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空軍特級飛行員李淩:拼搏奮飛,隻為配得上“第一”的使命

作者:光明網

奮飛在“第一”的使命航線上

——記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空軍特級飛行員李淩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張雨晴 特約記者 王學峰

空軍特級飛行員李淩:拼搏奮飛,隻為配得上“第一”的使命

上圖:1月10日,李淩駕機參加空戰對抗訓練(視訊截圖)。楊盼攝

“祖國用第一為我們命名,我們用第一回報祖國”。

空軍航空兵某旅營院内,一行遒勁的紅色大字格外搶眼。

“我旅前身是人民空軍首批組建、首支參戰、首獲勝績的航空兵部隊,曆史上曾被授予‘空軍第一師’榮譽番号。”該旅旅長李淩告訴記者,“作為‘空軍第一師’新時代傳人,‘第一’已成為旅隊精神圖騰,融入我們的血脈。”

作為從這支王牌部隊成長起來的優秀飛行員,李淩飛過多種機型,斬獲“金頭盔”1次,榮立個人二等功3次。所在部隊出色完成多項重大任務,5次奪得空軍對抗空戰團體第一名,5人次奪得“金頭盔”。2019年7月,該旅飛行一大隊被中央軍委授予“強軍先鋒飛行大隊”榮譽稱号,習主席親自向他們頒授獎旗。

“拼搏奮飛,隻為讓自己配得上‘第一’的使命。”李淩說。

沐浴“第一”的榮光,更要扛起“第一”的使命

雖然過去很多年,李淩依然清晰記得自己來這裡報到的第一天——

那年正月初六,剛放下背包的他被帶進榮譽室。人民空軍空戰擊落敵機第一人李漢、中央軍委授予“空軍第一師”榮譽番号錦旗……一張張照片、一件件實物,讓他無比震撼。

“沐浴‘第一’的榮光,我們收獲許多‘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李淩深有感觸地說,“先進戰機多次先期裝備我們,重大任務大多讓我們當先鋒、打頭陣。”

然而,前輩打出了“第一”,不代表後來人依舊“第一”。空軍組織第一屆對抗空戰競賽考核,這支部隊派出“王牌團隊”,李淩随隊出征。

沒想到,第一個比賽日,他們被對手以166∶59的大比分淘汰。

那一戰,他們的飛機性能占優,空戰經驗豐富,戰鬥精神也毫不遜色。然而,就在他們還在比誰機動時載荷拉得更大、動作更迅猛時,名不見經傳的對手,已依托電子攻防占據了戰場制高點。

166∶59這組數字,被他們澆鑄成牌匾,鑲嵌在空勤樓門廳内。牌匾的對面,就是李漢的雕像。

曆史與現實、榮耀與失敗的對望,時刻激勵着李淩和戰友們。

沒人知道,他們吃過多少苦,冒過多少風險。人們記住的是,在此後空軍對抗空戰競賽考核中,他們連續3年勇奪團體第一名。

“三連冠”并沒有讓他們驕傲,每次勝利後都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檢讨反思。李淩說,他和戰友們深知:“第一”是個動态的演進過程,隻有永不懈怠地努力,“第一”才可能垂青你。

旅史館裡的一座沙盤,标記着他們不斷挑戰極限、突破自我,實作空軍部隊一個又一個“首創”的航迹。

有一道熟悉的航迹,飛行員們尤為珍視——

202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9月27日,第七批共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懷抱。

專機進入中國領空後,無線電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20041飛機,我是中國空軍航空兵旅長李淩,報告你的任務性質。”

“我是中國空軍運-20機長徐延君,奉命接迎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

“歡迎志願軍忠烈回家,我旅殲-11B飛機兩架,奉命全程護航,向保家衛國的英雄緻敬。”

2021年清明前夕,這段對話的完整錄音首度公開,無數聽者熱淚盈眶。

那一刻,曆史與現實仿佛交彙在一起。

起飛!70年前,李漢帶領新中國首批飛行員從這裡升空。飛行訓練平均僅十幾個小時的他們,在與強敵過招中發揚“空中拼刺刀”精神,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起飛!70年後,李淩和戰友從這裡升空,迎接闊别國土的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

“‘第一’永遠屬于昨天,我們這一代人的職責是續寫紅色傳奇。”任務歸來,李淩感慨地說。

不能隻盯着賽場“第一”,要把目标瞄向戰場“第一”

新年開訓,戰機轟鳴聲劃破冰冷的空氣。李淩登上殲-20戰機,關閉座艙蓋,第一個駕機升空,率領戰機編隊,與兄弟部隊展開一場對抗空戰訓練。

空中鏖戰的激烈自不待言。按照飛行計劃,完成對抗訓練的戰機編隊準備返航。就在此時,李淩臨機指揮另一隊戰機,對返航的戰機編隊進行空中偷襲攔截。被攔截的戰機編隊經過又一番厮殺,才保持戰鬥狀态返航着陸。

臨機導調、臨機處置、臨機指揮、臨機戰鬥,對于這支部隊的飛行員來說,早已不是“意外”之事。走下戰機,李淩語調平靜:“戰場上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隻有平時訓練多些出其不意,戰時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去年6月,一則新聞引發關注:“殲-20戰機列陣空軍‘強軍先鋒飛行大隊’”。李淩和戰友飛上四代機。

坐在四代機機艙内,一流的軍人會看到什麼?思考什麼?

屢屢斬獲空軍對抗空戰團體桂冠後,李淩和戰友們成為其他航空兵部隊争相學習研究和立志打敗的對象。

兄弟部隊想到這裡取經,又擔心他們取勝的“獨家秘笈”不外傳、不真傳。沒想到,李淩和戰友們不但向兄弟部隊分享戰術理念,還把自己精研的戰法招數拱手相送。

這種自信源于實力,更來自李淩和戰友們對“第一”的深思。

近幾年,随着空軍實戰化訓練品牌持續創新,“金頭盔”之戰從過去的比分制到擊落制再到任務制,離備戰打仗越來越近。空軍各部隊互學互鑒你追我趕、各有勝負,李淩和戰友們在成就對手的同時也成就了更強大的自己。

他們早已不滿足于賽場“第一”,而是把目标瞄準戰場“第一”,開始了從分析比賽規則到研判戰場法則的轉變。

一切瞄準戰場,一切對标實戰。李淩說,争當第一,必須瞄準世界一流,這就是他們戰鬥力建設的參考坐标。

那年年初,李淩帶領官兵執行實戰背景下跨區機動任務。他們在陌生機場連續起降、後半夜起飛,跨越多個地域、途經多個海域,訓練資料實作全面突破,成為空軍當年第一個完成此項訓練課目的部隊。

這幾年,李淩帶領官兵一次次飛向高原、飛赴大漠、飛越大海,從裝備性能邊界條件攻擊到自由超視距空戰等,戰鬥力建設始終走在空軍部隊前列。

個體“第一”絕不是真正的勝者,要在體系熔爐裡鍛造利劍

去年底,空軍某基地組織每季度一次的全要素體系對抗演習,該旅編入紅方戰陣。

指揮所給他們下達的任務是阻止藍方突擊紅方地面重點目标。當天,藍方4架戰機組成突防突擊編隊,在另外4架戰機的掩護下長驅直入。

飛行一大隊大隊長高中強和戰友駕駛2架殲-20戰機進行空中攔截,恰好遭遇藍方掩護兵力。

擔負掩護任務的4架藍方戰機立刻擺開戰鬥隊形,頻頻挑釁。藍方突防突擊編隊則悄然疏散,企圖暗度陳倉。

跨代戰機間對抗,殲-20勝券在握。但高中強和戰友沒有貪功求勝,而是調轉機頭,追蹤攔截藍方突防突擊編隊,成功阻擊對手。

“如果當時貪圖擊落敵機數量之功,一心想着先打掉藍方掩護兵力,即使赢得那場戰鬥,也可能輸掉整個戰役。”高中強說。

“過去飛行員習慣從個體角度思考空戰,如今把自己擺進體系練兵、聯合制勝的‘大棋局’,不僅觸覺更加敏感,對作戰背景、任務意圖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李淩說,跨入新時代,我們追求的是在體系熔爐裡鍛造“第一”利劍,提高聯合制勝的貢獻率。

體系練兵如同交響樂團合奏,任何一件樂器哪怕是高出一個音調都會影響整體音色。體系練兵也是同樣的道理。

建标立範,是李淩帶領團隊做得最多的一項工作。他們逐一分解戰鬥力子產品,制定全新戰術标準和統一戰術簡語。記者采訪時看到,該旅每個飛行課目訓練都有一張标準化訓練流程圖,甚至連什麼時候飛行員該出現在哪裡、做什麼動作,都必須按标準程式執行。

每次飛行訓練,李淩都要求把裝備、個人的飛行資料記錄在案。戰術推演、戰法研究首先都是資料說話。

這幾年,李淩利用新體制新機制,常态組織與其他軍兵種部隊聯合訓練,依靠體系支撐、瞄準體系制勝的練兵備戰路子越走越寬。視角轉換、觀念交鋒、目标融合,猶如熔爐中迸射的鋼花,鍛造出新的鋒芒。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越發現體系的力量,越能明白自身的憂患。

走進該旅辦公樓、空勤樓,走廊的天花闆上,每隔幾米就挂有一塊“警示闆”——“作戰對手在哪裡”“他們是什麼裝備”“他們在做什麼”“我們該怎麼辦”……

就是在這種“時刻的自省”中,李淩和戰友們奮飛新時代,續航新征程。

采訪期間,戰機轟鳴不息。前不久,李淩和戰友們又受領了新任務。他們正勤學苦練、實戰實訓,征戰在祖國萬裡長空,守衛着翼下山河的和平安甯。

短評

勇當為戰而飛的先行者

胸懷淩雲壯志,搏擊萬裡長空。

在新時代人民空軍曆史性跨入戰略空軍門檻的征程中,有一位飛行旅長格外引人注目。他成長于王牌部隊,帶出了一支尖刀部隊;他是空軍轉型的探路人,又是疊代發展的築路人;他是能打勝仗的飛行員,又是以戰領訓的指揮員。他叫李淩,一名為戰而飛的先行者、向戰而行的開拓者。

群雁高翔,離不開領頭雁;戰機淩空,離不開好長機。奮進新征程,奮飛新時代,需要大批實幹家,更需要大批先行者。李淩心向藍天、逐夢空天,把自己融入強軍打赢事業,積極投身空軍轉型建設,成為走在時代前列、走在戰争前面的人。他标準要求高,踐行“祖國用第一為我們命名,我們用第一回報祖國”的誓言,矢志鑽研飛行、勇于奪取第一;他思維理念新,堅持用頭腦飛行、用智慧取勝,在資料中尋找打赢法寶,在共享中集聚體系優勢;他實戰意識強,始終以戰場需求籌劃力量運用、按實戰要求進行超前訓練,積極推動戰訓深度耦合,挺進未來空中作戰“無人區”。

未來戰争是血性的,也是理性的;是科技戰,也是智能戰。要打赢現代戰争,循規蹈矩不行,按部就班也不行,必須有像李淩這樣的先行者、引領者。特别是目前,我軍正處于改革重塑、轉型建設的深入推進期,必然會有更多領域需要開辟、更多新質作戰力量需要打造、更多戰法訓法需要探索。各級指揮員隻有自覺向李淩學習,順應轉型、敢為人先,勇立潮頭、大膽突破,堅定扛起謀勝擔當,從嚴鍛造制勝尖刀,聚力提升打赢本領,才能練就能戰善戰的精兵勁旅,確定一旦有事能上得去、打得赢。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