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唐太宗李世民平日最喜歡二兒子李泰,可李泰卻最終還是沒有成為太子,至于其中的原因,完全是因為他自己不懂“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唐朝是大陸封建王朝曆史中最繁盛的王朝,大唐盛世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後世曆史中,任何史學家都無法抹滅李世民的功績,稱他是一代明君。但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叫作“清官難斷家務事”,作為一代明君,李世民居然也有來自于家庭的煩惱,皇子奪位的局面也發生在大唐皇室的内部。與李世民早年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相同,李世民的三個兒子也都對皇位垂涎欲滴,尤其是他的二兒子李泰。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二個兒子,他在皇家接受了極其良好的教育,故此而言,其文化水準頗高,既能吟詩作對,又頗有計謀。可惜的是,李泰為人陰險,因為觊觎大哥皇太子李承乾的皇位,故此總是在尋找誣陷長兄的機會。李承乾是長孫皇後誕下的大兒子,作為嫡長子,他自然也擁有獨一無二的皇位繼承權,是以,在他8歲的時候,李世民便迫不及待的将其立為太子。

可太子本人卻是一位“扶不起的阿鬥”,他心計不多且好色,曾因為一位女子和父親翻臉,平日裡的生活也非常不檢點,這無疑為弟弟李泰尋找他的弱點提供了機會。最終,李承乾預感父親對自己越來越灰心,于是将所有的怨恨都傾瀉在李泰身上,準備再上演一次父親當年導演的“玄武門之變”。隻是李承乾本人并沒有父親的能力,最終還是被朝廷鎮壓,自己也成為了階下囚。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太宗皇帝李世民對大兒子李承乾十分失望,既然大兒子不配成為太子,二兒子李泰自然便成為太子的不二人選。廢立太子之事關系國本,故此皇帝專門召開會議,向大臣詢問此事。朝臣之中不乏能人,褚遂良、長孫無忌等都是足智多謀者,他們在聽到太宗皇帝廢立太子之事後,頓時掀起一片反對之聲。甚至褚遂良還暗中提醒唐太宗,稱若是李泰在未來成為太子,以其陰毒的心性,恐怕其兄長李承乾和李治都将命不久矣。太宗皇帝李世民聽罷頓時冒出一身冷汗,對立李泰為太子之事也多有顧忌。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疑惑,自己當年發動政變,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故此铤而走險,可太子已然是皇位的繼承者,他為何也會操刀造反?在監獄之中,李承乾回答了父親的問題,原來,他所有的行為都是被逼到懸崖之前的無力反抗,而幕後的指使者正是二弟李泰。換句話說,若是沒有李泰暗中迫害和苦苦相逼,他是完全不會淪落如此的。

既然太子李承乾已經被廢,二兒子李泰也無法成為太子,那麼候選人又會是誰呢?唐太宗還有一個選擇,此人就是他的三兒子李治,此子也是長孫皇後親誕子嗣。如果從能力方面來看,李治的确不如兩位長兄,如果從地位來看,封建王朝施行的“嫡長子繼承制”也注定了他不能成為太子。可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在兩位兄長争鬥兩敗俱傷的情況下,無能的李治,也最不應該才能為皇帝的李治,卻成為了最大的受益人。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可惜二皇子李泰聰明一世,自己的辛苦努力卻還是為别人做了嫁衣,的确令人唏噓歎惋。可是他卻不值得後人可憐,因為他是一位徹頭徹尾的陰謀家,如果皇位真的會落在李泰頭上,那麼他的兩位兄弟恐怕真會如褚遂良所言而雙雙斃命。李治是一位厚道人,他在當上皇帝之後,并沒有處置兩位兄長,而是将李承乾與李泰分别流放于外地。兩年之後,李承乾因失去皇位抑郁而死,而李泰雖在貞觀二十一年被進封濮王,并享受了優渥的待遇,可他心中的不甘仍未消解,最後僅僅三十五歲死于鄖鄉。

李世民最喜歡李泰,為何他沒有成為太子,因為多行不義必自斃

害人者害人者終害己,李泰自己在算計别人的時候,卻沒有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受害者,真是贻笑千古。至于日後武則天奪李治皇位之事,恐怕也是唐太宗與其衆兒子們難以預料的。

參考資料:《大唐》 黃劍著 陝西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