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奮》第二季來了。
一上線就引發了全網的“亢奮”。
豆瓣高達9.3分。

首集評分突破了該系列史上最高。
觀看人數超過二百四十萬。
據HBO表示,第二季第一集這個播放量,起碼是第一季首集的九倍,甚至也比轟動一時的第一季大結局高出四倍多。
當然,在此之前,我們還是要說明一下,《亢奮》的第一季有多火。
有多火呢?火到當時外媒都在問:“後《權遊》時代,《亢奮》是不是HBO最火的劇?”
火到小李子在走《好萊塢往事》紅毯的時候,居然突變自來水,自信表示:“《亢奮》特别好看!”
當然,最走心的還是多蘭同學,在INS上釋出了一篇超長、超走心的影評小作文。
為什麼大家都愛《亢奮》?
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們一樣,最開始聽說這部劇,都是被它的大尺度所震驚。
贊達亞扮演的女主角Rue有嚴重的毒瘾,一度因為藥物過量而瀕臨死亡。
撿回一條命之後,她被送進戒毒所、出來後又參加戒毒互助會。
但她仍然無法徹底戒除,不斷地複吸、不斷地沉淪。
女二号Jules是一位跨性别者。
表面上看,她有張少女心的天使面貌,是一個沉迷日本漫畫的可愛大長腿宅女。
但其實她從第一集開始就在使用同性交友軟體,來跟不同的老男人約炮。
為的隻是尋找作為女性的身份認同。
另一個女生Kat則是看似自卑的胖女孩。
在最開始,她是學校裡的醜小鴨。
但她并沒有坐以待斃:她在派對上随便找了個人破處,而後對方将這段視訊到處傳播,她索性反客為主,成了匿名網站上的“性愛女王”。
Kat穿起了低胸短裙,化起濃妝,對每個試圖跟自己搭讪的男人說:别裝走心了,直接開幹吧,别浪費老娘時間。
閨蜜團裡還有兩個“高中校花”式的漂亮女生。往前倒退十年,她們可能是《賤女孩》這類青春校園喜劇的女主角。
但在《亢奮》裡,她們也有着自己的黑暗面。
Cassie漂亮、溫柔、有一雙小鹿般的大眼睛。
但她的每一任男朋友都會在跟她分手後,将和她的私密視訊發到網上。
她成了所有男生的談資,成了高中校園裡的“蕩婦”。
她的好朋友Maddy漂亮、自信、強勢,有着熱辣的拉丁裔血統。
她的男朋友也是學校裡英俊高大、家境優越的校草。
他們戀情穩定,很早就在一起。
這總該是神仙眷侶了吧?
并沒有。男友Nate的父親是當地首富,也是一個有戀童嫌疑的深櫃gay。
這讓Nate從小就有嚴格的心理陰影:他有潛在的暴力傾向,會對自己的女朋友拳腳相加。
而了讨好男友,Maddy會頻繁地觀看成人視訊,學習那些女演員的“技巧”。
是的,在此之前,或多或少,你也看過那種「堕落青春」式的校園劇。
但沒有哪一部像《亢奮》一樣,如此大尺度、如此瘋狂、如此極緻地挖掘出人性的黑暗面。
這種黑暗同樣也是一種氛圍。
這部劇有着相當過硬的審美和高水準的制作。
《亢奮》的配樂相當出名,即使在網易雲音樂上,相關歌單的播放數都高達220萬。
假如你想要知道Z世代的青少年都在聽什麼歌?
請打開《亢奮》的OST。
攝影同樣有種極緻的美感。
很多人都稱之為「意識流」風格的攝影:但其實你甚至不能說這隻是在營造一種迷醉、頹廢、充滿情欲流動的影像感。
更為準确的描述是,導演在試圖用攝影和配樂,來将一種不可觸的情緒,變得真實而具象。
這些躁狂的、抑郁的、受創的、深陷毒瘾的青少年,他們究竟是用怎樣的眼睛,用怎樣的感官,去觸碰這個世界?
看完《亢奮》之後,或許你能夠略知一二。
在這一層面上,可以說《亢奮》的影像風格,既是癫狂的、毫不節制的,也是冷靜的。
有時候我們是劇中人,代入他們的情緒,感覺到他們的世界;
而有時候我們隻是冷酷的觀衆,審視着他們的沉淪和堕落。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期待《亢奮》的第二季呢?
當然是因為,第一季的結尾根!本!沒!填!坑!
雖然看似有一些圓滿,但老實說,更多的還是虐心。
最大的虐心點當然在于兩位女主角在車站的分别。
Jules抛下Rue獨自離開小鎮,而Rue卻無法徹底舍棄自己的家人。
這兩個女孩分明是靈魂伴侶,卻注定要分道揚镳:這背後藏着某種更為冷酷的、宿命論般的隐喻。
Cassie在家人的陪伴下做了人流手術。
這對她而言也許是重生;但也有可能,會令她堕入更深的深淵。
Maddy和男友Nate複合了:但這段千瘡百孔的、畸形的戀愛關系,真的可以繼續維系下去嗎?
看起來唯一得償所願的是胖女孩Kat。
她終于鼓起勇氣去向純情的小男生Ethan表白了,對方也欣然接受了她——這幾乎可以說是整季看下來,最“正常”也最健康的一段關系了。
但她的“性愛女王”身份,仍然是這段關系裡的定時炸彈。
換而言之,《亢奮》第一季的結尾,對于每一個主要角色來說,似乎都隻是一個短暫的中點。
他們曾有過成長、有過抉擇、有過改變。
但一切尚未結束,他們的未來仍然懸而未決。
是以,我們才迫切地想要看到第二季,想要繼續窺知他們的命運。
好消息是,第二季一上來,導演就很知道觀衆想要看什麼。
劇集采取了和第一季相同的群像形式,本集的開頭,仍然是一個主要角色的個人叙事視角。
而這個人就是——
我們非常喜歡的!Fez!
看過第一季的人,應該都會對年輕的毒販Fez印象深刻。
乍一看,他平頭,眼神狠厲,讓人望而生畏。
但Fez一開口,略有些吐詞不清的口音、緩慢而含糊的語調,又會讓你覺得,這家夥好像有點憨、有點可愛。
事實也的确是如此:鎮上的許多人都看不起Fez,因為他沒讀過書,很早就辍學,靠販毒來營生。
不過,Fez其實是這部劇裡為數不多的好男人。
在《亢奮》裡,幾乎每一個青少年都經曆了原生家庭的某種傷痛。
Fez也是如此:他被父親家暴,一家人都是毒販。
但相比于其他角色來說,Fez仍然有一個更為圓滿的童年:他的祖母英姿飒爽,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将小孫子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并且盡心盡力地撫養他長大。
長大成人後的Fez,的确是一個更善良顧家的人:他憑借販毒來養活年幼的弟弟和卧病在床的祖母。他也一直将Rue當做自己的小妹妹。
他的弟弟聰明早慧,這側面展現了Fez是一個好哥哥;而當他悉心照料病榻上的祖母時,你會覺得他甚至是很溫柔的。
但這或許也是《亢奮》最諷刺的地方之一:
這部劇裡最溫柔的男性角色之一,竟然是一個辍學的毒販。
在這一季裡,Fez終于有了自己的感情戲。
這就涉及到了上一季裡的另一個邊緣角色Lexi。
Lexi是Cassie的妹妹,也是Rue曾經青梅竹馬的好友。
假如Cassie可以被類比為《傲慢與偏見》裡活潑放蕩的莉迪亞的話,那麼Lexi扮演的無疑就是那個愛讀書的“老處女”瑪麗。
她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跟光芒四射的姐姐相比,似乎總是缺那麼一點男性緣——是以她總是有些自卑。
她和Rue從幼稚園起就認識,但随着年紀增長,她們漸行漸遠,Rue找到了自己真正的靈魂伴侶 Jules。而Lexi再一次變成了被抛下的那個人。
在第一季裡,Lexi扮演的是所有人的“乖妹妹”。
她在每一段破碎和混亂的情感關系裡穿針引線,擔任紅娘和好人的角色,但從未有過自己的故事線。
正如Fez扮演的也是“大哥哥”的角色,他是Rue潛在的保護者,卻始終隐藏在故事的背後。
在這一季裡,很神奇地,這兩個好人交彙了。
當他們倒在沙發上聊天的時候……
該劇史上最純情的感情戲之一出現了。
沒有接吻,沒有做愛,甚至連牽手都!沒!有!!
隻是兩個人坐在沙發上,一個人耐心地聽着另一個人說話。
最後Fez對Lexi說:“你是這裡最酷的人,我能要個你的電話号碼嗎?”
哇。哦。
看似乖巧、其實叛逆的博學小妹妹,和辍學、頭腦簡單卻狠厲的毒販大哥哥。
家人們,誰的DNA動了。
是我自己。
不過,很抱歉地告訴大家,以上的内容,就是《亢奮》第二季第一集裡唯一的糖點了。
也就是說,除了這兩個“美國好人”之外……
其他主要角色,看起來都在重蹈上一季的覆轍。
戒毒許久的Rue又複吸了。
原因很簡單:Jules在那一夜抛棄了她。
堕胎後發誓再也不談戀愛的Cassie,轉頭又陷入了更危險的男女關系。
她跟Nate在公廁裡搞上了。
最為尴尬的一段情節:Nate的正牌女友、她的好閨蜜Maddy突然出現,Cassie隻好躲在髒兮兮的浴缸裡。
那一幕她蜷縮着身體,驚慌、恐懼、無助,有着堪比希區柯克懸疑片式的張力。
某種程度上,這對她而言,的确是一種審判。
在第一季結尾“虛假的光明”過後,第二季開始,這些迷茫的青少年們,再一次堕入深刻的黑暗。
這仿佛是一種隐喻:你想要戒毒、想要克服自己的缺點、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但陰影總是如影随形。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的自甘堕落會在何時。
也許就是現在。
但神奇的是,這一季的畫風反而更“亮”了。
本季全部是用35mm膠片拍攝的。
是以你會覺得畫面帶着一種過曝的顆粒感,整體的氛圍也變得更加明亮、柔和與複古,呈現出一種飽滿的金色。
對此導演給出了一個非常浪漫的解釋:
第一季是淩晨兩點的派對狂歡夜。
是以一切都是躁動不安的、是狂亂的,他選擇數字拍攝,來最好地貼合那種新潮的、未來的時代感。
而第二季則是淩晨五點,派對結束後,大家各自回家。
那會是什麼感覺呢?
狂歡過後,也許會有些疲倦、會有些感傷、會有些不舍。
就像回憶,是一種溫暖、模糊也酸澀的情緒。
但最為重要的是,淩晨五點,人們雖然分道揚镳,但卻即将看到日出。
這樣說來,也許形式背後就象征着導演的一種承諾:在這一季裡,我們的确會看到更多的關懷、更大的治愈、更完整的蛻變。
青春的「派對」終将散場。
而這群迷茫的青少年,也終于到了長大成人的時刻。
其實在看第一季的時候,就會有種很強烈的感受:這部劇絕不隻是在炒作大尺度。
恰恰相反,《亢奮》真正在關照的,是這個時代的痛症,主創試圖觸碰的,也正是這個時代最具有痛點的議題:
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無論你是美豔校花、胖女孩、書呆子、還是跨性别者,每一個女孩都曾經試圖通過取悅男人、通過物化自己,來尋找自己作為女性的自我認同。
但最終她們都發現這樣做是徒勞的。
尋找自我認可的唯一方式,就是去愛自己。
原生家庭的傷痛——幾乎每一個主角,都在尋找某種原生家庭的補償。
Cassie之是以會變成一個缺愛的女孩,無數次在親密關系裡被人羞辱、變成人盡可夫的“婊子”,都隻是因為她渴望被愛、被肯定。她隻能用這種笨拙的、無助的方式,去彌補自己缺失的父愛。
McKay是個好男孩,但他卻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對Cassie的愛,因為他有一個太過強勢的父親。在父親的教導下,他必須做一個毫無瑕疵的、成功的人,那麼他當然不能擁有一個滿是瑕疵的女友。
同樣有一個太過強勢的父親,Nate則變成了另一個畸形的人物。
作為本劇最大的反派,估計大家都對Nate恨得牙癢癢。
但不可否認,他的确是一個可悲的人:
在看似完美的“白人精英”外表下,他的内在千瘡百孔,充滿了恐懼:他害怕父親醜惡的秘密被人發現,害怕自己重蹈父親的覆轍……
他隻是害怕面對真實的自己。
女性意識、原生家庭、社交媒體、虛拟社群……
在這一層面上,《亢奮》所塑造的是一副青春的、乃至于時代的浮世繪。
幾乎每一個角色,都在自己的困境中掙紮,泥足深陷,無法抽離。但這些困境并不是無病呻吟,反而都能夠讓人感到具象的、根植于時代的痛感。
這也是為什麼,看似《亢奮》好像沒什麼很強的故事性,每一集都隻是永無止境的派對、蹦迪和濫交。
但劇中所塑造的每一個角色,卻都顯得真實、豐滿、立體。
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有着某一重青春的影子。每一個角色都在大聲控訴、呐喊着某種青春的難言之痛。
這部劇書寫的是這一代的青春。
它看似怪誕、瘋狂、堕落,但歸根結底,是誠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