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福建經過南平。對于南平市,大家熟悉的可能是武夷山,不過,對于我來說,更希望去延平看一看,因為這裡有辛棄疾曾經吟詠過的雙溪樓。
辛棄疾在延平寫了兩首雙溪樓詞,最著名的一首是《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裡須長劍。
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滄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
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受貶罷官後,隐居上饒帶湖,從此閑居了十一年。紹熙三年(1192年),吏部尚書趙汝愚推薦53歲的辛棄疾為提點福建路刑獄公事兼代福建路安撫使。但是不久,他就被調回了臨安。
半年後,辛棄疾又一次回到了福州,這一次是以朝散大夫加集英殿修撰的身份,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
南宋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八月至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七月,辛棄疾在福建僅僅任職一年左右,又被罷官回到了上饒(到了延平才發現,這裡離江西上饒其實很近。我這個北方人原先對于這裡的地理,原先沒有什麼概念)
這首詞就是他第二次擔任福建路安撫使時,北巡南劍州時所作。
現在,詞中的“片帆沙岸”幾乎見不到了。據當地人說,這裡以前出門主要靠坐船,但是現在通了兩條高鐵,高速公路也早已建成,客船早就消失了。
辛棄疾的另一首首詞是《瑞鶴仙·南劍雙溪樓》:
片帆何太急。望一點須臾,去天咫尺。
舟人好看客。似三峽風濤,嵯峨劍戟。
溪南溪北。正遐想、幽人泉石。
看漁樵、指點危樓,卻羨舞筵歌席。
歎息。山林鐘鼎,意倦情遷,本無欣戚。
轉頭陳迹。飛鳥外,晚煙碧。
問誰憐舊日,南樓老子,最愛月明吹笛。
到而今、撲面黃塵,欲歸未得。
辛棄疾筆下的劍州雙溪樓,在南平市的延平區,不是在南平市所在的建陽區。兩地相隔一百多公裡。
延平是南平市原先的市中心,在這裡西溪(富屯溪,又名邵武溪,古稱西溪)與建溪彙合稱為閩江。此處即辛棄疾詞中所說的雙溪,傳說”幹将"、"莫邪"雙劍在此化龍入水,是以這裡又被稱為劍潭、劍津、劍州、劍浦等。
辛棄疾詞中所說“待燃犀下看”,即是尋找雙龍劍之意。
劍潭處于三江口,和重慶、贛州很相似。不過這裡四周都是山區,沿江的三明和南平都是建設在江岸的城市,山水之美令人流連忘返。
和很多名勝一樣,今天的雙溪樓早就不是古建築了,不過,畢竟所處的位置是在雙溪,即使是鋼筋水泥的建立築,也令人想要近前參觀一下。這裡是當地文化部門的辦公地,不收門票,穿過大堂就是江岸,可以憑欄遙望閩江南去。
斜對岸是九峰山,通過一座鋼索橋可步行過江,山上的白色棧道淩空盤旋而上,似乎是個網紅打卡之地。
老街回來幾天後,才有空寫成這首《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樓頭欲問清溪,寒深何處雙龍現?
九峰搖翠,數橋弄影,天高雲散。
羁旅追尋,前賢蹤迹,斜陽将晚。
憶稼軒心事,故宮離黍,風煙靜,孤魂遠。
俯瞰江濤拍岸,幾回映、星移鬥轉。
鳥來鳥去,人歌人哭,總成過眼。
我惜英雄,燃犀漫照,空餘嗟歎。
笑如今,不盡東風劍立,惹胡兒羨。
有一段時間沒有填詞了。結尾改了數次,總是不太滿意。以後再改吧。
辛棄疾的《水龍吟》押的是覃鹽鹹部,在詞林正韻中是十四部。這個韻部與元寒删先部不通押(詞韻第七部)。不過在古人的詞作中,也有個别作品是通押的。例如陸遊的一首《水龍吟 ·榮南作》。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