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山海嘯

作者:光明網
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山海嘯

火山灰雲突破對流層頂,形成了直徑近500公裡的傘形雲團,傘形雲團周邊的巨大沖擊波清晰可見 新華社發

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山海嘯

衛星視角下的東加海底火山噴發瞬間 新華社發

羊城晚報記者 陳亮

近日,東加火山爆發及其引發的海嘯受到全球關注,中國浙江沿海也監測到海嘯波。本次東加火山爆發及海嘯是如何發生的?會産生哪些影響?是否會“波及”大陸?目前廣東對海嘯有何最新研究?對此,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胡湛和博士後陳玉潔。

羊城晚報:本次東加火山爆發及海嘯的成因是什麼?

胡湛:東加的火山就處于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太平洋闆塊在東加東側的海溝處俯沖,俯沖的大洋洋殼在深部脫水引起地球内容(地幔楔)的熔融,形成岩漿。俯沖持續在進行,熔融也在積聚,待壓力達到臨界時,在俯沖帶上部發生火山噴發。因為岩漿中含有很多的氣體,常呈劇烈的爆發狀态,威力很大。

曆史上,絕大多數海嘯事件是由海域地震産生,直接由海底火山噴發産生的海嘯事件極其罕見,東加火山噴發所造成的海嘯波目前已經波及全球,這是人類曆史上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火山海嘯事件。關于這次海嘯在全球所造成的災害性影響目前尚不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距離東加火山較近的區域,大規模的沿海淹沒和部分地區的人員傷亡是不可避免的。

根據初步判斷,火山爆發帶來的海底滑坡,是造成此次海嘯的主要因素;另外,火山噴發帶來的氣壓擾動,也是加劇海嘯規模的重要因素。

羊城晚報:大陸對于海嘯的記錄和研究曆史是怎樣的?廣東有沒有經曆過嚴重的海嘯?

陳玉潔:曆史上,在中國沿海記錄的海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稀疏的。由于海嘯和風暴潮都是與海平面有關的淹沒過程,是以很難區分造成沿海增水的原因。有研究發現,大陸曆史上記載準确的、最具破壞性的一次海嘯發生在1867年,影響了台灣北部的基隆,造成至少100人死亡。關于中國大陸沿海的記載,有三起關于海嘯記錄比較可靠且具有相對破壞性。分别是1604年福建泉州大地震引發的海嘯、1605年瓊州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和1918年廣東南澳地震引發的海嘯。

羊城晚報:大陸何時開始重視對海嘯的研究,目前有何進展?

胡湛:大陸在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和減災系統,但真正開始重視海嘯預警是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後,2006年國家海洋局開設24小時海嘯預警業務,國際海洋政府間組織正式同意依托中國海嘯預警中心建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8年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正式授牌。日本東北海嘯後,大陸開始思考環太平洋地區的類似事件對中國海岸邊緣的影響,包括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自然資源部海洋災害預報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學術各界都展開了積極研究。目前,大陸已經開始了一系列調查和研究項目,旨在根據最壞的情況在社群層面繪制海嘯淹沒地圖。

羊城晚報:中山大學近年來在海嘯研究方面有何重要發現?

胡湛: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培震院士團隊李琳琳教授課題組,近些年針對大陸南海海域内的多類潛在海嘯源開展了系列研究,指出南海海域是大陸海嘯災害風險最高的海域,存在馬尼拉俯沖帶、南海北部活動斷裂,海底滑坡等多類潛在海嘯源,馬尼拉俯沖帶地震是南海域内最有可能觸發區域性大海嘯的海嘯源。受海嘯波傳播方向性和海底地形共同影響,大陸包括廣東、福建、海南、廣西等地的華南沿海、台灣和内部各島礁均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影響,其中廣東省沿海是受海嘯威脅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目前,我們對馬尼拉俯沖帶孕震特征、地震活動性、俯沖帶淺部近海溝斷層耦合度和發震機制認知有限,現有海嘯災害評估結果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後期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研究。

來源: 羊城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