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講不一樣的飲食故事

蒙眼切蓑衣、刀尖舞蹈活靈活現……把粵菜搬進展覽現場,你期待嗎?

18日,為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粵菜師傅”工程,擴大對工程的宣傳,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和廣州酒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廣東省流動博物館承辦的“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在廣州市天河區體育東路112号百福廣場廣州酒家開幕。

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講不一樣的飲食故事

記者注意到,展覽展出了40件/套實物,包括粵菜老菜單、老菜單等,通過近百張照片、圖檔,展覽從粵菜曆史、菜肴風味、傳統習俗、名菜與名人故事等方面深挖粵菜背後的文化元素,為觀衆帶來美味背後的故事。

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講不一樣的飲食故事
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講不一樣的飲食故事

媒體見面會上,廣州酒家和廣州市旅遊商務職業技術學校分别帶來了廣式點心展示和精彩的刀工表演。“泮塘五秀”是廣州酒家首創的象形點心,以西關名産“五秀”即茨菇、菱角、蓮藕、茭筍、馬蹄為原型制作而成,自然、生動的形象給食客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是一款頗具代表性的精緻美點。作為粵菜師傅的“黃埔軍校”,廣州市旅遊商務職業技術學校培養了衆多具備如此優秀素質的粵菜師傅。

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講不一樣的飲食故事

粵菜發端于秦漢,形成于唐宋,成熟于晚清、興旺于民國,繁榮于當代。粵菜從嶺南大地出發揚名北京、上海,漂洋過海開遍世界各地。“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背後是廣東人敢為人先、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的精神核心。粵菜,浸潤于街頭巷尾,浸潤于餐桌的方寸之間,浸潤于你我的一飯一蔬,見證着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跟着粵菜去旅行,“粵菜文化展”講不一樣的飲食故事

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是三張粵菜餐桌,分别為十二道廣府菜、潮汕和客家仿真菜。其中廣府仿真菜是佛山秋色作品,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何信制作。

佛山秋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指秋季農業豐收之時,民間所舉行的慶祝豐收遊行。巡遊活動中那些反映自然景物或社會生活的秋色工藝品叫作“景色”,這十二道栩栩如生的廣府仿真菜就是由“景色”工藝中的蠟塑法制成。

潮汕菜和客家菜由韓山師範學院潮菜學院潮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團隊采用環保高分子材料與堆砌技術,經過模組化、上色、定型、拼裝、淋汁等工序制成,展示菜品最新鮮真實的模樣。

展覽期間将推出“甜美點——粵式點心制作體驗”“拉腸啦——西關米漿布拉腸制作體驗”“新粵味——粵菜飲食烹饪體驗”三場體驗活動。

據悉,展覽結束後将通過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平台“旅行”到廣州市荔灣區博物館、惠州市博物館、佛山市三水區博物館、韶關市博物館等進行巡展。

【記者】黃堃媛

【攝影】仇敏業

【通訊員】黃蘇哲

【作者】 黃堃媛;仇敏業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