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時期并非對世界一無所知,甚至粘杆處的間諜遍布全世界

一提到清朝相信在大多數人印象當中是,愚昧,落後,貧窮,封建甚至是恥辱的 對,世界一點都不了解。

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并非對外界不了解

我們可以從康熙曾經請了西方傳教士給他講西學,内容包括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音樂,甚至包括哲學,甚至現在我們數學中“根”、“元”、“次”、“幂”、“解”高元多次方程運算中的專有名詞都是康熙發明的。

1793年6月,經過長達9個月的長途跋涉,由英國皇室派出的,馬戛爾尼使團總算抵達了天津海岸,随後前往京城面見乾隆。

在馬戛爾尼遞交上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并提出通商的請求後,卻被乾隆幹脆利落地拒絕,并且回答了那一句著名的話:“天朝物産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産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根據《馬戛爾尼日記》的描述,為了能夠達到通商的目的,英國使團帶過去了工業革命最先進的産品,包括卡賓步槍和連發手槍,當馬戛爾尼自信滿滿地将這些物品擺放在接待大臣福康安的面前,他的态度卻顯得冰冷異常,“不隻置之不顧,甚至從此以後就鎮日不露笑容。”隻是說道:“這種軍器操法,諒也沒有什麼稀奇。看亦可,不看亦可。”

清朝時期并非對世界一無所知,甚至粘杆處的間諜遍布全世界

是以馬戛爾尼十分困惑:“福康安的态度讓我感到莫名其妙,是他在廣州時曾見過同樣的物品?還是他自認為是能幹的人,警惕我們這些英國人探查當地風俗民情,以至于對中國不利?我認為後一種解釋比較合理。

清朝之是以對馬戛爾尼使團如此冷漠,排斥完全因為是法國大革命,清朝時期于法國的關系比較友好,比如當時不少宮殿都是法式的,乾隆比較喜愛的法國鐘表,配飾等可以表現出來。在路易十五執政時期,派遣高勒斯和楊德旺兩位傳教士來到北京觐見,而乾隆也計劃組織使團,讓錢德明擔任顧問進行回訪。也就是在馬嘎爾尼使團到達之前,乾隆得知了路易十六被砍掉了腦袋的消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結合當時中國的政治環境,與乾隆對造反的态度,乾隆得知一個國家的皇帝被砍了腦袋是多麼的震驚。

清朝時期并非對世界一無所知,甚至粘杆處的間諜遍布全世界

錢德明記錄自己在北京看到的一切:“關于法蘭西的騷亂和種種破壞行為,這讓清朝廷産生了十分的警惕,雖然外國工匠在北京依然受到尊重和歡迎,然而他們的行為,卻被官府監視起來,尤其是通向歐洲的書信,也必須要一一檢查。”錢德明得知馬戛爾尼訪華碰壁之後,不無遺憾地寫道:“如果英國人能夠在歐洲的壞消息抵達之前到達,或許他們遇到的麻煩會少上不少,在歐洲動亂(即法國大革命)後,中國人将歐洲人當成了狂人。”

而且随着近年來研究與發現在清宮留下的滿文檔案裡還發現了更震驚的事實粘杆處的特工們,在當時搜集了大量當時世界上的各種情報,其中不僅知道法國大革命的來龍去脈,而且知道英國發生了全面的工業革命,甚至工業革命當時已經滲透到了中亞地區,并且很清晰的了解在全世界海洋當中航行着英國的艦船等當時最新的時政情報,均在檔案中有完整的展現,而當時情報人員的研判認為:當時大清帝國的最大敵人就是北方俄羅斯。

清朝時期并非對世界一無所知,甚至粘杆處的間諜遍布全世界

在英國占領印度之後清朝的皇帝,甚至還向印度派遣過粘杆處間諜搜查情報,甚至能推算出未來國家最大的敵人

從上所述清朝的統治者不僅知道當時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與發展,也知道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武器是什麼就是說清朝統治階層當時完全了解世界,但他們防範的始終還是漢人,甚至讓國家一起沉淪,也得嚴防漢人。這也是為什麼曆代清朝皇帝不敢甚至不允許研究火器的原因,因為滿人少,漢人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