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作者:有書共讀

你痛苦、迷茫,找不到出路嗎?那就看看這本書,今天,有書君跟大家聊點深刻的:“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真我在哪裡,又去哪裡找到他?……”

算了,打住!這個問題有毒,不能深想,一深想,要麼像姬無命一樣一命嗚呼了;要麼就像悉達多一樣,抛棄榮華富貴,遁入沙門了。

姬無命是誰?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悉達多是誰?悉達多,就是有書君要分享的這本同名小說《悉達多》的主人公。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話說咱們這個悉達多啊,那可是妥妥的高富帥,出生印度四大種姓中最尊貴的婆羅門,吃得那是山珍海味,混得是印度最核心知識分子圈,還人見人愛,花見花開。

在老爹,老媽眼裡,這孩子就是别人家孩子的那種;在姑娘們眼裡,悉達多就是一見誤終生的那種。可以說是拿了人生最好的劇本,主角中的主角了。

但是!此處有但是——他不快樂。就像我們所說的那樣,太聰明的人,想得太多可不就不快樂了嘛。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那他到底苦惱個啥呢?這個問題有點複雜,讓有書君好好跟你叨叨。

書上說,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作為個體的“我”,一個是永恒的阿特曼,阿特曼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自我,真我的意思。

而悉達多作為一個婆羅門之子,他的目标就是追求阿特曼,他渴望找到那個永恒的自我。

但是阿特曼在哪呢?有人就跟他說,阿特曼就在“我”當中,可這個“我”又是什麼鬼?悉達多也一頭霧水啊。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想得腦瓜子疼也想不明白,那就幹脆出個家跟個師傅學習下吧。

說幹就幹不帶遲疑的,這悉達多辭别了父母,順拐了一個朋友歌文達,兩人屁颠屁颠地跟着三個苦行僧去森林裡苦修去了。

苦修那可是真的苦,此處省略一千字不表。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那時的悉達多認為生命是虛無的,世間一切都是虛假的。

他想通過征服自己的肉體,消除心中幻象的方式,去征服“我”,殺死“我”,進而達到無我之境,進而窺見永恒的阿特曼。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不過,現實告訴悉達多,他還是太年輕太天真了。或許有那麼一時半會他達到了所謂的無我之境,但最終都以回到了自己而告終。

其實,那哪是無我之境啊,這就跟一個酒鬼喝醉了,睡着之後的狀态一樣,不過是暫時忘記了煩惱而已。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眼看這條路就要走死了,這時有個謠言傳到了悉達多和歌文達的耳朵裡。

聽說在舍衛城,有個叫喬達摩的人,這人不得了,一呼一吸都能治病,你聽聽,這哪是人啊,分明就是佛!

全印度的人都傳着關于他的佛迹,所有人都願意拜倒在他的黃袍前,皈依為他的弟子。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于是,悉達多和歌文達連忙馬不停蹄,地趕到了舍衛城,聆聽佛的教義。

歌文達聽完,馬上五體投地,皈依了佛陀喬達摩。而悉達多呢,出乎歌文達意料的是,他拒絕皈依,他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不是悉達多作,也不是悉達多不仰慕眼前的佛陀。

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但凡智慧,都是沒辦法用言語傳遞的,佛陀不是通過聆聽他人的教義而大覺大悟,那麼他悉達多又怎麼可能從佛陀那得到解脫呢?

是以,想要解脫,那還是要靠自己啊,正所謂求佛不如求己。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于是,悉達多拜别佛陀和歌文達,自己一個人上路了。此刻的悉達多和苦修的那會可不一樣了!

之前悉達多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滿眼的傲慢不自知。可經此一事,他現在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一次看見了世界的真實性,之前被空掉的世界一下子鮮活起來了,原來世間萬物這麼呀。

同時,悉達多也意識到自己太不了解自己了,之前一味追求無我,不過是因為害怕真實的自己,而悟道的關鍵,就是要面對真實的自己,悉達多決定回到世俗生活中去,體驗生命,探尋自己。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不過呢,塵世可是個大染缸啊,悉達多也未能免俗,一不小心也被染變色了。

他沉迷賭博、窮奢極欲、刻薄吝啬,要說多不堪就有多不堪。感官生活的體驗漸漸侵蝕了他對于生命本身的一切感悟,他成了自己最厭惡的人。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直到有一天,悉達多再也沒法忍受這樣的自己,他抛下一切,投河自盡。

可有句話怎麼說來着,置之死地而後生?還是涅槃重生?

不管怎麼說,悉達多沒有死成,反而覺悟了,重生了。重生的悉達多領悟到之前的堕落和痛苦都是必須的,堕落殺死了先前那個被知識武裝的一部分驕傲自大的“我”,進而成就了現在的“我”,一個像孩子一樣快樂的悉達多。

此後,悉達多在河邊當起了擺渡人,一邊幫旅人渡河,一邊修行。

他日夜觀察眼前奔流不息的河流,從河中學到很多很多,他變得平和安甯,時不時還能開導過路的旅人,俨然一副世外高人的感覺。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正當咱們以為悉達多終于要得道時,突然來了個狗血的轉折。

悉達多之前生的兒子冒出來作妖了,劇情急轉直下。眼見一個快要得道的大師,在兒子的不待見和不辭而别下,秒變成一個痛不欲生的父親。

說好的覺悟呢?說好的仙風道骨呢?

當然不是,你想啊,之前悉達多悟的道,還隻是理論層面上的,如何讓認知實作,理論落地呢?兒子這道檻不就是他要邁過的嗎?

悉達多在失去兒子後,重新跌入比以往更痛苦的深淵。經過幾宿幾宿的不睡覺,日日夜夜的思考,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于大徹大悟,悟透生命的真谛就是“我”和萬物的圓融統一。

世上無人如悉達多一般孤獨

挺玄乎的對不對,讓人看完還一臉懵逼,不過正因為如此,《悉達多》才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不過,話又說回來,有書君覺得,《悉達多》的價值不在于主人公最後領悟了什麼,而是看這本書的你我,從中讀到了一個怎樣的悉達多。

正如黑塞研究專家西格弗裡德·翁塞爾德說的那樣,“誰讀了黑塞的《悉達多》,誰做出了思考,誰進行了體驗,誰就可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擺脫外在的強制,擺脫随波逐流,擺脫限制和羁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