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媒關注2021年中國GDP:這些資料好于預期,有一個亮點

【文/觀察者網 趙挪亞】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交出了一份還算不錯的答卷。1月17日,國家統計局釋出2021年中國經濟資料。初步核算,全年國内生産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

“第四季度同比增長4%,全年增長8.1%,以及12月的工業增加值資料,都高于我們的預期。”包括牛津經濟研究院進階經濟學家胡東安在内的不少專家和國外媒體,指出了2021年中國經濟的亮點。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依舊面臨挑戰與機遇。中國始終堅持動态清零政策,避免像歐美一樣付出慘重的人道主義代價。在這一大前提下,中國GDP仍然增長8.1%。不過分季度來看,大陸經濟增速并不平均。去年三、四季度中國GDP下行壓力不斷加大。而中國人口對經濟的影響,也成為了外媒的焦點。

“總的來看,2021年大陸經濟持續穩定恢複,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主要名額實作預期目标。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确定,國内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外媒眼中,國家統計局的這段表述,成為當下中國經濟的最佳注解。

外媒關注2021年中國GDP:這些資料好于預期,有一個亮點

外媒:這些資料高于預期,有一個亮點

1月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釋出2021年中國經濟資料後,包括路透社、《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等境外主流媒體,迅速釋出長文報道、解讀中國經濟。在他們看來,中國經濟的部分資料要高于此前預測。

從全年資料來看,中國2021年全年國内生産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路透社和《南華早報》關注到,這一數字不僅高于去年3月政府設定的6%全年國内生産總值目标,也略高于國際金融機構和經濟組織預測的8%增長。

外媒關注2021年中國GDP:這些資料好于預期,有一個亮點

中國工廠 資料圖

《華爾街日報》寫道:“随着出口飙升至創紀錄高位,中國GDP資料輕松超過了政府設定的6%或以上的官方增長目标。2021年8.1%的增長數字也與經濟學家的預測相符,為中國在新冠大流行後的複蘇提供了助力。”

與前三季度相比,中國第四季度GDP的增長有所放緩,為4%。不過,這一資料也超過了路透社稍早之前預測的3.6%。

路透社認為,中國經濟的一個亮點是工業增加值。去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環比增長0.42%。這高于路透社此前預測的3.6%。

外媒關注2021年中國GDP:這些資料好于預期,有一個亮點

全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為544547億元,比上年增長4.9%,略高于外界預測的4.8%。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東安,在接受香港英語媒體《南華早報》采訪時表示:“去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長4%,2021年全年增長8.1%,以及12月的工業增加值資料,都高于我們的預期。”

不過,從資料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仍有不少挑戰。路透社等媒體關注到,受到2021年底一系列地區性新冠疫情的出現,中國12月零售額低于預期,僅較上年同期增長1.7%,為2020年8月以來的最慢增速。而路透社援引的分析師此前預計,11月份零售額上漲3.9%,之後将繼續上漲3.7%。

外媒關注2021年中國GDP:這些資料好于預期,有一個亮點

此外,就在17日,央行網站釋出公告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2年1月17日開展7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00億元7天期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中标利率分别為2.85%、2.10%,中标利率均下降10個基點。

《金融時報》稱,這些資料和政策表明,中國經濟“失去了動能”。《華爾街日報》則相對委婉地表示,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放緩”。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則分析稱,2021年中國工業産值一直穩步增長,抵消了零售額下降的影響。

但《南華早報》認為,中國全年GDP增長,高于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去年預測6%美國GDP增長。“這标志着中國在經濟上進一步追趕美國。”美國尚未公布2021年GDP正式資料,不過根據國際貨币基金組織預測的美國資料,2021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美國的約77.3%。

“中國今年面臨的挑戰是..……”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今年面臨的挑戰是,在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如何通過推動長期經濟改革,來減少不平等、債務,以及對世界的依賴,來保持疫情之後的持續複蘇。

中國經濟去年經曆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篇章”。上半年,由于出口導向型的經濟複蘇“取得進展”,GDP同比飙升12.7%。“與新冠疫情最初黑暗的日子相比,這一數字令人欣喜。”

但下半年,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飙升,斷電、全球供應鍊混亂、半導體短缺,以及全球新冠感染人數的不斷攀升,中國經濟受到了影響。

中國經濟前景整體的疲軟,很大程度上要歸結于新冠疫情。新冠疫情也不斷用新變種“折磨”着世界。

對于2021年三、四季度增速放緩,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接受《焦點訪談》采訪時表示:最突出的就是由于疫情沖擊帶來的這種供應鍊所出現的這種缺櫃、缺芯、缺電、缺煤、缺工的問題。大宗商品的沖擊導緻大量中下遊企業和一些中小企業承擔了很多的成本,導緻我們的經濟活力會出現一些下滑。我們還要看到更深層次的一些因素,就是一些政策的調整和戰略的實施,産生了疊加效應,出現了“幾碰頭”的現象。

觀察者網專欄作家陳經認為,2021下半年投資與消費增速下降、經濟增速下滑,具體原因應該是多重疊加,确實碰到了一些不利情況。疫情防控壓力加大、能源價格大漲供應出現缺口、晶片短缺,這造成了“供給沖擊”。另外,多個行業出現了較大的預期變化,下半年房地産銷售不暢,網際網路行業無序擴張受到整頓,教培行業因雙減政策急劇收縮,碳達峰節能減排目标對煤炭供應有不小影響。

陳經認為,三季度、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4.9%、4%不盡如人意,并非中國能力隻有這麼多,而是政府沒有發力。2021年也沒有發力的緊迫性,8.1%在國際上就非常好。但是2022年,如果經濟增長低于5%,感覺就真的偏低了。是以将經濟增長拉回6%的軌道,或者起碼在5.5%左右,應該是合理預期。

劉元春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肯定還有空間,同時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空間也非常大,要想使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再有一個明顯的提升,絕對是沒有問題。如果我們采取歐美這樣的“大水漫灌”、超級寬松的宏觀政策,那一定會帶來大量的後遺症,進而影響今後的高品質發展。

另一大受到關注的點,是統計局公布的人口資料。1月17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

人口與經濟之間有何關系?《巴隆周刊》(Barron’s)17日援引的中央财經大學教授弗魯梅尼(Barbara M. Fraumeni)說,她的團隊的分析發現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即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新員工,在教育等方面擁有更高的人力資本,這讓員工在經濟上更有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更有生産力的勞動力将彌補更少的勞動力。

國家統計局局長甯吉喆17日在釋出會上回應稱,出生人口減少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人口增速放緩是大陸經濟發展特别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結果。老齡化、少子化也是發達國家乃至一些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的問題。

外媒在報道中國GDP時,不約而同地引用了統計局的這段表述:“總的來看,2021年大陸經濟持續穩定恢複,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主要名額實作預期目标。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确定,國内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陳經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會比2021年下半年明顯回升,扭轉一段時間以來較為低迷的預期。當然本來問題也沒有多大,都是在調控架構之内的。2021年切換了一些目标進來,2022年更好融合進調控架構,市場情緒将顯著好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