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個污泥消化問題總結

作者:全國能源資訊平台

人們正在觀看的能源,點選右上角加上"關注"。

14個污泥消化問題總結

曆史上14個污泥消化問題最詳細的總結如下:

1、什麼是污泥消化?

污泥的消化是利用微生物代謝,使污泥中的有機物穩定下來。當污泥中揮發性固體MLVSS的含量低于40%時,可以考慮穩定。污泥消化可采用好氧處理工藝,或厭氧處理工藝。

2、污泥好氧消化是什麼?

好氧消化污泥是在不添加有機物的條件下,使污泥長時間通氣,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内源性呼吸階段進行自我氧化,好氧消解可使污泥的可生物降解部分(約占污泥總量的80%)被氧化除去, 消化率高,污泥殘留少,污泥處理後易脫水。

好氧消解比厭氧消解所需時間少得多,常溫下水力停留時間為10-12d,主要用于污泥收率低的情況。一般風量為4.2-16.8m3/(m3▪h),污泥負荷為0.04-0.05kg BOD5/(kgMLSS▪d),BOD5去除率約為50%。

3、污泥好氧消化特性及類型?

1)好氧消化液對BOD5、SS、CODcr和氨氮濃度低,消化污泥少,無味,易脫水,易處置簡單。好的消化池簡單,易于管理,并且沒有甲烷爆炸的風險。

2)不能回收沼氣能量,運作成本高,能耗高,消化後的污泥為重力濃度,由于好氧消化不采取加熱措施,是以污泥有機物分解的程度随溫度波動。

有氧消化有正常有氧消化和高溫有氧消化兩種。普通好氧消化法類似于活性污泥法,主要通過延時曝氣來減少污泥的數量,高溫好氧消化利用微生物氧化有機物釋放的熱量來加熱污泥,使污泥溫度提高到40~70°C,達到高溫條件下污泥消解的目的。與普通有氧消化相比,高溫有氧消化反應更快,停留時間更短,無需進一步消毒即可殺死幾乎所有病原體。

高溫好氧消化可以在大多數自然氣候條件下,利用自身活動産生的熱量達到高溫條件,不需要外部加熱源,隻要消化池蓋上保溫即可。

4. 什麼是厭氧消化?與高濃度廢水的厭氧處理有什麼差別?

污泥厭氧消化是利用厭氧微生物對污泥中大多數固體有機物進行水解、酸化和甲烷生産的過程。

産生甲烷的細菌最終将污泥有機物中的碳轉化為甲烷,并将其從污泥中釋放出來以穩定污泥。污泥的厭氧消化不同于高濃度廢水的厭氧處理。廢水中的有機物主要以溶解狀态存在,而污泥中的有機物主要以固态存在。根據操作溫度,污泥厭氧消化分為媒體溫度消化(30-37°C)和高溫消化(45-55°C)。由于高溫消解能耗高,大型污水處理廠一般不會使用,是以常見的污泥厭氧消化實際上是中溫消解。

5、污泥厭氧消化池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采用兩級消化時,一級消化池與一級消化消化池停留時間之比可為1:1、2:1或3:2,其中最大為2:1:一級消化池的液位高度必須滿足污泥自行流向一級消化池的需要, 地下水位高,必須考慮遊泳池的防浮,當消化池清潔時,最好選擇較低的地下水位。

2)污泥厭氧消化池一般采用水密性好、氣密性和耐腐蝕性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直徑通常為6~35m,總高徑比為0.8~1.0,内徑與圓柱高度之比為2:1。池底坡度為8%,池頂高度大于1.5m,頂部氣體濃縮器直徑一般為2m,高度為1~2m,大型消化罐氣體濃縮器的直徑和高度分别優選大于4m和2m。

3)污泥厭氧消化池一般設定成泥漿管、排污管、超流管、循環混合管、沼氣管、排水管、取樣管、人孔、壓力管溫度管,一般進水管布置在泥漿水位以上,其位置、數量和形式應有利于混合均勻, 破渣、污泥管最小管徑為150mm,管材應經過耐腐蝕或防腐處理,同時配備管材清洗裝置。

4)上清液排放管可設定在3~4級的不同高度,最小直徑為75m,并有與大氣分離狀态的措施;排水管可與泥漿管共用同一根管;取樣管最小直徑為100mm,至少一根在池中和池邊,并延伸到0.5m以下的泥漿中;檢修孔應設定兩個,位置合理。

5)遊泳池周圍的牆壁和頂蓋必須保溫。

6、污泥厭氧消化消化消化器有哪些因素?

1)溫度、pH值、堿度和有毒物質是影響消化、影響厭氧廢水處理機理的主要因素。

2)污泥年齡和俯仰率。為了達到穩定的處理效果,必須保持更長的泥漿年齡。有機降解程度是污泥年齡的函數,而不是泥漿中有機物的函數。

3)在污泥中攪拌。通過攪拌,新鮮污泥可以與池中原來成熟的污泥快速充分混合均勻混合,進而達到溫度、底物濃度、細菌濃度分布完全一緻,加快消化過程,提高産氣量。它還可以防止污泥分層或污泥分層。

4)碳氮比C/N.厭氧消化池要求基質的C/N達到(10~20):1最好,一般初始沉泥C/N約(9.4~10.4):1,可單獨進行氧消化處理,從第二個水槽C/N排出的殘餘活性污泥約為(4.6~5): 1、不宜單獨消化,應與初級彙混合,提高碳氮比,然後與厭氧消化一起處理。

7、什麼是污泥消化池配置設定率?

該比值是消化池每日投出的新鮮污泥量與消化池有效容積的百分比,與污泥年齡之比成反比。在消化液未耗盡的情況下,消化池的固體停留時間與液壓停留時間相同,即污泥的消化時間,如污泥分布率為5%,原污泥在消化消化池中的停留時間為20d,污泥體積比為0.05m3/(m3▪d)。

分布率高,消化緩慢,可能引起消化池中脂肪酸的積累,使pH值降低,污泥消化不完全,産氣量減少,污泥減少。

分布率低,污泥消化比較完整,産氣量高,但要求消化池容積足夠大,這将使消化池容積使用率降低,基礎設施成本增加,以保證消化池中的微生物數量與污泥有機物比例穩定, 污泥的分布率與污泥含水率也有關系,低含水量的污泥分布率應适當降低,低含水量的污泥分布率可适當提高。

8、污泥厭氧消化池消化污泥培養方法?

污泥厭氧消化系統的啟動是完成對污泥的厭氧消化,即厭氧活性污泥或甲烷菌的培養過程。有兩種方法可以培養污泥的厭氧消化。

1)逐漸培養法:即到厭氧消化池逐漸進入生污泥,使生污泥逐漸進入厭氧消化污泥的方法。這種方法允許活性污泥經曆從好氧到厭氧的轉變過程,加上厭氧微生物的生長速度遠低于好氧微生物,是以逐漸培養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一般需要6個月到10個月才能完成。

2)接種培養方法:即将總容數的10%-30%的厭氧接種液注入污泥厭氧消化池。接種污泥一般取自運作中的市政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厭氧消化池,當液體消化污泥運輸不友善時,可以使用機械脫水的幹污泥。在缺乏污泥厭氧消化的地方,可以從坑中取出腐爛的有機底土或用作人類糞便,豬糞,牛糞,葡萄酒或新鮮水槽污泥的菌株。先用水溶解污泥,再用2mm×2mm過濾過濾除去大塊雜質,再靜沉澱除去部分液體,固體濃度為3%~5%的污泥作為接種污泥進入消化池。

9、厭氧消化 消化池 消化污泥培養注意事項?

1)污泥厭氧消化消化池處理的對象是活性污泥,一般不存在毒性問題。但是,為了加快養殖啟動的程序,除了接種污泥外,還應該做好加熱和保溫工作。

2)充分攪拌消化池中的接種污泥,加熱至規定溫度,然後逐漸加入濃縮污泥,同時繼續做好加熱攪拌工作,使消化池内的溫度始終處于最佳狀态。

3)采用接種培養方法時,初始投污量與投菌消化污泥量與培養時間有關,早期按設計為30%~50%的泥漿投量,一般養殖至60d,然後逐漸增加投污量。

4)經常測定池内産氣濃度和消化液VFA和pH值,如果監測結果發現消化不正常,應立即減少泥漿量,或加入其他類型的消化污泥作為後退污泥的接種物。

5)為防止爆炸事故發生,接種疫苗前應使用氮氣代替消化池和瓦斯管道系統空氣,生成沼氣,然後逐漸替代氮氣排出。

6)污泥厭氧消化消化池處理的對象是活性污泥,其中摔跤、氮、磷等營養物質一般是平衡的,能适應厭氧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需要。是以,在消化污泥培養過程中不必處理高濃度的工業廢水,如需要添加營養物質。

10、污泥厭氧消化池設定攪拌效果

混合攪拌是提高污泥厭氧消化效率的關鍵條件之一,沒有攪拌厭氧消化池,池中流體必須存在分層現象。通過攪拌,可以消除分層,增加污泥與微生物的接觸,使進料的泥漿與池中的原始液體迅速混合,促進沼氣和消化液的分離,同時防止渣殼。

攪拌好的消化池的體積使用率可以達到70%,而不合理攪拌的消化消化池的體積使用率可以降低到50%以下。攪拌可以連續或間歇進行,大多數污水處理廠使用間歇攪拌。一般來說,每24小時攪拌一次,攪拌時間不要超過lh。通常在泥漿和蒸汽加熱的同時攪拌,而排出的消化液時應停止攪拌,使上層液體經靜态沉澱後分離。使用底部排水方法時,在除泥過程中可以停止混合,使用上部除泥方法時,必須在除泥過程中同時進行混合。

11、污泥厭氧消化消化池混合方法

1)池内機械攪拌:即在池内用螺旋槳,帶動池外電機轉動攪拌消化液,攪拌強度一般為10~20W/m3池容,所需能耗約為0.0065KW/m3。每個攪拌器的最佳混合半徑為3至6m。

如果消化池的直徑較大,可以設定多個攪拌器,等邊三角形等均勻排列,适合大型消化池機械攪拌的優點是消化污泥分離影響較小,缺點是輸送部分易磨損,通過消化槽頂軸承密封氣密性問題不易解決。密封可采用混合軸焊接水封蓋,消化槽頂蓋在途中設定水封箱,水封蓋在水封罐内旋轉可起到密封作用,水封罐内水的深度可根據消化池内的氣相壓力來确定。

2)沼氣攪拌:即壓縮機從池頂抽出沼氣,然後從池底沖入,循環沼氣進行攪拌,沼氣攪拌有利于沼氣CO2作為甲烷細菌産生的甲烷基質,攪拌強度一般為1~2m3沼氣/(m2h), 所需能耗為0.005~0.008KW/m3,所用壓縮機必須保證無氣體洩漏,以免吸入空氣或洩漏的沼氣引起爆炸。

3)泵根據不良消化液進行攪拌:通常在池中設定一個噴嘴,由水泵在池外壓力下将循環消化液噴射,從喉嚨真空進入一部分消化液或煮熟的污泥,污泥和消化液一起進入消化池中間,形成更強的攪拌, 所需能耗約0.005KW/m3,用污泥泵抽取消化污泥可與污泥加熱結合。

12、厭氧消化池泵遵循攪拌不良的特點和基本要求

通過将壓力泵回消化池并實作入口水或泥漿與原始混合物的充分混合,将部分混合物泵入消化池的方法稱為泵循環攪拌。泵循環混合裝置簡單,維修友善,為了将混合物完全混合,需要較大的循環,1m3有效池容積攪拌能耗一般為0.005kW,為了提高混合效果,通常在消化池中設定一個噴嘴,由水泵用壓力噴射混合物, 在噴射喉嚨中形成真空,吸入池中一部分消化液或煮熟的污泥,形成更強烈的攪拌。

為了防止堵塞,循環混合管的最小管徑不能小于150m,選擇的射流必須與泵的揚程相比對,所用排污泵的揚程為15~20m,入射流量與吸氣流量之比一般為1:(3~5)。射流的操作半徑約為5m,當消化池直徑超過10m時,可設定多個噴射泵進行循環和攪拌,由于泵葉輪的強烈攪拌和封水器噴嘴的高速噴射,污泥會被粉碎,消化污泥的泥漿水分離非常不利, 有時導緻上層液體SS過大。是以,這種攪拌方法更适合于小型消化池。

13、污泥厭氧消化池沼氣混合法

污泥厭氧消化池的攪拌是利用消化池産生的沼氣的一部分,由壓縮機加壓,通過池底的立式管或擴散器送入消化池,以達到混合均勻的目的。有三種方法可以攪拌沼氣。

1)氣舉攪拌:将沼氣壓入位于消化池内的管道的中間或底部,使沼氣和消化液混合後,含沼氣氣泡的污泥密度降低并沿管道上升,使消化液中的消化液不斷循環,達到混合的目的。

2)立式管道攪拌:根據消化池的直徑大小,在池中均勻布置若幹根豎管,加壓後的沼氣通過沼氣配置設定主管配置設定到各垂直管,然後從垂直管的下端噴灑,起到混合的作用。

3)擴散攪拌:壓縮沼氣通過安裝在消化池底部的氣體擴散器,在消化消化池中産生循環流動的消化液,起到混合作用。

14、污泥厭氧消化池加熱方式

污泥厭氧消化一般在35°C的媒體溫度下消化,為了在消化池中保持适中的溫度,必須對進料泥漿進行加熱和加熱。厭氧消化池常見的加熱方式有換熱器預熱消化池外、直接在消化池中用蒸汽加熱、用熱水在消化池内加熱盤管等。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在消化池外建立一個預熱配置設定池,以加熱原始污泥,然後将其添加到消化池中。

甲烷菌對溫度波動非常敏感,消化污泥的溫度波動一般應控制在1°C的土壤範圍内,即加熱效果與泥漿進水量、泥漿進水持續時間和每次進入泥漿量有關, 進泥量的多,必然導緻每次進泥量較多,使供熱系統超負荷運轉,造成采暖不足溫度降低。是以,泥漿應盡可能均勻并接近連續。

15、污泥厭氧消化消化消化器産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以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中的溫厭氧消化為例,當原料污泥含水率約為96%,配置設定率為6%~8%時,原料污泥每立方米産氣量為10~12m3。如果采用高溫消化,在相同條件下,每立方米生産的原始污泥可達到22~23m3;

1)有機物配置設定負荷過低:在其他條件下,沼氣産量與投入的有機物成正比,投入的有機物越多,沼氣産量就越高。相反,投入的有機物越少,産生的沼氣就越少。産氣量下降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濃縮池運作不良,濃縮效果差,大量有機固體随濃縮池液體流失,導緻進入消化池的污泥濃度降低,即在相同體積泥漿中有機物數量減少的情況下。此時,我們可以加強對污泥濃縮過程的控制,以確定能夠達到合格的濃縮效果。

2)甲烷細菌活性降低:由于某種原因,甲烷細菌活性降低,分解VFA的速度降低,是以沼氣産量降低。水力負荷過大,有機物分布荷載過大,溫度波動過大,混合效果不均勻,水中有毒物質的存在會使甲烷細菌活動降低,分析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3)泥漿排放量過大:使消化池中的厭氧微生物數量減少,破壞了微生物與營養量的平衡,使氣體産生量減少,對策自然是減少泥漿排出量。

4)消化池有效容積減小:由于池中液面渣的積累和消化池底部沉積物的積累,消化池的有效容積減小,整體消化效果降低,氣體産量也減少。此時,消化池應排水進行清洗,同時檢查除渣設施的運作情況和預處理設施下沉的除砂效率,應及時排除現有的故障。

5)沼氣洩漏:消化池和氣體輸送系統管道或設施出現洩漏現象,使被測氣體産量比實際氣體産量小,此時應立即找到洩漏點并進行修複,防止發生沼氣爆炸等較大事故。

6)消化池内溫度降低:泥漿量過大或加熱設施未能降低消化池内溫度,氣體産量下降。此時,對策是将消化池中的污泥加熱到規定溫度,同時減少泥漿量和排出的泥漿量。

免責聲明:以上内容轉載自 polaris.com,釋出的内容不代表平台的立場。

國家能源資訊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位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