡棺者已經精疲力盡,沒力氣再走了。

就在此時,其中一個突發奇想說:

"我們何不割斷繩子埋了棺材呢?"

隻要我們四個人不說,就沒有人會知道。"

四個人很快就達成了協定,割斷繩子,把棺材埋了,急匆匆回到蜀國複命。但是劉禅雖然無能,但是卻不傻,他知道繩索的厚度,按照正常情況至少要走十天半月才能斷,四人在這麼短的時間内趕回來,這肯定是一場騙局。

劉禅下令将四人綁起來嚴刑拷打,最後四人交待了真相,劉禅一氣之下将四人斬首。

可是此時問題又來了,隻有這擡棺的四名漢子知道諸葛亮被埋在哪裡,他們被處死後,諸葛亮墳墓何在豈不是成為了絕世懸案?

諸葛亮的陵墓最終還是成了一個謎,一代名臣,最後竟然落得一個将軍孤墳無人問的下場。

他千算萬算,算計一生,生前算人,死後算己,還是少算了一筆賬——四個擡棺者居然會偷懶耍滑,最終導緻了悲劇的發生,不過他的目的也算是達到了——擁有高科技的今人都無法找到諸葛先生的墳墓,更何況生活在古代的司馬懿呢?

諸葛亮臨終前,要求“四人擡棺,往南走,繩斷下葬”,這是為何呢

當然,比之諸葛孔明先生對于自己葬禮的這些稀奇古怪的要求,

更應該值得我們後人關注和敬仰的,應當是他的精神

,對于他來說,劉備是他的知己,便是他的恩人和主君,蜀國是他的家國,為了自己的家國榮譽,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算是被迫離開世界,也要為蜀國鋪好前路,這樣的精神到了今天也同樣适用,

家國家國,家與國,本就是一體罷了。

文/朱竟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