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着兩千多年的封建曆史,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以後,再到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其中王朝更替,分久合,合久分。
而作為每個朝代的最高統治者,他們為了想皇位做的穩固,最怕的就是擁有兵權的将領起來造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于是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防範,
例如:漢初的分封、漢武帝的推恩令、杯酒釋兵權等等。
就算統治者采取了各種方法來防範,但還是有将領起來造反。但是有的将領手握重兵,明明可以起來稱帝當皇帝,但是自己并沒有那麼做,為何甯願被皇帝賜死也不反抗?
這些将軍名流青史,從頭到尾都不願意反,本來就是忠臣,一直秉持着“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态度或者抱着“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想法,代表人物主要有:蒙恬、周亞夫、嶽飛、袁崇煥等。

蒙恬當時手握重兵,蒙氏兄弟也頗得秦始皇器重。
秦一統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河南地,自榆中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裡長城。長城利用地形,藉着天險,設定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又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裡。他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他的弟弟蒙毅是秦始皇身邊的貼身護衛,官至上卿,外出則陪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子,居内則侍從在秦始皇的跟前。
然而始皇駕崩後,
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诏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
他假造遺诏,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蒙恬雙雙自殺。
周亞夫一生中幹過兩件輝煌的大事,一是駐軍細柳,嚴于治軍,為保衛國都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而做出了貢獻。二是指揮平定七國之亂,粉碎了諸侯王企圖分裂和割據的陰謀,維護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周亞夫為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在晚年不受漢景帝待見,脾氣執拗,在兒子為其買喪葬品時被抓住小辮子。
在監獄中,獄吏說周亞夫要謀反?
周亞夫說我沒有謀反,你不要誣陷我。
獄吏說,你不謀反為何要打造兵器。
周亞夫說,那是我死後的陪葬品。
獄吏說,那就是說你死後要造反了。
周亞夫受此屈辱,無法忍受,于是閉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嶽飛的嶽家軍更是在南宋揚名朝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領,但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桧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
另一方面由于宋高宗不想讓嶽飛洗靖康之恥,迎回宋徽宗。是以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嶽飛遭受秦桧、張俊等人誣陷入獄。宋紹興十二年(1142)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嶽雲、部将張憲一同遇害。
袁崇煥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甯遠。在抗擊敵軍的戰争中先後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于崇祯二年(1629)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退金兵後,朝中大臣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于是紛紛诽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
此時後金軍也設計離間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淩遲處死。
封建社會中,一直以來君臣猜忌,君要依仗将軍,然而又防備着将軍,這樣導緻了許許多多的将軍死得很冤,或被離間,或被猜忌,或被“狡兔死,走狗烹”,或被忌憚。他們手握朝廷一半兵馬,曾在戰場風光一時,完全可稱帝,但也正是因為樹大招風,最終卻被皇帝賜死,還抱着“君命不可違”的想法,沒有反抗,令後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