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做戰死鬼,不做亡國奴,誓血國恥——宋哲元
在大陸的曆史上,有人功勳卓著,流芳千古,也有人聲名狼藉,千夫所指。
史書如何撰寫,後世如何評價,是這些前人們無法控制的,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那些被人所傳頌的,未必沒有做過壞事,而那些被人戳着脊梁骨罵的,也未必沒有做過好事。
總有一些人,為了大義而需要做出一些被人所指責的事情,他們當然也不願意冒着被後世唾罵的風險來做一些事,但是他們知道,和名聲相比,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才更重要。

戰争時期,就有這樣一位名叫宋哲元的陸軍上将,他受命去剿匪,并在戰争勝利後抓獲了俘虜五千多人,
按理說,抓到俘虜後一般都會收歸或遣散,但是宋哲元卻沒有這樣做,
為了百姓們的安危,他表示:我甯願背上千古罪名,也要殺掉這5000俘虜。
一、宋哲元其人
宋哲元,1885年出生,山東人,他出生在書香世家,由于家中都是讀書人,是以宋哲元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耳濡目染之下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培養出了極高的文化素養。
對小時候的宋哲元來說,父親宋湘及可以說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因為
父親不僅在學識上極其淵博,能夠教會宋哲元很多知識,還有着良好的涵養和正确的價值觀,為宋哲元樹立起了一個正面的榜樣。
在這樣良好的環境下長大的宋哲元不僅學有所成,還善良誠懇。他深知對于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是以他從十七歲的時候便開始在家中辦私塾,教一些孩子們讀書。
他招收的學生大多數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沒辦法接受教育,
而宋哲元的做法也讓人很感動,他免去了這些孩子們的學費,讓他們擁有了一個寶貴的讀書機會。
因為他的這一善舉,他得到了許多人的愛戴,也是因為宋哲元年輕時心中就有着大義,是以他在選擇未來道路時,堅定不移地考入了北洋陸軍的學堂。
在那裡,他表現得十分優異,不僅展現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天賦,還表現出了身為一個軍人所應當具備的所有精神。之後,
他很快便得到了上級的欣賞,層級一路上升,在畢業之後也受到了重用,參與了很多重要的戰争,屢立奇功。
二、殺掉五千名戰俘
1928年的時候,他參與了北伐戰争,并且收到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剿匪。
那個時候,國民黨已經成功占領了陝西,接下來他們即将面對的,是已經在西北地區盤踞了十幾年的土匪。
這些土匪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仗着首領黨玉琨有着幾分本事,而肆意地侵擾着當地的百姓,令他們苦不堪言。
黨玉琨因為曾經當過兵,是以對行軍打仗和治理隊伍頗有幾分見解,這使得他充分知道搜集物資和擴充隊伍的重要性,是以在他當土匪頭子的這些年時間裡,
他不僅搜刮當地百姓的錢,還聯合地方的鄉紳一起盜墓,将值錢的文物拿出來變賣,以換取更多的錢财。
這樣的做法讓大陸流失了大量寶貴的文物,是以政府曾經多次出兵圍剿過他們,
可惜每一次都失敗了,于是宋哲元到來之後,立刻被任命成了剿匪總司令,被寄予了将這群土匪徹底殲滅的厚望。
要知道,宋哲元平時在戰場上遇到的都是兇悍的敵人,這些土匪對他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是以宋哲元在剛開始剿匪的時候,并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這群土匪比他想象的要狡猾得多,借助陡峭的地勢讓他們無法進攻,是以,宋哲元嘗試了很多辦法都沒能對他們造成實質上的傷害。
宋哲元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輕敵了,是以他在深思熟慮之後,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挖道地。
他先派人在主戰場上繼續發動進攻,以此來吸引敵人的注意,又在距離這裡大約百米的地方挖一條道地,直通城池底下,
随後在對應的地面上找到一間屋子,在裡面放滿了炸藥。
當一切準備就緒的那一刻,他按下了引爆鍵,随後城外的炮彈和城内的炸藥同時爆炸,巨大的轟鳴聲将整個山頭都震得抖動起來,敵人聽到這聲巨響,頓時被吓破了膽。
有了這樣的基礎後,宋哲元順理成章地打開了土匪的老巢,得以順利地進攻進去。失
去了地理位置的優勢,這些土匪根本不是專業軍人的對手,很快便被打得措手不及,不得不抱頭投降。
這次戰争宋哲元大獲全勝,俘獲了五千多個俘虜,在決定要怎麼處置他們的時候,宋哲元想了想,表示一定要把他們都殺掉。
這個想法有些瘋狂,這些人雖然是土匪,但畢竟是一條活生生的人命。更何況曆朝曆代的戰争中,對待俘虜的方式都是要麼教育要麼關押,沒有直接殺掉的做法。
但是宋哲元卻不這樣想,他認為,這些土匪長年以來紮根在此,但凡給他們一絲機會,他們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東山再起,到那個時候,受苦受難的依然是此處的百姓們。
三、甯願背上千古罵名
是以,29軍的宋哲元,甯願背上千古罵名,也要殺掉這5000名戰俘。
而後來的結果證明了,他是對的,在這樣堪稱殘忍的結果下,此處再也沒有出現過土匪,百姓們重新得到了安甯的生活。
這件事發生後,衆人對宋哲元有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有人認為他這樣的做法是對的,也有人認為他不近人情。
但是無論衆人怎樣想,對宋哲元來說都沒關系,因為他是為了大義才作出這樣的決定,他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