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确确實實是一個好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團結一緻,共同輔佐他標明的繼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謂的“代溝”一樣,子孫們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孫,他們是無法體會朱元璋這種深厚的父愛的,在他們看來,這個白發蒼蒼的老者早就應該領終身俸走人了。他們關注的隻是這個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奮鬥一生,為子孫積攢下了大筆的财富,可當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時,他的子孫的眼睛卻隻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筆财富,投向這個老人的隻是冷冰冰的目光。
這無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明朝那些事》
太子朱标暴斃後,九邊重鎮的塞王們。
對京城的朱元璋和朱允炆,這一老一小、爺孫皇位的觊觎,在當年明月筆下展現的淋漓盡緻。
正所謂“拳怕少壯,棍怕老狼”。年邁的朱元璋,是技巧高超而氣力不足;稚嫩的朱允炆,是年輕氣盛但缺乏經驗。

而朱标這個中流砥柱的坍塌,對燕王朱棣、秦王朱樉、晉王朱棡來說。
除了感情上略微的不忍外,更多的是皇位來襲的喜悅。
是以,晚年的朱元璋,最大的隐患就是這群羽翼豐滿的兒子。當然,兒子們不會對他怎麼樣。一是虎老餘威在,和他鬥風險太大;二是快七十歲老人還有幾年?老的走了,小的還能跑了不成,沒必要提前冒險。
但朱元璋也是幸運的:在他生命最後3年,秦王朱樉突然暴斃了。這讓遲暮的朱元璋,望着小孫子朱允炆,由衷地松了口氣。
老天對朱允炆的眷顧遠不止于此。爺爺朱元璋駕崩前50天,晉王朱棡也去世了。
是以,朱元璋臨終前,對小孫子朱允炆是放心的。他還專門給了朱棣一封诏書:
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内,非汝其誰?——《明史紀事本末》
什麼意思呢?秦王、晉王已死,朱元璋對朱棣也放心了。在他看來一個燕王,是威脅不到朱允炆地位的。是以他又擺出了慈父的面容,勸朱棣做諸王表率,朝廷戍邊的利劍。
一切血緣、親疏關系的轉化,都在于當時的形勢,這就是皇家子弟的悲哀之處。
朱允炆錯過的“推恩令”
朱元璋駕崩後,朱棣與朱允炆很快有了第一次交鋒——奔喪。正所謂“主少國疑”,朱允炆是明令禁止,任何藩王離開封國來南京奔喪的。
但朱棣不理會朝廷禁令,直接就從北平向南京出發了。朱允炆親自給朱棣發了一道诏書後,朱棣才帶着王府親衛返程。
朱棣對朱允炆的試探,使得這位少年君主非常不滿。
這時候,一個叫高巍的人站了出來。他是朱元璋時代培養的人才,不僅重視農耕富民,還強調漁鹽充稅和煉金強兵的重要性,是一個能務實、不迂腐、人品好,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建議朱允炆,采用漢武帝時的“推恩令”,讓藩王封國越分越小,最終将威脅消弭于無形之中。這本是極好的建議,卻讓兩個人破壞了,他們就是主張“削藩”的齊泰、黃子澄。
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得到了上至建文帝,下至百官的一緻認可。
原因很簡單,“削藩”更有機會:齊泰等文官更有機會升遷;李景隆等武将更有機會封侯;建文帝更容易立威。
他們早就将朱棣等藩王當成了“唐僧肉”,認為這些藩王的實力,早就無法抗衡朝廷了。這種時候讓他們用“推恩令”?笑話,你殺隻雞,還要等到雞餓得沒力氣?
這就是建文帝,聽取齊泰、黃子澄“削藩”建議,否決高巍“推恩令”的原因。但是朱棣是任人宰割的雞鴨嗎?打臉很快就開始了。
鵝圈崛起的朱棣
早在朱标猝死的時候,朱棣焦躁的心就蠢蠢欲動了。讓他這個馳騁北疆的燕王,臣服于乳臭未幹的朱允炆,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朱标雖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長兄為父,論資排輩,心理上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參加工作早,可那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無論如何想不通,無論如何辦不到! ——《明朝那些事》
同樣躁動的姚廣孝,找到了野心勃勃的朱棣。這個不正經的和尚,送了朱棣一頂“白帽子”, 讓朱棣更堅定了自己的内心。
“王”上加一“白”,就是一個“皇”字,人生在世一搏何妨!
但齊泰、黃子澄托大歸托大,雙方實力懸殊也是事實。朱棣雖有十萬燕軍,但這是朝廷的兵,他隻有指揮權沒有所有權。
歸他所有的是1萬燕王護衛軍,而且在掉腦袋謀反這件事上,這些人也未必全聽他的。
朱棣能完全信任的,隻有燕王府800護衛。朱允炆與朱棣的實力,至少有10倍的差距。
是以,朱允炆削藩不久,就幹掉了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并命張昺、謝貴、張信等人,囚禁朱棣于燕王府中。此時的朱棣,隻有800府兵可以調動,隻得靠裝瘋拖延時間。
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明史》
朱棣裝瘋拖延時間的同時,姚廣孝在幕後行動了。姚廣孝不僅在後院練兵,還命人挖了地穴,在地穴中飼養雞、鴨、鵝等家禽。
利用家禽叫聲,遮蓋地穴下打造兵器的聲音。
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先是裝病擒殺了張昺、謝貴兩人。而後帶着張玉、朱能,和操練好的800府兵,一夜之間就奪取了北平九門的控制權。
朱棣奪回北平城後,立刻從燕王府地穴,搬出了提前打造好的上萬兵器,武裝了北平城九門守軍。
同時以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名,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唯一成功的藩王
朱棣“靖難”之後,10萬燕軍多有響應。短短一個月時間,朱棣就聚集了數萬精銳燕軍。
想着“殺雞”的朱允炆傻眼了。這小子一看事情鬧大了,急忙派出朱元璋留下的老家夥——耿炳文,領兵13萬号稱三十萬,征讨燕王朱棣。
可是耿炳文是個善守不善攻的名将,讓他和朱棣野戰本來就有問題。
更糟糕的是,朱允炆還給耿炳文上了個緊箍咒——不要讓我背負上殺叔的惡名。
“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朱允炆可以說是傻得可愛了。沙場交鋒本就是你死我活,皇位争奪更是成王敗寇。出征之前,就讓己方大将注意分寸,那他還如何打仗?真當沙場是校場不成?
結果很明顯,朱棣将耿炳文打的是暈頭轉向,燕軍連續兩場大勝。原因有三:1.耿炳文野戰本就不如朱棣;2.耿炳文六十高齡,朱棣正是年富力強;3.朱允炆的告誡讓他束手束腳。
耿炳文兵敗後,朱允炆聚集了50萬大軍,命李景隆合擊朱棣。
這個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大明第三名将之子。出身正、教育好、關系鐵,是朱元璋為朱允炆特意培養的打手。
可是這個李景隆,也真是虎父犬子的代表。先是動用50萬大軍,攻不下朱高熾1萬人鎮守的北平,讓朱棣有時間搶了甯王的“朵顔三衛”。而後又讓回援的朱棣,在鄭村壩内外夾擊,打得50萬南軍丢盔棄甲。
但朱允炆就是相信李景隆,這樣的失敗都能寬恕。然後李景隆在白溝河,又敗給了兵力不足自己一半的朱棣。
自此,朱棣轉守為攻,擊破南軍50萬合圍,開始了征戰山東。
但山東可不好惹,盛庸、太平、鐵铉,給朱棣上了一課。朱棣第二大将張玉,都讓盛庸給殺了。就是朱棣傾盡全力,和盛庸這些人打,勝負也隻是五五開。
可這個五五開,是朱棣不能接受的,因為一個燕地耗不過大明一十三省。于是,朱棣冒險繞過山東,直奔長江邊的南京而去。
關鍵時刻,一個人站了出來,那就是第一名将徐達之子徐輝祖。這個徐輝祖,雖然是朱棣大舅哥,但打起朱棣可不手軟。
徐輝祖2次擊敗朱棣,但都是勝利之後就讓朝廷火速召回了。
原因也很簡單,朱允炆覺得他和朱棣關系親密,不值得信賴。打死燕軍上萬人,還不能信任?朱允炆信任的是誰,是50大軍兵敗北平的李景隆。
就像蒼蠅偏愛臭雞蛋一樣,李景隆50萬大軍慘敗兩次,朱允炆都放心讓他守南京。
徐輝祖大義滅親,2次擊敗朱棣,都隻能被火速召回。
然後最諷刺的一幕出現了,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打開城門迎朱棣入了南京,做了“靖難第一功臣”。
徐輝祖作為朱棣的大舅哥,卻秉持着大義,在燕軍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帶着府軍打了最後的巷戰。
朱棣終于勝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這是他應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現在是得到回報的時候了。父親的身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現。
你雖然沒有把皇位交給我,但我還是争取到了,憑借我自己的努力。我會用我的行動證明我才是這個帝國最适合的繼任者。我不會讓你失望的,這個龐大的帝國将在我的手中變得更加強大!我将把你的光輝傳揚下去,讓所有的人都仰視我們,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大明!
最終 ,将朱元璋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朱允炆。點燃南京皇宮,結束了建文帝的時代。一個鵝圈内打造兵器,以一城戰一國的雄主朱棣登上了曆史舞台。
并成為了五征漠北、平定安南、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的“永樂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