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作者:波老師看片

最近在追芒果TV綜藝《大灣仔的夜》,看到最新一期裡陳小春和一個在内地生活的港人尬聊,他說他在節目裡的工作是幫助香港學生來内地讀書。

突然疑惑起來,雖然兩岸一家親,但現在的“互動”怎麼會那麼頻繁?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就像今年的跨年晚會,各地衛視台,出現了香港明星歌手雲集獻唱的特殊現象——港星出台當然并不稀奇,隻是今次,這批成名于80或90年代,香港以至大陸觀衆都熟悉的名字,再不代表香港,而是分享着一個新的身份:大灣區的哥哥姐姐們。

首先“粵港澳大灣區”不是一個新名詞。

這個名詞的區域劃分,由2+9個城市組成,“2”是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9”是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地,地區的命名源于一脈超乎強大的邏輯:一個地方的曆史文化可以在短時間内試圖被重新命名并建構。而在娛樂文化領域,那忽然而來的巨大的普及性,諷刺地來自一檔意外走紅的綜藝節目。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去年芒果TV《披荊斬棘的哥哥》中,請來了昔日古惑仔陳小春、張智霖、林曉峰、謝天華、梁漢文,後來以“大灣區哥哥”的名義再度走紅出圈。

自此,北上的港星都以大灣區之星自居,或至少是被介紹出場時如此開場;有些人更是成功開創個人演藝事業的第二春。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向來,地方衛視台的節目,才是觀察受歡迎娛樂及明星的正确管道。

剛過去的跨年及新年演出中,廣受歡迎的上海東方衛視,跨年盛典特别設立了香港分會場,林子祥、葉倩文、譚詠麟、張明敏、呂方、周慧敏、李克勤等人以大灣區歌手的身份出現。

江蘇衛視則有楊千嬅、關智斌、陳偉霆、鐘鎮濤等助陣(當中大部分現已長住上海、廣州等地),同樣以大灣區哥哥姐姐作賣點。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最原汁原味則在湖南衛視的特輯,古惑仔系統的大灣區哥哥們乘着“披荊斬棘的哥哥”和“大灣仔的夜”的節目口碑,成為反應最熱烈的演出嘉賓。

另一邊,香港元旦晚上商業電台的2021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上,新的名字此起彼落。

2022年元旦的叱咤樂壇頒獎禮,姜濤奪“我最喜愛男歌手”。

而當中最為火紅的Mirror,卻不為大陸觀衆所知。

兩個香港舞台,卻像平行時空。

香港故事難說,多年來都還未曾說清,倒又開始了講另外一個大灣區故事。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然後,老演員的新角色上場。

大灣區哥哥姐姐們化着濃妝與操着一腔“港普”,搖身一變,成為進軍内地市場北上發展的樣闆,更可能是往後更多香港人北上的模範。

明星們有了一個比任何廣告合作都更重要的任務,成為這融入政策的最知名又收效的代言人。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TVB的過氣藝人,叔叔阿姨輩的歌手,無論是商場走秀到直播賣貨,合力演繹着一出更主旋律的大片,親身示範響應号召、拓展更大生活與事業空間的戲碼。這當中的吸引力,完全擊中傳統港人卑微的所求:不過是要混口飯吃!

香港的娛樂圈,一定會在大灣區!

就連《中國好聲音》的最新冠軍,都是專門演唱香港經典粵語歌的台山女生,來吧,國語不靈光也不打緊。更不用說大灣區的各種香港人北移的政策福利,如就業補貼、社保、戶口居民待遇等等。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港星來内地後,普遍的“素質”和“專業素養”都非常高。

之前内地各種晚會和歌唱節目都假唱和修音嚴重,除非是決賽直播,否則你很難聽到這個歌手的真實歌聲如何。最近内地晚會開始打擊假唱,令我發現最近好幾個地方台的跨年晚會,粵語歌居然都占了一半以上。

因為有實力敢真唱的明星很有限,北上的港星無論立場如何,大部分能混出來的還是有真材實料的。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而大灣區在流行文化中又意味着什麼?

它迫不及待,像紅頭檔案一樣下達。

去年廣泛宣傳的中秋晚會“灣區升明月”節目,由紫荊文化集團、央視電影頻道、深圳市委宣傳部和鳳凰衛視主辦,此“大灣區中秋電影音樂晚會,将深情唱響南海之濱、珠江兩岸。”

王菲唱着這節目的主題曲《灣》,當然滿了人月團圓的老舊情懷,這種假設的人同此心,傳遞着硬套于上的情感共鳴,可是當灣區的月亮升起,我們确能肯定大家是在觀看同一個月光嗎?城市的變臉,公民的情緒,于此和諧的音樂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隻往過去聚焦的情感,實是刻意遺漏了當下的香港,那已更趨熾熱的新一代文化産出。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幾乎是同時期舉行,2022年元旦的叱咤樂壇頒獎禮,被外界普遍認定為香港樂壇向過去道别,一代新人登場的分水嶺。

除了在歌曲中或得獎言詞中表達對香港的愛和堅持,對遠去或留守人的鼓勵和關注,沒太多人看得清那同時也是内娛系統和香港本土系統分道揚镳之勢。

當黃偉文感謝Mirror堅持唱粵語歌之時,我們更要指出的是兩地的娛樂歌星炮制手法,以至整個娛樂圈産業鍊及管控方式,已有着本質上的分别,而正是這種差別使香港音樂人逐漸遠去的方式。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這兩年間,對大陸音樂迷而言,香港流行文化特别是樂壇的缺失,兩岸交通的停頓,已然加深了兩地的文化鴻溝。

如果語言不是最終決定條件,那什麼才是香港音樂的生命線?

建築大師雷姆·庫哈斯在研究珠三角時,曾迷惑于像深圳這種無曆史、無靈魂、無可識别性的超速發展都會的同時,也無不驚訝于珠三角城市那并無不可能的拼貼以至濃烈的生命力,多個城市組成的都市網,締造一種獨特的互相依存關系。

以上說的大灣區雖說是一個文化身份,可現實中它确實是未來結合了科技、醫療、出行、消費、居住的另一種城市生活方式。當拼貼的新生活模式遇上文化,可以有怎樣的産出呢?顯然這個答案是無限的。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昨日的港星代表了一個時代,資源聚集、衆星拱月;

今日的港星,相較之下自然顯得形單影隻。事實上,内地流行樂壇亦不見得如何欣欣向榮,正如近日騰訊公布的2021年華語樂壇十大熱歌,榜單出爐後即令衆多網民乍舌,感歎不已所揭示的,差別在于,内地擁有龐大的市場,是以依然能維持表面的風光而已。

但曆史可以書寫,未來無法預見,也許Mirror熱潮隻能維持幾年?也許他們最終會如願登頂亞洲?也許十年之内香港樂壇再出現一支Beyond?

但是誰又能斷言呢?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從五條人的潮汕民謠到香港圈的美韓日偶像混種泛太平洋風,内地沒有另一個大文化區域能産生出這麼具多樣性活力及不随大陸主流大衆口味的地區作品。

五條人唱的不是粵語,是汕尾區海豐方言,但粉絲接收到的是充滿混雜特色、又貼近生活的小民氣息原創。

在他們最近的演唱會宣傳中,甚至提出了“發展中”的理論架構,追溯廣義上廣東/南方文化的豐富内涵和外延影響力,以至南方城市因邊緣性而來的生猛敢為。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這種“發展中”的含義是既在地又全球化的視野與創作,可能才是香港未來的音樂走向。Mirror說目标要做到“香港第一”,此時于香港,立足有新意,是把自己放進全球的流行音樂脈絡中,而非進行内卷。

不需要劃地為牢,當然也不該投主旋律所好。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根據統計,廣州常住人口裡面,約有一半為外地人,剩餘一半本地人中,相信不是所有人都會說粵語,土生土長的比例隻會更低。

除了血脈相連、文化相近外,兩地所處的環境、身份認同幾乎沒有相似之處。既然當年的香港能成長為東方之珠,今天又何須抱怨近鄰無法提供支援。

珠三角這件外套穿了這麼多年,尚且未能實作“廣佛同城”,大灣區也好,小灣區也好,不過是一個名字。

港星北上成定局,變成大灣區的香港,為什麼出不了第二個Beyond了

是以清楚了大灣區的概念和可能性,自己的站位,就知道如何去打破它帶來的限界。

或許有一天真的會出現,皇後街變成北京街,彌敦道改成上海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