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作者:萧瑟6709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第二部,记述的是“我们仨失散了”的主题。

这是一个悲悯的故事。

某一天晚饭过后,钱钟书和钱瑗父女正如往常一般有趣地玩笑逗闹,却接到一个突如其来的神秘电话。第二天,钱钟书被一辆汽车接走,到古驿道医院就医。

杨绛母女只能往返于诡异的古驿道客栈与医院之间,小心翼翼地进行探望。

钱瑗此时却因腰椎疼痛住进西山医院。一年多后,钱瑗医治无效去世。接着,钱钟书在女儿走后的第二年撒手人寰。

他们仨就这样失散了。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我们仨失散以后,家就成了客栈。

钱钟书父女双双住院,杨绛先生的梦境穿梭在父女俩的两处地方,来回探望。当爱女离世,她感觉她的心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这是一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切肤之痛。

她知道钱钟书此时是在努力延续生命,故意慢慢儿走,让她一程一程送,尽量和她多聚聚。然而,“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是与至亲之人生离死别时的悲悯之痛。

一家三口,两个亲人相继离世,只剩下自己一个人87岁的孤独老年。杨绛感觉,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了。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生命是一个旅程,或许我们都正当年轻,没有考虑过生命的意义,体验不到杨绛先生与亲人分别时的那种肝肠寸断。

可是,我们的父母却都老了,我们是否想到,终有一天父母会离我们而去?父母就是我们的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对父母的尽孝要及时趁早,不要在他们离开之后,我们才开始悔恨,“子欲孝而亲不在。”

家是什么?家是承载天伦之乐的地方。

我们时常思考家的意义。家是什么?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征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我们只有拥有稳定温馨的家庭,才能赢得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家”的来源,在于夫妻间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在于一家人的天伦之乐。

在《我们仨》的第二部分,杨绛先生记述了她们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早饭总是由钟书来做:牛奶红茶、鸡蛋面包、黄油果酱,做好端到杨绛床前,两人一起吃。

女儿查找食谱学习做菜,买了烤箱精心烤制鲜嫩肉类,哄着父母吃饭吃菜。为了让他们多吃,她衷心向父母道谢。

杨绛总觉自己做饭粗疏,她向父女俩“许愿”:退休后要“补课”、“还债”、给他们一顿一顿烧好吃的菜。女儿却一口否定,钟书质疑地说:为什么就该你做?你退了,能休吗?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就是在这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里,丈夫体贴妻子,主动承担做早饭的任务,一做就是一辈子;女儿心疼父母,尽心竭力为父母准备饭菜;妻子心怀歉疚,想要在退休后烧菜做饭,却遭父女俩一致反对,只是不想让她太过劳累。

想想我们现代人的婚姻,有多少是败在日常家务上的推诿扯皮、斤斤计较,把日子过成了争争吵吵、一地鸡毛?

夫妻之间,首要是体贴关心,互谅互让,只有相互付出,才能真情相待。

杨绛一家三口在古驿道团聚,即使不用说话,也觉心上舒坦。

钱瑗永远是父母心头牵肠挂肚的痛。女儿带着对父母的不舍与牵挂离世,父母在梦中感应到她的存在,钟书痛惜女儿,也可怜妻子。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在最后的时刻,钟书强睁开眼睛看着妻子,杨绛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钟书叮嘱她“绛,好生过”,然后就此别过。

这就是杨绛笔下与父女俩的分别:此情可待成追忆,让我们感动、痛惜、泪目、唏嘘不已。

家人在,就是完整的家。家人散,家就不复为家。

从杨绛一家三口的家庭关系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心心相印、倾心付出、相亲相近、相扶相携。这是一种无私的爱,也是一种我们无比渴望的温暖和幸福。

我们是否能学到一些他们家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呢?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四本有关家庭类书籍:《亲密关系》、《爱的五种能力》、《热锅上的家庭》、《幸福关系的七段旅程》。许多人从中受到教益,调整了夫妻相处模式,改善了夫妻关系和谐。

那么,在杨绛先生与钱钟书相守63年的岁月长河中,在经历历史变迁和动荡不安的时局变化中,他们是怎样做到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堪称完美婚姻、神仙眷侣的呢?

《我们仨》之二:我们仨失散了,家已不复是家,只是旅途中的客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