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子家语】关于叔仲会、秦祖、奚蒧、公祖兹的最早记载

微国学

演播:张正伊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原文】

叔仲会,鲁人,字子期,少孔子五十(注1)岁。与孔琁(注2)年相比(注3)。每孺子(注4)之执笔记事于夫子,二人迭(注5)侍左右。孟武伯(注6)见孔子而问曰:“此二孺子之幼也于学,岂能识于壮哉?”孔子曰:“然!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秦祖,字子南。

奚蒧(注7),字子偕(注8)。

公祖兹(注9),字子之。

【注释】

(注1)五十:四库本作“五十四”。《史记索隐》云:“《家语》:‘鲁人。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执笔迭侍于夫子,孟武伯见而放之。’是也。”

(注2)孔琁:孔子弟子。琁,同“璇”。四库本、同文本作“璇”。

(注3)比:相近。

(注4)孺子:儿童,后生。此指书童。

(注5)迭:轮流。

(注6)孟武伯:春秋时鲁国大夫。即孟孺子。

(注7)奚蒧(diǎn):四库本、同文本作“奚箴”。《史记》作“奚容箴”。《史记索隐》云:“《家语》同也。”

(注8)子偕:四库本、同文本作“子楷”,陈本及《史记》作“子晳”。

(注9)公祖兹:《史记》作“公祖句兹”。

【通解】

叔仲会,鲁国人,字子期,比孔子小五十岁。与孔琁年龄相近。每当有学童在孔子身边执笔记事,两人总是轮流在孔子左右服侍。孟武伯见到孔子就问道:“这两个小孩年龄这么小就来学习,怎么能知道他们长大以后的情况呢?”孔子说:“能知道。年少时养成的就好像天性,习惯了就好像十分自然。”

奚蒧,字子偕。

公祖兹,字子之。

出处:《孔子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 宋立林

作者简介/Profile/

杨朝明

当代著名学者、儒学家、史学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

宋立林

师从杨朝明教授学习儒学,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孔子)文化学院孔子与中国文化研究室主任,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什么是家风

...........................

一个钢筋水泥的房子里驻进了人,有了温度称之为家,家里人都有向善、向上的心愿,互相提醒、彼此督促,就是家教;为了言之有效、辅助家教顺利推进而彼此约定,就是家规;将向善、向上的心愿总结成精炼的话,是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人的大家训。把家里、家族里更多人的名字写在本子上,就是家谱。

在家庭里,为一个向善、向上的心愿,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进行的家教、提炼的家训、建立的家规、制定的家谱的过程统称为家风。

——张建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