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金雞獎,張小斐獲得最佳女主角,拿下影後的桂冠。
主持人念出“張小斐”名字的一瞬間,其他女演員表情各異,有失落、有羨慕、有盡量保持微笑,隻有一個女孩,發自肺腑地開心。
她是賈玲,張小斐起身後穿越身邊的人,第一個擁抱的就是賈玲。獲獎感言中,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感謝組委會,感謝《你好,李煥英》劇組,感謝大碗娛樂。最重要的,感謝我的姐姐賈玲。
網友說,張小斐奪得影後,隻有賈玲是真心為她高興的女人。
同樣是《你好,李煥英》的主角,賈玲沒有被提名。面對自己的好朋友得獎,賈玲沒有嫉妒,沒有失落,隻有欣喜與祝福。
Girls help girls,如此令人感動。

縱觀近些年的影視劇,越來越多的故事在描繪“閨蜜文化”。女孩之間的感情,似乎也比愛情更加純淨,更加熾熱。
我們文化作品,不再是局限于“多女争一男”的題材,而是描繪女性群像。閨蜜之間也不再是塑膠姐妹情,而是攜手奮進的惺惺相惜。
《厭女》一書中提出,有一種男性視角的盲區,叫做“女校文化”,就是無需男人的女人世界。
閨蜜文化的興起,女性群像劇的大火,就是“女校文化”的一種表現。
我們驚喜的發現,女人之間不再是“宮心計”,而是有了深刻的友誼。
女人之間的友誼,來之不易
十年前,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如果兩個女孩剛出場就親如姐妹,那麼幾乎可以預見的是,她們會因為男人而反目。
但是近幾年,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性群像劇,大女主劇情,還有愛情甜寵劇。
兩者的反差,代表着女性生活中,男性角色的弱化,也代表了女性對自我認知的“初步”覺醒。
自古以來,女孩的成長,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女孩的成長,必然伴随着與男性愛恨交織的關系。
男孩的自我價值确認比較容易,從四、五歲的時候,到了俄狄浦斯期,他們就完成了性别确認。
他們本來以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是屬于自己的。但是到了四五歲左右,他們突然意識到母親是屬于父親的,父親是自己的競争者。
他們本該反抗父親,親近母親,但是由于父親的力量太強大,男孩就從抗争變成了認同。男孩認同男性的力量,他們世界的競争者,隻有男性。
男人自我認同的目标很多時候也比較簡單,比如權力和金錢。
但是女孩就不同了,她們也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到了俄狄浦斯期,她們同樣發現了父親的力量。
女孩“争奪”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很像媽媽,進而奪得父親的愛。她們穿媽媽的高跟鞋,她們說要“嫁給爸爸”,她們開始認同媽媽。
這就是女孩對人際關系的雛形:要證明自己的女性魅力,獲得男性的認同;要與女性競争,争奪資源;要與别人親近的同時,還要嫉妒、超越她們。
與此同時,女孩的成長還面臨着一項艱難,名為重男輕女。有一個成語叫做“弄璋弄瓦”,男孩是“弄璋之喜”,璋是美玉的意思。女孩是“弄瓦之喜”,瓦就是瓦片的意思。
從一出生,女孩的隐形競争者,就是另一個性别。
長大後,幾乎所有女性也面臨着“三重門”。
第一重:她們要在男人面前,展現自己的溫柔與美好;
第二重;她們要與女性競争,獲得更好的異性資源;
第三重:證明自己比男人強,與男人進行競争。
遺憾的是,這三重門之間常常是互相沖突的。互相沖突、互相交織呈現出來的結果是——在男人面前溫柔,那是“綠茶”;比男人強勢,那是“男人婆”;在女人中活得出色,那會引來同性嫉妒。
是以說,女人之間的友誼,往往會摻雜一些複雜的色彩。
女性之間純潔的友情,是一種覺醒
女性的價值展現,一方面是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有一方面是男性賦予的價值。但好像不管是哪種價值,都逃不開女性之間天然的嫉妒與競争。
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塑膠姐妹”,女性之間還有更隐形的,更無意識的競争。
比如非常流行的“A4腰”、“動漫腰”,非常關注其他女性的身材,認為“我要是這樣就好了”。
女孩之間的友情,往往也會聽到“你最近是不是胖了”、“你怎麼也打扮一下”,這樣無意識的容貌焦慮。
還有女性污名化、蕩婦羞辱。如果女孩打扮漂亮,與異性關系好,會被稱為“交際花”、“綠茶婊”、“名媛”。男人出軌後,女人往往第一反應也是去報複同樣為女性的那位第三者。
還有一種女性,“雌競”的方式是“證明自己與其他女性不同”,比如讓自己像個男孩子,說自己不喜歡女生一哭二鬧那一套。
這些行為本質上,都是女性群體的“厭女”,對女性特征的厭惡。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女性之間的友誼,變得非常艱難。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近年來又興起“閨蜜文化”呢?
因為,女性的世界中,也許男性不再是必需品。
女性有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女性的自我價值更多可以靠人生價值提現,女性在成長的環境不再是被當做“弄瓦”。
女孩被父母珍視着長大,不用同性競争也能獲得更多資源,女孩之間有了更多的惺惺相惜。
演員朱珠接受采訪的時候被問到:好閨蜜跟你搶男人怎麼辦?
朱珠霸氣回答:讓給她,男人多得是。
當女人之間有了純潔的感情,那是一種真正的女性覺醒。
我們不再争奪男人的寵愛,不做和安陵容争男人的甄嬛,要做就做和沈眉莊攜手并進的甄嬛。
踢開男人後,女人們幸福了嗎?
現在的影視劇們,不再是“多女争一男”的狗血戲碼,但也有很多走向了讨好女性的爽劇。
《三十而已》中,隻展現女性的成長,劇中的男性都是渣男,男性被污名化。
還有各種姐姐愛上高富帥“小狼狗”,男主隻對女主甜寵,其他女性都是陪襯的戲碼。
這些讨好女性的“爽”,并不是真正的覺醒與獨立。
當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追求“男人陪襯”的大女主,其實是一種反向形成。
因為我們害怕“小”,是以要證明自己“大”。我們害怕“依賴”,是以要證明自己“不需要男人”;我們害怕“不如男人”,是以要把男人踩在腳下。
這并不是真正的獨立,而是害怕失去優秀的铠甲,而發展出來的“假自體”。
這些女孩确實非常努力,但這種努力是為了掩蓋脆弱,是為了證明優異,而不是發自内心的欣賞自我,不是為了自己而努力。
女性被男權視角審視久了,開始反過來成為施虐者,想法設法虐男人。
平心而論,奴役男人後,女人不一定獲得幸福。
真正的幸福,是我們允許自己小,也能接納自己大,我們敢于依賴伴侶,也能夠自我獨立,我們不用跟任何人競争,隻要自我認可。
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之間真正的友誼,也會在這樣的認知下升華。
我們之間不再是競争關系,更不是對抗男人的同盟,而是一種互相欣賞,一種惺惺相惜。
我看到你同為女人的不容易,我也看到你人生的獨特與美好,我願意見證你的好。
我希望你有你的愛情,我也有我的愛情。我們沒有必要比較,我們隻需各自幸福。
女性之間的友誼從什麼時候真正開始?
從互相欣賞,互相扶持開始。
被稱為2021年度真正的女性群像劇的,是一部叫做《愛很美味》的網劇。
劇中三個女孩,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故事。她們不向男人獻媚,也勇敢追求愛情。她們互相鼓舞,她們也看到對方身上的閃光點。
和諧的閨蜜情,更容易在這樣的女孩身上發生:
她們愛男人,她們也愛女人。