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中王,秦的統一局面被打破,又回到了分封割據時代。公元前206年8月,因楚義帝被項羽所弑,劉邦暗度陳倉出漢中,拜韓信為大将,公開聲讨項羽,楚漢之争正式拉開帷幕。公元前202年2月,項羽烏江自刎,楚漢之争結束。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稱帝,建國号為漢,是為西漢,中國回歸了大一統局面。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劉邦雕像)

楚漢之争的曆史隻有短短的4年時間,但後世卻對這一段曆史津津樂道了兩千多年而不衰。文學作品、戲曲、影視劇、遊戲更是将這段曆史演繹得起伏跌宕、蕩氣回腸。就連中國的象棋也以楚河漢界為分界線,以棋子模仿軍事戰争來對弈。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電影《鴻門宴》中的項羽)

楚漢之争中的項羽和劉邦,曆來評價不一。項羽少智寡謀,敏感多疑,自恃勇力過人,剛愎自用,鴻溝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他難以逾越的末路阻隔。末路英雄,再配上美人殉情相伴,更增添了戲劇性,引發了人們無盡的感慨和歎息。項羽和虞姬的悲情故事就這樣盛傳下去。然而,這隻是後人一廂情願的想象和附會,真實曆史中,虞姬并不是項羽的妻子,隻是項羽一個沒有名分的小妾而已,更沒有記載她為了項羽而殉情自殺。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電影《鴻門宴》中的項羽虞姬)

虞姬和項羽戲劇性的故事最開始出現在元朝戲曲裡,在元雜劇和傳奇中,虞姬的形象漸漸豐滿,直至戲曲《霸王别姬》的出現,奠定了末路英雄和美人殉情的形象和模式,平劇大師梅蘭芳的演繹,将這個英雄美人的悲情故事推向高峰,此後衍生出了大量的作品,成了不斷改編和上演的傳奇故事。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平劇《霸王别姬》)

史籍中對虞姬的記述隻有寥寥數筆。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隻有一處一帶而過記述了虞姬: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骓,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真實的曆史中,确有虞姬此人,但她地位低下,沒有名分,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迹,因而關于她的記載僅有寥寥幾筆,她的籍貫、姓名、生平、結局,《史記》中都沒有明确記載,更沒有記載虞姬自刎垓下。虞姬為了項羽自殺殉情,隻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項羽突圍後在烏江自刎,為什麼後世編造說虞姬在垓下自刎了呢?項羽被圍垓下,悲歌《垓下歌》後,“美人和之”,虞姬究竟“和”了什麼?《史記》沒有記載,而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用《楚漢春秋》加以注釋:“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也就是說,根據唐人的注釋,虞姬和了這首《和垓下歌》,後人就是根據這首和歌的内容,推想出虞姬是在項羽突圍前,自殺殉情了,并想象出她是用項羽的随身佩劍自刎而死。一劍兩命,一對苦命鴛鴦先後走向終結,這個想象,多麼悲壯而浪漫!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安徽垓下遺址)

司馬遷的《史記》,在寫秦、漢的曆史時,借鑒、引用了不少陸賈的《楚漢春秋》。《楚漢春秋》這本書在宋代就遺失了,書中是怎麼記述虞姬的,不得而知。司馬遷之是以在《史記》中沒有記載虞姬的下落,最大的可能就是陸賈的《楚漢春秋》也沒有寫虞姬自殺的事。陸賈沒有記載虞姬自刎,說明虞姬并沒有在垓下自盡而亡,隻是下落不明。

既然史料中沒有記載虞姬的下落,就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我們現今知道的虞姬的故事,都是無法驗證的傳說。傳說虞姬是吳中虞氏美女,她容顔傾城,多才多藝,舞姿動人,有“虞美人”之稱。項羽随大伯項梁起兵,進軍到吳中。此時的項羽,二十來歲,正值青春年少,志滿意得,意氣風發。虞姬是項羽軍内一員将領虞子期的妹妹,十分鐘意年輕勇悍的項羽,于是在别人的引薦下,常随項羽左右。“有佳人名虞,常幸從。” 然而,在古代曆史中,女性往往隻是男權的政治犧牲品,是男權的一個工具和物件而已,可能在項羽眼中,虞姬和自己的烏骓戰馬一樣,虞姬就是自己的附屬品而已,甚至地位連戰馬都不如。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女人成了“紅顔禍水”,成了礙事的絆腳石,是以,項羽并沒有帶上虞姬一起突圍,而是扔下她自顧自逃命去了。也有記載表明,項羽确實帶了虞姬,但到達陰陵,項羽被漢兵追上,項羽兵敗,項羽殺了虞姬并葬在這裡。北宋《太平寰宇記》就記載:“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十裡,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根據這個記載,不排除項羽親手殺了虞姬這個可能。即便不是項羽所殺,至少虞姬的死,項羽是有罪責的。

項羽被圍垓下,知道自己已敗,難以回天,悲痛泣淚。而在後人的想象中,虞姬為了不拖項羽後腿,便自刎身亡。項羽撫屍痛哭一番,命人就地掩埋了虞姬,然後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歸被漢兵追上,無奈自刎江邊。

其實,真實曆史中,項羽垓下被圍,他半夜帶了八百餘人溜走,沒有遇到漢軍阻擋,并沒有發生慘烈的戰鬥,甚至漢軍都沒有發現項羽溜走,漢兵直到天快亮了才發現項羽已經走了。對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得十厘清楚:“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馀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将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羽突圍而出,究竟有沒有帶上虞姬,不得而知。不過,既然沒有發生戰鬥,虞姬也就沒必要自刎了。

據有人考證,虞姬的故鄉應該在紹興西部的塔石村。而 虞姬墓究竟在哪裡,也争論不休。導緻出現了兩個虞姬墓,而且都在安徽。

根據虞姬自刎垓下的傳說,虞姬的墓,應該在安徽省靈璧縣垓下村。在唐宋年間,有很多文人墨客到虞姬墓前憑吊,而且這個虞姬墓在1996年被準許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靈璧縣虞姬墓虞姬雕像)

而根據一些文人筆記和地方志記載,真正的虞姬墓可能在安徽省定遠縣。項羽從垓下夜間突圍後,到達陰陵(今定遠縣古城村),受田夫陳铎指道,項羽陰陵失道,陷入大澤中,被漢兵追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史記》記載:“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王存等人主編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陰陵城,項羽迷道于此,蓋虞姬死所。”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十裡,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清代詩人王溥《陰陵》詩:“陰陵舊傳項羽别虞姬于此。隔面數峰回,披雲徑可尋。山空悲霸氣,草冷想虞心。落木依僧定,幽禽卧月深。古今離别恨,流水弄清音。”根據這些記載,虞姬很有可能就是在陰陵這場混戰中被殺或自盡的。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定遠縣虞姬墓)

《明一統志》記載:“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十裡,俗稱‘嗟虞墩。’”;《江南通志》記載:“嗟虞墩,在府東北八十裡,世傳項羽于此别姬。”;民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嗟虞墩,在安徽定遠縣南,即項羽虞姬墓。”;

《定遠縣志》記載:

虞姬在混戰中被殺或自盡。項羽來不及帶着愛姬身體,隻好懷揣姬首,一口氣跑到東城西邊四潰山(今定遠二龍境内),喘氣未定,又被追兵包圍,發生戰事。霸王自度不得脫,隻得埋姬首泣别(今天定遠境内虞姬墓是以而有)。而當地民間也曆代相傳:項羽自陰陵南逃時身負姬首。悲萬分,一日九戰,血染戰袍,虞姬首血與項羽傷血溶在一起,從北向南淌下七灘鮮血,後來長出七個小土包,後人稱“七星照月伴美人”。後來虞姬墓上生長出一種不知名的草,葉子一出來就是紅色,妖媚可愛。當地傳言,這是虞姬精誠所化,給它起個美麗的名字,叫虞美人草。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虞美人花)

虞姬跟随項羽左右,沒有名分,項羽兵敗,虞姬下落不明。然而,即使項羽勝利了,當上皇帝,虞姬也不過是衆多妃子中的一個罷了,沒人會記得她。

一把劍,英雄美人兩刎頸,項羽和虞姬的愛情凄涼佳話,滿足的是後人的想象,可惜這并不是現實。

虞姬究竟是怎麼死的?虞姬的墓到底是在靈璧縣還是定遠縣?争論不休,各說各有理,難以說清了,隻能留待後人考證了。不過,很明确的一點是,虞姬并不是自殺殉情的,極有可能是被敵軍所殺或被項羽所殺。

真實曆史中的虞姬,隻是霸王項羽的一個小妾,沒有殉情自刎

(電影《鴻門宴》中劉亦菲扮演的虞姬)

有人說,在所有的學科中,曆史是人為因素最多的學科,因立場的不同、情感的不同、環境的不同等等,導緻曆史很難真實客觀記述。就是虞姬的死因,也有了三種說法,自殺殉情、被敵軍所殺、被項羽所殺;虞姬的墓,也有了兩處,靈璧縣和定遠縣。究竟真相是什麼,似乎很難說清了,或許這就是曆史的魅力吧,引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去探析,就好比探尋太空奧秘一般。隻是曆史摻雜和滲透着太多的人的情感,而科學知識相比較更為客觀和理性。情感與理性,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兩把鑰匙,推動着人類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