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後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級人物,在當政時期頗有政績,對其評價之高令人矚目:為老百姓确立理性基礎,關心天下老百姓的命運,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為老百姓指明通往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
但使人瞠目結舌的是,在慶元二年(1196年),被安上“僞學逆黨”的罪名,被打圧得聲名狼藉,當然烏紗帽被理所當然摘掉,連其門生也一并受到殘酷鬥争無情打擊。本文專門聊聊這個事兒。
(一)監察禦史彈劾朱熹
《宋史》卷三十七載,南宋甯宗慶元二年(1196年)12月,監察禦史沈繼祖羅列了朱熹十大罪狀,上書進行彈劾。十大罪狀有不尊重皇帝,不忠于國家,輕視朝廷、敗壞社會風氣、私吞朋友财産等等。有的罪名是帽子過大、有的罪名是道聽途說,均系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是以影響不大。最使人不齒的罪名是朱熹納了兩個尼姑為妾,已死了丈夫的大兒媳婦有了身孕(暗指當公公的扒灰)。
宋代的監察禦史系從七品官職,級别不高且有較大權力。朝廷明确規定,沒任過兩任縣令者不得擔任此職。收集到不良資訊就有彈劾人之權,上任後百天内就要彈劾一次,以後每個月必須要彈劾一次,否則就會受罰,影響仕途。
受到監察禦史彈劾,算一件可小可大之事,皇帝看後,禦筆批注“留中”,也就雷聲過後無雨點下。如果批注“禦史台查辦”,那就麻煩了。不幸的是,朱熹的被彈劾事,就由宋甯宗交禦史台查辦。
按照當時的規定,被彈劾的當事人要作出書面解釋。朱熹的确搞得手忙腳亂喲,在呈報的罪己書中,對于已經當寡婦的大兒媳懷孕的事沒作出正面解釋外,對于其他提出來的罪名,包括拿兩個尼姑當寵妾等,均全部承認是本人所為,還表示要悔過自新,“深省昨非,細尋今是”。一時間被搞得臭不可聞,身敗名裂。
(二)細析“慶元黨案”的由來
根據所掌握的史料分析,“慶元黨案”實際上是官場上兩大集團之間的的一場鬥争。
總的來說,朱熹為官相當正派,性格比較固執剛正。他一直主張要勤政謀政,抵抗異族的入侵,收複失去的中原領土。還認為以臨安為都城,是偏安一隅,應當将都城遷往南京,進而加強邊防,有利于收複中原。朱熹的這些主張,當然受到那些主張妥協、割地、求和的官僚們的反對。生性耿直的朱熹當然不服這些人的氣,找機會尋理由參奏他們。
“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學說的一個重要主張,“人欲”其實就是人的生理需求也。在那個時代,實話實說屬于個人修養問題,屬于私德吧。朱熹習慣用私德問題彈劾不同意見者。譬如,彈劾台州知府唐仲友,告他與青樓女子嚴蕊等人鬼混,禍害老百姓等等。硬是把唐仲友等“搞下了課”!
外戚韓侂胄把持朝政大權,遭到時任宰相趙汝愚的反對。韓侂胄為了獨斷朝綱,就要打擊趙汝愚及他的同黨和朋友。朱熹是趙汝愚的朋友,加之朱熹的不少言行早就得罪了韓侂胄及同黨和朋友,是以在韓侂胄的策劃下,借讨伐朱熹,實則打擊趙汝愚。
中國古代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要在公德上打倒一個人,隻要查出他的私德不好,也就是在“人欲”方面的一些問題,就可以把其公德全盤否定。韓侂胄及同黨和朋友效法朱熹,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手法,以使人不齒的罪名彈劾,真的是請朱熹“入甕”,讓朱老夫子在輿論導向上已處于被動挨打的下風。
(三)皇上是“慶元黨案”的推手
舊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封建社會裡,除了皇帝還有誰說了算?挑起“慶元黨案”的,其實就是宋甯宗本人。
據史載,宋甯宗繼位後,由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出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簡而言之就是當帝師。朱熹性格秉直,做事認真,經常教育皇帝要這樣不要那樣,甚至還公然指責皇帝的不是。如果皇帝犟起脖子不聽招呼,他就用辭職來要挾。日積月累,年青的宋甯宗暗暗咬牙:非找機會修理修理這條老闆凳兒不可。這不?宋甯宗看到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奏章後,很痛快地就批了“交禦史台查辦”。
還有另一種說法。宋甯宗要制造兩股對抗的力量,以實作政權的平衡,一股是朝臣的,如趙汝愚、朱熹等,一股是外戚的,如韓侂胄等。計他們互相敵視和彈劾,讓皇帝來左右平衡。朱熹的門生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宋甯宗感到了危機。可憐朱熹六十幾歲,即将頤養天年的時候,被宋甯宗這麼狠狠地修理了一次。
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含冤離世。開禧三年(1207年),宋甯宗為朱熹恢複了名譽并追賜了官銜,提倡學習他的《四書集注》。那些謊言罪名不攻而破了。
朱熹是個意志堅定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心無旁骛地對四書進行整理和注釋。辛棄疾在其葬禮上的悼詞中,高度贊揚了他的學術水準和曆史地位。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理事、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