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作者:蕭瑟6709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楊绛先生在《我們仨》的第二部,記述的是“我們仨失散了”的主題。

這是一個悲憫的故事。

某一天晚飯過後,錢鐘書和錢瑗父女正如往常一般有趣地玩笑逗鬧,卻接到一個突如其來的神秘電話。第二天,錢鐘書被一輛汽車接走,到古驿道醫院就醫。

楊绛母女隻能往返于詭異的古驿道客棧與醫院之間,小心翼翼地進行探望。

錢瑗此時卻因腰椎疼痛住進西山醫院。一年多後,錢瑗醫治無效去世。接着,錢鐘書在女兒走後的第二年撒手人寰。

他們仨就這樣失散了。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我們仨失散以後,家就成了客棧。

錢鐘書父女雙雙住院,楊绛先生的夢境穿梭在父女倆的兩處地方,來回探望。當愛女離世,她感覺她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飽含熱淚的眼睛,一齊流下淚來。這是一種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切膚之痛。

她知道錢鐘書此時是在努力延續生命,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盡量和她多聚聚。然而,“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這是與至親之人生離死别時的悲憫之痛。

一家三口,兩個親人相繼離世,隻剩下自己一個人87歲的孤獨老年。楊绛感覺,三裡河的家,已經不複是家,隻是她的客棧了。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生命是一個旅程,或許我們都正當年輕,沒有考慮過生命的意義,體驗不到楊绛先生與親人分别時的那種肝腸寸斷。

可是,我們的父母卻都老了,我們是否想到,終有一天父母會離我們而去?父母就是我們的家。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對父母的盡孝要及時趁早,不要在他們離開之後,我們才開始悔恨,“子欲孝而親不在。”

家是什麼?家是承載天倫之樂的地方。

我們時常思考家的意義。家是什麼?家是溫馨的港灣,容納漂泊的靈魂;家是如傘的大樹,遮擋酷夏的驕陽;家是清涼的雨絲,拂去疲憊的征塵;家是永遠的牽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我們隻有擁有穩定溫馨的家庭,才能赢得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家”的來源,在于夫妻間的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在于一家人的天倫之樂。

在《我們仨》的第二部分,楊绛先生記述了她們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們的早飯總是由鐘書來做:牛奶紅茶、雞蛋面包、黃油果醬,做好端到楊绛床前,兩人一起吃。

女兒查找食譜學習做菜,買了烤箱精心烤制鮮嫩肉類,哄着父母吃飯吃菜。為了讓他們多吃,她衷心向父母道謝。

楊绛總覺自己做飯粗疏,她向父女倆“許願”:退休後要“補課”、“還債”、給他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女兒卻一口否定,鐘書質疑地說:為什麼就該你做?你退了,能休嗎?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就是在這樣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裡,丈夫體貼妻子,主動承擔做早飯的任務,一做就是一輩子;女兒心疼父母,盡心竭力為父母準備飯菜;妻子心懷歉疚,想要在退休後燒菜做飯,卻遭父女倆一緻反對,隻是不想讓她太過勞累。

想想我們現代人的婚姻,有多少是敗在日常家務上的推诿扯皮、斤斤計較,把日子過成了争争吵吵、一地雞毛?

夫妻之間,首要是體貼關心,互諒互讓,隻有互相付出,才能真情相待。

楊绛一家三口在古驿道團聚,即使不用說話,也覺心上舒坦。

錢瑗永遠是父母心頭牽腸挂肚的痛。女兒帶着對父母的不舍與牽挂離世,父母在夢中感應到她的存在,鐘書痛惜女兒,也可憐妻子。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在最後的時刻,鐘書強睜開眼睛看着妻子,楊绛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鐘書叮囑她“绛,好生過”,然後就此别過。

這就是楊绛筆下與父女倆的分别:此情可待成追憶,讓我們感動、痛惜、淚目、唏噓不已。

家人在,就是完整的家。家人散,家就不複為家。

從楊绛一家三口的家庭關系中,我們更多地感受到了他們的心心相印、傾心付出、相親相近、相扶相攜。這是一種無私的愛,也是一種我們無比渴望的溫暖和幸福。

我們是否能學到一些他們家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呢?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四本有關家庭類書籍:《親密關系》、《愛的五種能力》、《熱鍋上的家庭》、《幸福關系的七段旅程》。許多人從中受到教益,調整了夫妻相處模式,改善了夫妻關系和諧。

那麼,在楊绛先生與錢鐘書相守63年的歲月長河中,在經曆曆史變遷和動蕩不安的時局變化中,他們是怎樣做到始終如一、不離不棄,堪稱完美婚姻、神仙眷侶的呢?

《我們仨》之二:我們仨失散了,家已不複是家,隻是旅途中的客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