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兒子”刷屏,“我的父親母親”是厚重前傳|時評

文/羊城晚報特約評論員 然玉

近日,《杭州男子從殡儀館打來電話:能不能寫寫我們的天才兒子》刷屏了。“你們能不能寫我兒子的故事?我兒子是天才,他現在精神病院裡,他媽媽今天剛走了。”父親金性勇說,他的兒子金曉宇被診斷為躁狂抑郁症,會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但在十年時間裡,他翻譯了《誘惑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的元素》《書信集》等22本書,橫跨小說、電影、音樂、哲學多個領域。金性勇說:“新書是我兒子命懸一線時的強心劑。”(1月17日杭州日報)

“我們的天才兒子”,滿滿的驕傲,沉沉的心事。在煎熬中勉力支撐,在苦難中反戈逆襲。以生命的力量,抗争命運的不公;以家庭的溫暖,消融厄運的堅冰。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不幸,也演繹了一個個令人動容的奇迹。就這樣,金曉宇被重新定義一一是躁郁症患者,更是“天才翻譯家”。

如果說,“翻譯”是不同文化的擺渡人。那麼,他的父親母親,無疑是金曉宇人生的擺渡人。從崩潰、絕望的一頭,度到平靜、新生的另一頭。

“天才兒子”刷屏,“我的父親母親”是厚重前傳|時評

金曉宇和父親金性勇。圖/杭州日報

生活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隻是很多時候,陷于困厄中的人們,未必來得及找到那扇窗,未必有信心找得到那扇窗。而數十年來,金性勇夫婦,一直奔走着、嘗試着,隻為給兒子尋找那扇窗,隻為窗外能透進一抹光。機緣巧合之下,金曉宇終于遇到了命中注定的歸宿。而這,絕不是上天垂憐,而是用父愛與母愛鋪就的救贖之路。哪怕外面驚濤駭浪,小小的家,就是最牢靠的避風港。其間,愛在滋長,病在消退。空氣在變暖,才華在發光。

“不讀書不工作不成家都能接受,我們隻要兒子活着”,或許也曾心灰意冷,但終究未曾放棄。在發現天才之前,在培養天才之時,金性勇夫婦的初衷很簡單也很純粹,無非就是“守護好自己的孩子”……“隻要兒子活着”,卑微至極的心願,别無所求的無奈。可是,作為優雅、老派的知識分子,金性勇所了解的“活着”,不是那種實體層面的存在,不是那種生理層面的存續,而是“有尊嚴地活着”,甚至是“體面地活着”。

他們堅定相信兒子,不惜傾注所有。哪怕所有的“傾注”,都可能被躁郁症的兒子一砸了之、毀于一旦。這是一個不斷播下種子,不斷收獲失望的故事,如同一位農人在鹽堿地裡虛無地耕作,極端殘酷又極緻溫柔。終究有一天,一顆種子開始發芽,向陽而生、開花結果。無心插柳,柳暗花明?或許不如說是,“有心人,天不負”。一段綿延的悲劇,總算峰回路轉。相比于“天才翻譯家”的贊譽,金性勇更感欣慰的,無疑是兒子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可以安甯地活着。

所謂翻譯,一邊連着閱讀,一邊牽着寫作。閱盡光陰坎坷,寫下愛與希望。倘若“我們的天才兒子”是杭州版《美麗心靈》,而“我的父親母親”定是一部更加厚重的前傳。(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傅銘途

編輯 | 李妹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