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國學
演播:張正伊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原文】
叔仲會,魯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注1)歲。與孔琁(注2)年相比(注3)。每孺子(注4)之執筆記事于夫子,二人疊(注5)侍左右。孟武伯(注6)見孔子而問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學,豈能識于壯哉?”孔子曰:“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
秦祖,字子南。
奚蒧(注7),字子偕(注8)。
公祖茲(注9),字子之。
【注釋】
(注1)五十:四庫本作“五十四”。《史記索隐》雲:“《家語》:‘魯人。少孔子五十四歲。與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執筆疊侍于夫子,孟武伯見而放之。’是也。”
(注2)孔琁:孔子弟子。琁,同“璇”。四庫本、同文本作“璇”。
(注3)比:相近。
(注4)孺子:兒童,後生。此指書童。
(注5)疊:輪流。
(注6)孟武伯:春秋時魯國大夫。即孟孺子。
(注7)奚蒧(diǎn):四庫本、同文本作“奚箴”。《史記》作“奚容箴”。《史記索隐》雲:“《家語》同也。”
(注8)子偕:四庫本、同文本作“子楷”,陳本及《史記》作“子晳”。
(注9)公祖茲:《史記》作“公祖句茲”。
【通解】
叔仲會,魯國人,字子期,比孔子小五十歲。與孔琁年齡相近。每當有學童在孔子身邊執筆記事,兩人總是輪流在孔子左右服侍。孟武伯見到孔子就問道:“這兩個小孩年齡這麼小就來學習,怎麼能知道他們長大以後的情況呢?”孔子說:“能知道。年少時養成的就好像天性,習慣了就好像十分自然。”
奚蒧,字子偕。
公祖茲,字子之。
出處:《孔子家語通解》
作者:楊朝明 宋立林
作者簡介/Profile/
楊朝明
當代著名學者、儒學家、史學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和《孔子研究》編委、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
宋立林
師從楊朝明教授學習儒學,曲阜師範大學曆史(孔子)文化學院孔子與中國文化研究室主任,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什麼是家風
...........................
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裡駐進了人,有了溫度稱之為家,家裡人都有向善、向上的心願,互相提醒、彼此督促,就是家教;為了言之有效、輔助家教順利推進而彼此約定,就是家規;将向善、向上的心願總結成精煉的話,是家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國人的大家訓。把家裡、家族裡更多人的名字寫在本子上,就是家譜。
在家庭裡,為一個向善、向上的心願,實作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進行的家教、提煉的家訓、建立的家規、制定的家譜的過程統稱為家風。
——張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