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毫厘之間,現人間百态。巧借自然,一顆顆産于黑龍江叢山峻嶺之間的野生核桃,在刀尖的雕刻下神奇地幻化成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嘯風的老子、孔子等中國傳統人物。看着隻有拇指般大小的核桃上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許多來到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的遊人都贊歎不已。這些精巧雅緻的作品都出自 " 老街泥匠 " 秋果核雕省級非遺第三代傳承人楊富長之手。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三代傳承,從小物件到大創意

1962 年出生的楊富長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他的祖上是闖關東過來的。" 爺爺以前在山東時,就經常愛刻一些東西。父親 16 歲來到哈爾濱後,空閑時常用核桃刻些花籃、小碗等小物件。受父親影響,我從小就喜歡雕刻,經常在他的指導下刻一些東西。" 楊富長說。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楊富長說,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主要以果核為原材料進行雕刻。" 江浙一帶以橄榄核為主,山東一帶是以桃核、棗核為主,父親到哈爾濱後發現東北野生山核桃特别好,就常用它來雕一些東西,但他不雕人物。用核桃雕人物很難,因為這種核桃厚的地方幾毫米,薄的地方還不到 1 毫米,需要根據它的形狀去創意,一不小心很容易雕漏。"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雖然從 10 多歲起就練習雕刻,但楊富長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去,則是從 2006 年離開企業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後才真正開始的。2012 年,作為組委會委員,楊富長參與了國際木雕藝術節賓西分會場的組織工作,負責民間藝術部分。2014 年,楊富長在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開設了 " 老街泥匠 " 工作室,他的那些獨一無二的驚豔之作終于有了向世人展示的場所。

小小核雕,生動展現東北風情

楊富長說,核雕講究的是随心、随意、随形。" 随心而動,随意而行,随形而雕。" 山核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形狀,越是看上去 " 歪瓜裂棗 " 的核桃越讓楊富長有創作的欲望。" 得到一對造型奇特的核桃後,我輕易不敢下刀,要用一段時間去考慮雕什麼題材,因為一旦下刀主題就不能改了。" 他說。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因為是随形雕刻,楊富長說用核桃來雕刻傳統人物是最理想的,因為這些人物可以比較誇張,特别是十八羅漢、降龍伏虎等,能在核桃上得到很好的展現,而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楊富長告訴記者,起源于漢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的文玩核桃本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文玩核桃經把玩後會逐漸升值,而核雕則增加了文玩核桃的觀賞價值,并通過人物形象和圖案寄托着美好的寓意,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除了中國傳統人物,楊富長還創作了一些東北風情、城市生活和市井人物的作品。他創作的獲獎作品《儉樸》《笑口常開》等,生動展現了普通人的生活狀态。楊富長說,《笑口常開》這件作品雕的是一個老人的形象,以前在道外北七道街江邊跑步時,他經常會遇到一位老人,因為老人耳朵有點背,不管别人跟他說啥他都笑," 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是以就想把他雕出來,正好有顆核桃的紋理跟他的神态相似,我就随形雕了幾刀。其實,很多創作都是來自于生活中的感悟,你的經曆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刻刀之下。"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手執香茗,講述城市多彩故事

如今,楊富長的好多核雕作品都已被藏家收藏。楊富長說,他并不能靠着核雕技藝生存,因為核雕主要就是供人把玩兒欣賞,實用性很差,是以他就在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開起了 " 老街泥匠 " 工作室,靠着紫砂泥塑技藝保障自己的生活,兼顧核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2007 年,在黃裕鳴、徐蘭君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楊富長開始學習紫砂藝術。經過多年的南泥北做,他的紫砂技藝不斷得到提升,如今已獲省級陶瓷藝術大師稱号。楊富長說,與核雕一樣,紫砂作品不僅能觀賞,還能把玩。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楊富長制作的紫砂茶具、茶寵、泥塑很受遊客歡迎,許多國内外遊客都曾在 " 老街泥匠 " 中品茶小憩過。楊富長表示,核雕雖小,卻微中見宏,更蘊含着一花一世界的東方哲學。而手執香茗、心如素簡,也是一種淡定、從容的生活态度。

方寸間雕琢萬千世界,刻刀下展現東北風情|“老街泥匠”的核雕時光

楊富長說,他的工作室之是以能在中華巴洛克曆史文化街區一開就是 7 年,是因為他在道外的大院裡長大,對老道外有一種特别的懷舊情結,他希望能在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熟悉的環境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央視《鄉愁》欄目來哈爾濱采訪時,楊富長向主持人介紹老道外的大院生活,國内外遊客來這裡參觀時,他斟滿香茶,向他們講述着這座城市的故事。楊富長把 " 老街泥匠 " 這個小小工作室當成了宣傳哈爾濱的視窗,他說:" 我們是這座城市的一份子,都有義務這樣去做。哈爾濱好了,老道外好了,我們自然也就跟着好了。"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封嬌 文 / 韓偉 攝 / 視訊拍攝制作

編輯:王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