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我總是向往

張愛玲筆下的上海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

李娟筆下的阿勒泰

2022年,想換種生活。背上行囊,自由随心,尋找古老的吐魯克岩畫、沖乎爾的特色小鎮;行走在雪域禾木村,一個人走過你來時的路。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到了傍晚,在冰雪小木屋圍爐而坐。溫上一壺酒,輕輕翻開手裡的書,慢慢發現你寫在其中的秘密,享受阿勒泰的暖冬。

這綿延千裡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栖身之地……

青春啊,财富啊,愛情啊,全都默默無聲。——《冬牧場》

2010—2011年的冬季,李娟為了創作《冬牧場》曾跟随一家牧民進入阿勒泰地區南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生活了三個月,記錄了哈薩克遊牧民冬季轉場的生活。她用自然樸素的文筆真實地展現了阿勒泰的冬季。

“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後,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李娟是一位天生的作家,她用她那飽含深情的文筆,呈現了出許多感人的故事。她那一個個獨立成篇的故事,把牧民們的轉場生活表達得淋漓盡緻;

那些艱苦的生活、那些凜冽的環境,在她的筆下都充滿着驚喜;她那看似平淡的描寫,從中透露着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的思考。

寒風吹我骨,嚴霜切我肌

阿勒泰的緯度與東北的漠河相近,冬季漫長而寒冷,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16°c。阿勒泰極端的氣候也賦予了阿勒泰極緻的冬季美。冬日暖陽中的可可托海、幽靜美麗的白哈巴村、銀妝素裹的烏倫古湖,還有那靈動的雪蘑菇和霧凇……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而李娟記憶裡的那個阿勒泰的嚴冬不曾顯得友好:

“總算明白了為什麼古人會說‘酸風射眸子’——果然很酸!果然是‘射’!迎風眺望遠方,不到幾秒鐘就淚流滿面,眼睛生痛。”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在進入冬牧場前,李娟做了萬全的準備。不顧他人的眼光,層層疊加衣物,以至于行動不便都無法抵擋阿勒泰這冬日的寒冷。面對這般極端天氣,她卻寫到:

“無論如何,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着寒冷的‘正在過去’。我們生活在四季的正常運作之中——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靂,不是莫名天災,不是不知盡頭的黑暗。

它是這個行星的命運,是萬物已然接受的規則。鳥兒遠走高飛,蟲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無不備下厚實的皮毛和脂肪。

連我不是也啰裡八嗦圍裹了重重物什嗎?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應當,寒冷可以抵抗。”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面對極寒,李娟也時常抱怨,但更多的是對大自然的敬畏。她是個智慧的人,永遠對世間萬物保持好奇。在她的筆下,所寫之物皆有靈。

正是這種心态,使她的眼裡充滿了詩意,盡管生活一地雞毛,但是她隻要與大自然相伴而行,便會感到快樂。

準确地來說,多數人是看不到自然之美,甚至可以說未曾真正欣賞它。看見了卻視而不見,察覺了卻不去感受。如果月亮不再出現,是否會有人發現?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阿勒泰長達七個月的冬季,可以滿足人們對于冬日所有的幻想。進入漫長的冬季,冰雪凝固一切,褪去絢麗,變成純淨空靈的世外桃源。阿勒泰的雪總是來得潇灑俊逸,不帶一絲猶豫:

“鋪天蓋地的雪啊,它們不是飄落的,而是射子彈一樣射落的。尤其兩場初雪,一團一團的雪花,鴿子蛋一樣大,又濕又重,砸在臉上都會疼。”

随着冬奧會的臨近,雪都阿勒泰也常被提及。阿勒泰無疑是新疆人值得驕傲的滑雪聖地,也是“人類滑雪起源地”。

隆冬時節,坐着木制的冰爬犁滑雪是許多新疆人兒時的記憶。在素白甯靜的喀納斯湖面盡情溜冰、玩陀螺…… 雪地之上,望着白雪皚皚的一切,仿佛夢回童年,忘卻疲乏。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冬季總是浪漫的,那飛舞的初雪,像是大自然贈予人間的情書。漫步在雪中,聽着踩雪的聲音,期待與誰邂逅。雪抛棄了五顔六色,卻能驚豔四方。

厚厚的積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是上天撒在地上的白糖。雪是溫柔的存在,它将三季的過往埋藏,包裹萬物,吞沒星辰。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我隻會在雪地上寫信,寫下你想知道的一切。來吧,要不晚了,信會化的。”——顧城

晚來無欲雪,能飲一杯無

人類關于冬天的記憶,最治愈的莫過于美食。你是否也在飛雪的夜晚,就算是凍得渾身哆嗦,也要在烤攤邊吃一口烤地瓜?是否也常常為糖炒栗子而駐足?亦或是在熱鬧的街頭哈着氣喝奶茶?

林海音曾在《北平漫筆》中寫到:

“抱着一包熱栗子和一些水果,從西單向宣武門走去,想着回到家裡,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點光亮,家人圍坐着剝食這些好吃的東西的快樂,腳步不由得加快了。”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冬天的阿勒泰總會有記憶裡徘徊不去的味道,最大的安全感也常常來自最樸素的美食。

李娟說,哈薩克牧民哪怕生活在如此局促的地坑中,生活也絕不能馬虎。是以對于美食,他們有着天生的儀式感。

“食物出現在口腔裡,就像愛情出現在青春裡!再合理不過,再美滿不過了。”

在阿勒泰白雪斑駁、廣闊而又單調的冬牧場上,能使李娟感到滿足的也隻是一碗鹹奶茶和一小把炒熟的碎麥子,就連月亮在她眼裡也常常變得金黃酥脆。

冬宰時,飽吃一頓水煮羊肉,再配一點熏馬腸、包爾沙克、奶疙瘩和一碗麥子粥,那絕對是一次味蕾享受。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牧民在轉場安定後會進行“冬宰”,為漫長的冬季做準備。哈薩克族作家葉爾克西曾說:“你不因有罪而死,我們不為挨餓而生。”

李娟親眼目睹一匹二齡母馬生命的結束,她感歎清晨還在曠野中奔馳的馬兒,到了中午就成了一堆骨肉。

“眼下這個大盤子裡盛裝的僅僅隻是食物,是馬兒留給我們的最後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為了生存而生活,使生命更可貴,使牧民們的生活更加真實。

李娟與冬牧場丨你的生存,我的牧歌

合起手中的書,久久回味。時光流逝,《冬牧場》裡所寫的那些生活已成過往,牧民因病痛在夜裡無意識的呻吟,老舊電視機發出的微弱聲響,火爐上鹹奶茶的沸騰聲…… 都是十年前那牧場的回聲。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想拿起李娟的書,感受感受冬天的阿勒泰呢?

-END-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