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中國近代史上,發生在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戰争”,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争。在這一場北伐戰争當中,兩黨人士通力合作,最終以10萬軍隊,打敗了70萬裝備精良的北洋軍,維護了國家的獨立與統一,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傳奇。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北伐戰争”之是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北洋軍閥人心渙散,各自為政。國民黨軍隊,卻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同時裝備精良,是一支專業的軍隊。與此同時,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對北伐取得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北伐軍也得到了蘇聯人的大力支援。

一、正确的指導思想

1921年的中國,正處于“多事之秋”。紫禁城内的皇帝已經退位了九年,但是“城頭變換大王旗”,盤踞北京城的軍閥,走馬燈似地換人。帝王下台,舊軍閥還在。是以孫中山先生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呼聲!不打倒北洋軍閥,就等于沒有推翻帝制,革命就前功盡棄了。

當年12月,孫中山先生在廣西會見了共産國際的代表馬林,馬林對中國革命提出了一些建議。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啟發,孫中山先生意識到,要打敗北洋軍閥,就必須用先進政治思想來指導軍隊。于是,他打算創辦一所“黨政軍一體化”的陸軍軍官學校。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三年之後,蔣介石接受孫先生的指派到蘇聯考察,随後黃埔軍校誕生。後來,黃埔軍校出來的軍官,成為北伐的主力。這是一批思想革命的軍人,完全不同于北洋軍閥的“雇傭軍”。

因為我黨的加入,北伐軍得到了群眾最大程度的支援。為理想而戰,“推翻帝制,建立一個自由獨立的中國”。通過這種正确的指揮和引導,北伐将士們士氣高漲,以一當千,打赢了這場戰争。

二、北伐軍取勝的過程

北伐軍當時的兵力雖然隻有10萬,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主動投軍。而北洋軍閥的士兵,許多隻是破産的農民和小商販。當初北洋軍推翻帝制時,北洋軍的士兵,因為封建王朝積壓多年的仇恨,他們尚能集心合力。一挨到皇帝退位,他們頓時失去了作戰的動力。隻是為了混日子、領軍饷,打起仗來自然不積極。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雙方的裝備。北洋軍從前是清末的正規軍,到吳佩孚、張作霖的那個時代,他們手上依然有不少德國和日本進口的武器,但是品牌比較雜。對付1924年以前的國民革命軍尚可,要打北伐軍也不太占優勢。

1924年之後,國民黨的革命活動,得到當時的蘇聯人鼎力支援。短短兩年間,就獲得蘇軍援助的10萬支步槍、400餘挺機槍、18架飛機,大炮、迫擊炮100餘門;另有手榴彈10000枚,子彈近一億發,軍刀4000餘把,這讓北伐軍在作戰中占據了極大的火力優勢。

而北洋軍閥方面,屬奉系的張作霖裝備最為精良,但是他的奉系軍不久之前才和吳佩孚的直系軍閥大戰了一場。再加上另外一些原因,在對作戰中,張作霖一直作壁上觀。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1926年7月蔣介石誓師北伐,先打湖南的吳佩孚,我黨人士同時掀起湖南人民抗議吳佩服的活動。軍隊和人民相配合,軍事與政治雙重夾擊下,吳佩孚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不出一個半月,退守長江防線的第2師陣前倒戈,起義參加了革命。

到了8月底,直系的援助軍孫傳芳姗姗來遲。雖然補充了10萬兵力,仍然不是北伐軍對手。12月初,孫傳芳求助于奉系軍閥張作霖。張作霖勉強同意組成“安國軍”,對抗北伐軍。但張作霖本來和吳、孫二人是敵對關系,自然不肯賣力支援。

與此同時,我黨在上海組織大罷工。盡管這一次勞工起義失敗了,但是也搞亂了孫傳芳的“大學營”,弄得他焦頭爛額。直到1927年第一次北伐結束之前,張作霖基本按兵不動。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1928年第二次北伐,僅一個月時間,孫傳芳光速宣布“下野”。張作霖手握四十萬重兵,但身負鎮守東北三省的職責,不想和國民黨軍隊交戰,讓日本人坐收漁利。于是宣布撤軍,退出“山海關”。于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人埋下炸藥,暗殺于皇姑屯。同年12年,張學良宣布東北軍易幟,北伐獲得成功。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

1912年,清帝溥儀遜位,但中國并沒有得到解放。對于普通的中國老百姓而言,隻不過是換了一批人當皇帝。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及時出現,深得民心。當時不光是國民黨,連我黨也一樣支援“三民主義”。是以在整個北伐中,吳佩孚、孫傳芳等人面對的并不是10萬人的軍隊,而是全中國人民。

北伐針對的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大軍閥。吳佩孚當時統兵二十萬,孫傳芳統兵十萬,張作霖四十萬。但是事實上,張作霖并沒有和北伐軍正面作戰,是以事實上交戰雙方的兵力是10萬對30萬。

過程中,北伐軍得到蘇聯人的支援。不光獲得了大量的軍火,蘇聯還派出了不少軍事作戰顧問,其中還有一些是俄國工農紅軍中的骨幹,他們親臨中國戰場,随軍進行指揮。

北伐軍僅有10萬人,為何能以少勝多,把70萬北洋軍打得落花流水?

北伐軍的軍官接受的是現代化的軍事訓練,而北洋軍閥的軍官幾乎卻都是接受的舊的軍事訓練,雙方軍官的軍事素質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同時,北洋軍的軍官和士兵們,根本不想中國人打中國人,隻是想混口飯吃,是以作戰過程中時有逃跑或者臨陣倒戈現象發生。

雙方相比,北洋軍不僅不得民心,連軍心都不穩,而北伐軍則是軍民齊心,那麼戰争的結局自然是北伐軍獲勝!

結語

北伐戰争,北伐軍能夠以少勝多的秘訣其實非常簡單:一、思想先進,三民主義的優越性;二、蘇聯人的支援,大量的裝備和優秀的作戰顧問;三、我黨和勞工們的配合;四、直奉軍閥不團結,孫傳芳姗姗來遲,張作霖根本就不想出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